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臾之间》记录着母亲生平众多故事。
书房也是厨房,马宜平的书桌紧挨着灶台。
马宜平的6个笔记本写满了小说和诗歌。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据江淮晨报报道 15年前,肥西县紫蓬镇的马宜平大姐为了纪念母亲,初中文化的她开始学习写作。15年来,她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写出4本小说和2本诗歌集。如今,她希望找到老师给予指点,并且能够将小说和诗集进行出版留念。
学习写作写书纪念去世的母亲
12月5日,记者来到马宜平家中看到,两间狭窄的红瓦房里,除了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床边、椅子上到处堆满了各种书籍,这里就是马宜平和儿子租住的地方。
今年40多岁的马宜平告诉记者,小时候,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初中还没有毕业就辍学了。“小时候除了语文,其他的科目都不好,就喜欢文字。"马宜平说。辍学后的马宜平选择离家出门打工。但是,200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带走了马宜平的母亲。
“母亲离世后,心中一直很遗憾,没能多陪她,她的一点一滴像电影一样不断在脑海里浮现。"马宜平告诉记者,怀揣着对母亲的爱与愧疚,她决定动笔把母亲生前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以此表达对她的纪念。
然而,文学创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初中没有毕业的马宜平于是通过报考成人自考学习汉语言文学。马宜平没有写作方面的练习,她就给自己下命令,每天必须坚持写两三千字,不给自己退缩的机会。
耗时七年创作完成两部小说
没有太多的知识积累,无法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转化成文字;没有足够的词汇,自己的描述显得苍白无力。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十几年来,不管生活有多忙,马宜平都会抽出一些时间来阅读和创作。
2003年,学习了一段时间后,马宜平花费两个月的时间,写出了第一本小说《默无一言》,近7万字记录着自己的生活琐事、家庭故事等。“第一本小说是个练笔,完成了为纪念母亲写书的第一步,虽然语言提炼上没有问题了,但是在框架上还是无法掌握。"马宜平说。于是,马宜平广泛阅读书籍,学习写作框架。当时在安徽省博物馆工作的她,将大量业余时间花费在阅读上。莎士比亚全集、泰戈尔诗集、鲁迅全集,现在这些书都是马宜平日常最爱读的。“别的人喜欢在空闲时间聚在一起打牌、聊天,而我就喜欢看书、写作,越看越着迷,书里面的内容就像牵着我思想行走一样。"马宜平说。
经过不断努力,耗费了7年的时间,马宜平以她和母亲的故事为原型,在2009年终于完成了第二部小说《须臾之间》,小说有6万字,详细描述了她母亲生平的各类故事,还原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偏远农村人的普通生活。
“月如钩,浅浅柔,妈妈松开了我的手,我在半岛的夜空里自由地飞,飞往远处的家。"这是《须臾之间》的节选,马宜平告诉记者,每次写到记忆深处时,总会想起往事。
一边陪读一边写出2本诗歌集
2006年,马宜平和丈夫离婚后,儿子和诗歌成为了她最大的精神支柱。离婚后的马宜平一边陪着儿子读书,一边挣钱养家。生活的艰辛经常让马宜平有些吃不消。然而,马宜平却觉得自己与儿子过得很快乐,而快乐的源泉就是阅读和创作。
如今,孩子正在读高三,她已成为一位陪读母亲。每天孩子上学后,她买完菜就在家中看书、创作。不到10平方的房间既是书房,也是厨房、卧室。书桌旁紧挨着灶台,看完书之后,马宜平就立刻给孩子做饭。在孩子的房间里,记者看到一整套《世界通史》和《莎士比亚全集》。中午放学回到家后,马宜平的儿子告诉记者,这些书籍都是母亲看完之后,留下来给他看的。
在马宜平的影响下,孩子也对文学与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每当马宜平有了新作的时候,母子俩都会认真地讨论交流。阅读与文学创作,已成为母子俩沟通与交流的一个纽带。孩子一直把她当成骄傲,经常说:“我妈虽然只是初中毕业,但她像个大诗人。"听了这话,马宜平心里美滋滋的。
新闻推荐
大美肥西大家写阅读大美肥西第二季———2017名家名编淮军故里圩堡行成功举办
阅读大美肥西第二季—2017名家名编淮军故里圩堡行成功举办
肥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