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罕见持续强降雨面前,合肥的主城尤其是老城区经受住了一场大考,未发生一起较大程度的内涝,交通出行保持通畅,百姓安全得到保障。成绩背后,是全城联动在防汛一线的坚守付出,是政府部门的高效决策指挥,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金改造,最终汇成城市治水思路的不断突破创新。
新机制
内涝治理首次纳入大建设计划
过去,每逢夏季持续强降雨,靠近步行街的老中菜市区域很容易成为一个内涝点,人们不得不趟水而行,但今年,在前一阵连续强降雨的日子里,这里的出行没有受到任何积水影响。
“老城区内的很多地下排水管网,过去在设计上由于受当初建设时经济和技术等条件的限制,管道的标准不高、管径偏小,且存在年久失修、部分管道间脱节等问题,往往会带来城区下大雨时排水不畅、逢雨必涝的现象。”市排管办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大有好转,前一阵的降雨是合肥近三十年来持续集中降雨量最大的一次,但也是影响最小的一次。
面对今年较严峻的防汛形势,合肥市防洪部门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和汛前准备工作,并根据往年汛期经验,在市区确定72处易积涝点,安排专人定点值守。在5月份之前,各辖区政府已经多次开展对地下车库、老旧“三无”小区、低洼地段、历年易涝点和深基坑、建设工地特别是重点工程、轨道站点周边排水设施全面排查和问题整改,为今年的安全度汛提供了有力保障。
与此同时,市排管办赶在汛期前共检修泵站80余座,对泵站水上设备和供电设备进行检修,完成18座泵站的清淤。另外,清捞雨污水干支管2590千米,并对检查井、雨水口进行多次清捞。
“十二五”期间,合肥共投资了60亿元巨资来治理城市排水。今年起,合肥还首次将内涝治理项目纳入全市大建设计划,资金安排有保障,各区要按照“三年滚动、五年规划”加快推进。同时,严格落实定人、定点、定岗值守制度,完善了雨、水情预警、预报、会商机制,提高抢险应急的效率。
新技术
为防水患增加“眼睛”和“触手”
2014年夏季的一场暴雨中,市民刘先生目睹长江东大街与东一环交口的下穿桥被淹,当时大量雨水汇聚下穿桥,短短的几分钟,前方的车子就被水淹了。而今年7月初的持续强降雨中,刘先生每天都驾车经过这个下穿桥,却没有遇到那样的情况。“这次雨下得大,但是并没有积水,不影响出行。”刘先生说。
为了迎接今年的汛期,合肥专门在城建领域准备了一些过去不常见的“新武器”,它们正在陆续上岗,承受住了急暴雨天气的首次大考。如在老城区过去曾经发生过内涝的多座下穿立交桥,安装积水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以及声光报警系统。这些设施就像是为防汛指挥工作中增添了“眼睛”和“触手”,能够更好地应对汛情,可以更好地保障市民的安全。
去年,合肥市还首次启动建设了全地下的调蓄池,分别位于杏花公园和逍遥津公园,最多可存储12个泳池雨水。今年汛期,这两个调蓄池正式投入使用,老城区的内涝情况有望进一步得到缓解。同时,合肥市还先后实施了一批易涝点的改造。
新思路
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渐入佳境
随着技术进步、理念创新,解决城市内涝、让城区逢雨不再“看海”的思路也越来越广,未来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将成为合肥防范水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而且已经初显成效。
早在2013年11月,城建部门就在老城区五河路与阜阳路交口西南角全长136米道路的改造中,首次采用新型透水彩色混凝土,切实提升了道路的排水能力。随后,这一技术多次用在全区其他部分市政园林项目的建设中。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庐阳区北一环路的改造提升,亦采取了“海绵城市”的新理念,增加道路雨水吸纳能力。
合肥近年来在尝试采取多种措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比如让屋顶绿起来,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或者让有条件的小区绿地“沉下去”,让雨水进入下沉式绿地进行调蓄、下渗与净化,而不是直接通过下水道排放;不断将部分小区的景观水体作为调蓄、净化与利用雨水的综合设施。
今年,合肥市正式选取新站区少荃湖片区、高新区大蜀山片区、经开区、肥西县产城融合示范区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第一批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老城区引向深入,为缓解城市内涝提供支撑,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将实施3000亩南艳湖生态公园改造工程,目前该工程已完成土方和湖底清淤。此外,新站区高教基地海绵城市环境以及河道整治工程已完成可研和立项等工作;瑶海湾湿地公园以及初期雨水截流工程、王咀湖、柏堰湖生态湿地建设工程以及新建道路、园林绿化、街头游园海绵城市理念应用相关工程均已逐步铺开。其中,在新建道路方面,庐州大道将打造成合肥市第一条绿色生态道路、滨湖新区第一条“海绵城市”试点市政道路。
新举措
全城联动守卫“母亲河”堤防安全
进入7月份以来,贯穿合肥老城区的“母亲河”连续多日超警戒水位,这样的情况在近20年来还是首次出现,给城区防洪带来极大的全新挑战。
为了保卫南淝河两岸沿线的市民生产生活安全,合肥各辖区联手针对薄弱地段全力编织一张坚强的“防护网”,不管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每天都有近两千人坚守呵护这条母亲河的安全,对薄弱暗藏风险的地带进行加高加固。时至今日,南淝河城区段没有出现一处溃堤,两岸居民的生活生产没有受到影响。
作为本土建筑业龙头企业,7月3日晚合肥建工接到南淝河城区段堤岸应急抢险任务的通知后,立即响应召开防洪抢险动员会。一万条编织袋、一百根防汛木桩等防汛物资以及挖掘机、推土机……一系列大型专业的防汛物资被陆续搬运到了南淝河的危急地段。在指定区域内,200多人被紧急抽调,组成了合肥建工防洪抢险“突击队”,听候防指的统一指挥。
值得一提的是,为配合合肥市南淝河市区段的抗洪抢险,在合肥市城乡建委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合肥史上首次组织优秀建筑企业成立抗洪抢险“突击队”。多家参与城市建设的企业响应政府号召,组织起专业的人员和力量守卫母亲河,保卫家园平安。
新态势
将投入百亿元打赢治水“持久战”
7月14日,市防洪办召开了一次城市内涝应对工作会。记者了解到,目前最新的形势是,市区河道长期处于高水位运行,现有自排功能减弱,地下土壤含水日趋饱和,雨水自然渗透率降低,沿河闸门已关闭,降雨天气完全依靠排涝泵站进行抽排,城市防洪排涝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尽管合肥的城市防洪能力在国内处于前列,但是要认识到防汛工作是个持久战,一旦再遇大暴雨,不排除仍然会面临很大的压力,城区内不排除出现短时内涝点。”相关负责人表示,因此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坚持全天候上堤巡查排险,对重点地段、薄弱地带、隐患部位加密巡查频次,专人盯守防护。
对交通要道、敏感区域和危险地段也要再次开展管网、明渠、箱涵、地下排水设施清障清淤,确保管网通畅;对低洼易涝区域要设置警示标牌,提醒市民注意人身安全;并做好泵站检修保养,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下一步,合肥会组织专家将对城市排水设施的标准进一步提升,力求补齐短板。比如,对南淝河沿岸发现的一些险工险段堤坝需要进行“升级”,过去采用的铁质雕花栏杆防汛能力不足,会考虑换成既美观又更具防洪功能的材料。根据初步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全市将投入110亿元来完善排水设施建设。
李传明 范婉俊 合肥晚报 合肥都市网记者 吴奇
新闻推荐
合肥报业小报童报名处发行站点地址联系电话丰大苑站 ...
肥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