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来到肥西县山南镇金牛蚕桑合作社,工作人员正在分拣收购来的蚕茧,蚕茧堆满了整个院子,场面甚是壮观。
合作社负责人赵启华告诉我们,桑树耐寒、耐旱,又涵养水源,特别适合江淮分水岭地区栽植。蚕桑业不仅经济效益可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显著。
赵启华是肥西县山南镇李桥村人,今年53岁,面容朴实,一副笑意盈盈的模样。1978年,18岁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的他正赶上改革开放的大潮,承包了家乡的几亩桑田,开始养蚕,没想到蚕长得出乎意料的好,于是,第二年他来到省蚕桑研究所进修学习。从此,赵启华开始了他的养蚕生涯,一养就养了十几年。1989年,他作为蚕桑技术辅导员来到肥西县金牛乡,当时,全乡仅有12亩桑园,在他的动员带领下,当年该乡的桑园面积就扩大了100多亩,后来陆续增加,到2005年时已达2000余亩。在工作过程中他发现,山南镇的养蚕业有一定基础,山林成片,但养蚕户效益并不是很好,也有风险。想了很久,赵启华提出了成立蚕桑合作社的想法,得到了县蚕桑办和山南镇政府的大力支持。蚕桑合作社于2008年成立,赵启华任合作社理事长,形成了涵盖蚕种订购、农机配送、技术服务、鲜茧收购等一条龙的全程服务产业链和利益共同体,从此方圆几十里的蚕农们有了自己的家,致富的道路也越来越宽阔。他帮助蚕农特别是残疾困难户建起了养蚕大棚,帮着他们东奔西跑,在完成正常技术服务的同时,还从未间断与安农大、省蚕桑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专家教授的联系,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不定期地开展技术培训,更重要的是,合作社统一与商贩洽谈销售,明确定价,为蚕农减少了市场风险。
肥西县蚕桑办负责人介绍:金牛蚕桑合作社自2008年成立以来,成员由当初几十户发展到现在三百多户,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这都是源于合作社理事长赵启华真情实意地为蚕农全方位服务,使农民真正尝到甜头,带领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周燕,今年26岁,是金牛社区一名普普通通的女孩儿,可命运却跟她开了个玩笑,让她不幸患上了脑瘫,无法过上普通人的生活,父母在家照顾她,无法出门打工,没有生活来源的一家人过着极其贫困的日子。几年前,赵启华知道这个情况后,特意上门找到周燕父母与他们沟通,希望他们能够加入到合作社当中来,改善家庭状况,也可以赚点钱为孩子治病。周燕父母思考再三,接受了赵启华的建议,开始养蚕后由第一年的几亩田扩展到现在的二十几亩田,年收入能有七八万块钱,彻底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状况。说到赵启华,他们唯有说不尽的感激,“是他和合作社撑起了我们的家。”“能为家乡的贫困百姓特别是残疾困难户做点小小的事情,我觉得非常的荣幸,也特别有干劲。”赵启华诚恳地说道。
像周燕这样的情况,合作社还有很多,他们大多都是因身体疾病无法干重活,没有生活来源导致家庭困难,在赵启华的帮助下,纷纷开始了养蚕之路,目前合作社已经有了80户残疾人家庭加入。在赵启华看来,做事如做人,产品如人品,“与蚕宝宝共处30多年了,与它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与世无争,不像其他种群在发展进化的过程中时有自相残杀的事情发生,我们要学习蚕宝宝默默无闻、和平共处的精神,努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点绵薄之力。”在市场低迷时赵启华不仅不压级压价,还从社里拿出备用资金实行“托底”收购,切实维护蚕农们的经济利益,被广大农户大加赞赏。
谈到合作社未来发展规划和愿景时,赵启华说:“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创新理念,追求卓越、不断完善、强化服务\’。以‘高产、高效、优质\’作为我们永恒不变的标准;以回报社会、关爱社员、共同致富等社会责任为己任;把‘诚信、负责、创新、团队\’作为蚕桑人不断的追求和目标,大力推行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开展小蚕工厂化养殖、加工蚕丝被、研发蚕蛹等,延伸扩大产业链,努力把合作社做大做强,争取为乡邻、为社会再做出一点贡献。古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想‘春蚕不应老\’,而应‘昼夜常怀丝\’。所以在我有生之年,我将发扬蚕的精神,以蚕为榜样,为桑蚕事业和帮助弱势群体奉献毕生精力。” 徐元良
新闻推荐
合肥报业小报童报名处发行站点地址联系电话丰大苑站 ...
肥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