开庭现场。
外出旅游,时间紧迫,人生地疏,一旦遇消费纠纷,被“坑”游客到最后往往只能忍气吞声。3月13日,记者走进合肥三河古镇景区,这里有合肥唯一一个“安徽省旅游示范法庭”,对游客、商家、旅游服务单位的合法权益予以“保驾护航”,对旅游中出现的违法、侵权行为予以依法惩处。
5名工作人员“玩转”旅游法庭
三河古镇景区地处合肥市肥西县境内,每日游客如织,但也有不少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会遭遇不良商家的“坑害”。同时,一些租住在此的商户也会跟房东发生纠纷。在此过程中,司法部门如何在服务生态发展的过程中提供优质司法保障?3月13日,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走进肥西县法院三河法庭,探访这个合肥市唯一一家“安徽省旅游示范法庭”是如何为游客、商家、旅游服务单位以及其他居民进行法律服务的。
据介绍,该法庭仅有一名员额法官、一名法官助理、一名书记员、一名法警和一名司机,5人的团队“玩转”了整个法庭的正常运转。“现在开庭,请原被告双方……”当天上午,随着一场民间借贷案件的开庭,5个人的团队有3人到了法庭内,其他人员正在外围协助,安排下一拨即将开庭的人员等候。
“我们2018年共计收案330件,审结324件,结案率为98.18%。”该法庭庭长,也是唯一的一名员额法官赵久涛介绍,面对“案多人少、事多庭小”的现状,他们积极主动,首先做好“服务”和“效率”。在服务方面,尽可能让群众“只跑一次腿”,其他事项都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沟通,节约大家时间;在效率方面,力争第一时间收案、送达、开庭、调解、制判、执行,力争让每个案子“在最快的时间解决掉”,不要让当地人产生“走到司法程序就是慢慢等”的印象。
景区遇到“不平事”旅游法庭来“撑腰”
在采访中,赵久涛介绍了一起典型的“不平事”。原告高某在三河古镇上开了一家小卖部,被告周某承包了一家公司,多次来购物并且赊账,分三次总共赊账21680元,可在最后履行付款时却出了问题,被告不愿意偿还货款并认为“这是公司赊账”。针对本案,赵久涛在办案过程中,对于该交易过程缺乏法律常识的行为予以纠正,并就案件事实进行调查取证,最终判决原告高某胜诉。
此外,今年70岁的三河古镇居民老盛,虽然儿女成年且较为孝顺,但天性闲不住的他购买了一辆三轮车,平时在古镇上给人拉货挣点零花钱。前不久,他的三轮车发生故障,在临街修理过程中,因车辆违规停放与执法的城管队员发生纠纷。在推搡过程中,老盛摔倒受伤,此后提起诉讼要求赔偿。在办案中,赵久涛采取诉前调解的方式,对双方就该事件各自存在的不足和过错进行分析,最终促成双方调解。
“除了这些,还有游客在景区游玩过程中遇到的不平事儿,一般在现场公安民警处理、司法所调解、市场监管部门调解过程中,大部分案件都能结案。”赵久涛说,但是作为“安徽省旅游示范法庭”,一旦有游客认为在游览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不平事”,只要前来提起诉讼,法庭一定会积极处理,引导其正确维权,“要坚决保证游客、商家以及景区各方的合法权益。”
创新审判方法“视频聊天”被及时引入
对案件中涉及景区当事人“需要生意经营”等多种情况,肥西县法院三河法庭也积极创新审判方式,提升审判质效,积极做好便民利民和司法公开,尽可能为各方当事人带来方便,为他们的合法权益而积极奔走。
当天上午,在一起民间借贷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原告单某借款2万元给被告吴某“做工程”。可两年后,被告“就是不还钱,打电话根本不接”。在该案审判过程中,虽然法庭已经按照规定送达了传票,但被告依然没来。
“按照规定我们可以缺席审理,并且直接按照审理结果制作判决书。”赵久涛说,但是考虑到后期的执行情况,他们利用庭前调解的机会,电话联系上被告吴某,告知庭审情况,并根据双方意愿现场制作调解书。记者看到,当书记员跟吴某视频聊天时,将调解书内容全部展示给吴某观看,并将全部过程记录下来,“要求他三天内来签字,调解书就算生效了,否则的话,我们就要制作判决书了。”
据介绍,像这样的创新审判方式,该法庭根据实际情况“实时创新”。据悉,该法庭每年审判的案件中,三成是民间借贷纠纷类、三成为小额的合同纠纷类、三成为婚姻家庭类,其中经过调解结案的占到所有案件的六成,用实际数据展示了“安徽省旅游示范法庭”服务景区整体发展的质效。
晨报记者 王刚/文 庄道龙/摄
通讯员 朱利琴
新闻推荐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又到植树好时节。3月11日,金成俊、张俊平、朱士久、宣丽玲等县四大班子领导,来到蓬莱路与北张路交口...
肥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