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的秦传财是肥西县严店乡莲花村圩拐村民组组长,7月6日上午8时许至7日傍晚7时许,他参与一处30米长的圩埂塌方排险后,8日回到家,就含泪亲手拆掉了自己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屋,出生在该段圩埂上的他和其他圩民一道,为了抗洪大局,一边巡查排险,一边拆掉自己的房屋……在此次合肥抗洪抢险中,这些群众,默默付出了太多。
圩区571户 两天内搬迁完
“571户、900多人,在8日、9日两天内搬迁完,这样的速度在历史上没有过,群众虽然心里面舍不得,但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台风,都服从大局。”13日上午,站在肥西县严店乡莲花村圩拐段的派河圩堤上,该村46岁的村支书俞能斌向记者感叹道。
合肥晚报、合肥都市网记者在现场看到,环巢湖大道派河大桥南端有一段,路面地势较低,路两边已用沙袋加高、加固,沿该处西望,派河大堤就延伸向远方。前几日,派河最高水位达到12.8米,超过保证水位0.8米(保证水位12米),“我们的战线就是这5公里。”俞能斌介绍道,涉及到居住在圩埂上的9个村民组,571户、900多村民,而整个莲花圩内有良田6000多亩,洪水一旦从该条战线上决口,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该处村民已搬迁到附近的一块高地上,以应对预报中的超级台风。“村民搬迁一方面能保证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他们房屋拆下来的砖石木料,都是抢险应急的必需物资。”俞能斌介绍,因为圩埂路面狭窄,大型车辆开不上去,抢险物资运送不上来,前期抢险,全部是干部群众肩扛手搬运送上来。
排完大险情 他就拆掉自家屋
据了解,在前一阶段的抗洪抢险中,该圩埂段共出现15次险情,其中较大的一次是出现一处30米长的塌方,并发生管涌,而当地的干部群众却在其他地方群众的支援下,自己排除了险情,无一次惊动子弟兵。
合肥晚报、合肥都市网记者见到秦传财时,他刚巡查完圩埂回到尚未拆完的家。作为莲花村圩拐村民组组长,他从7月2日开始,就带领村民巡查、抢险。
“我们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里,而我就出生在这条圩埂上。”秦传财介绍,虽然他家的房屋是1999年建的,但是他们家祖辈就生活在这里,对这条圩埂、对自己的房屋有着太多难以割舍的感情。“但是,上级要求我们搬迁、拆除房屋,我都没有什么怨言就积极行动起来了。”该村民组有三四十户,100多人,都住在圩埂上。圩埂下,就是他们的良田。
秦传财介绍,7月6日上午8时许,在离他家向环巢湖大道方向不足百米的地方,发生管涌和塌方,“当时塌方有30米左右,情况非常危险。”因为在1991年发大水时,尽管当时水位没有这次这么高,但是那次圩破,曾遭受过一次破圩之痛的秦传财说,当时他们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拼上性命,也不能再次让圩埂破了。在一队紫蓬山应急志愿分队群众的帮助下,他们一直奋战到7日傍晚近7时,方排除险情。
圩埂保住了,回到家,秦传财就带领村民开始拆掉他们自己的房屋。“只要能保住圩埂,我们房屋拆掉不算什么。”秦传财说。
离家仅20米 他不能回家睡觉
46岁的秦传金也是这条圩埂上出生的村民,昨天上午,他告诉合肥晚报、合肥都市网记者,他们家至少往上3代都居住在这里。
在距离秦传金家约20米远的圩埂下,有一个排灌站,主要负责把圩区内的水排往派河。“在抗洪形势最吃紧的时候,多亏了排灌站,日夜不停地排水,保证圩内不受内涝。”秦传金介绍,从6月28日开始,排灌站的两台机子就开足马力排水,一直到7月13日,日夜未停。
昨天上午11时许,合肥晚报、合肥都市网记者走进排灌站,一进去,一股热浪就扑面而来,记者的汗立马就冒了出来,两台机子的轰鸣声直往耳朵里钻。从6月28日到现在,秦传金就一直日夜看守在这里。
据秦传金介绍,排灌站总共就2个人,另外一个是一名75岁的老人,主要靠他一个人。为了防止出现意外,他就日夜盯防在这里,实在困很了,就在旁边的小床上小睡一会。在这样闷热的房间里,耳畔是机器的轰鸣声,又有蚊虫叮咬,如果不是疲劳过度,一般人很难能在这里睡着,而秦传金已经坚持到了7月13日,并且会继续坚持下去。
“离家这么近,为什么不回家睡呢?”“哪能回去睡呢,万一机子停止排水我不在现场不及时处理,影响到排水怎么办?”秦传金说,排灌站就是他抗洪的岗位,任何时候他都不能离开岗位。
新闻推荐
合肥报业小报童报名处发行站点地址联系电话丰大苑站 ...
肥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