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政协建议:将“暂住证”升级“居住证”,建立流动人口诚信评估机制;将流动人口纳入公共租赁房体系;开展技能培训……
去年9月,合肥市被列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社会管理如何适应合肥区域特大城市建设?今年7—8月,合肥市政协就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加强对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等课题,深入开展调研,并召开常委会进行专题协商。合肥市政协主席董昭礼说,“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我市一项全局性、战略性任务,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建言献策,是市政协的重点工作,要力求作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政协建议最大程度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 ”
同一片蓝天 同一个梦想
一组数据揭示,目前合肥市登记的流动人口达120万,相当于户籍人口的24%,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9.4%,近几年更是以每年20%多的高速递增。流动人口不仅涉及教育问题,就业、住房、医疗、社保等问题纵横交错,亟待统筹。
“近年来合肥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得取得积极进展,关键是思想观念从立足于‘管\’,转向立足于‘服务\’,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市政协常委、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主任刘大银说,“但要真正实现流动人口享受市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我们仍然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科学扎实有序推进。 ”
为此,合肥市政协建议,在全省先行一步,将“暂住证”全面升级为“居住证”。并对我市流动人口融入成本、财政负担等进行压力测试,科学规划目标任务、科学设定权益内涵,科学设计整体流程。同时,编制流动人口积分管理指标体系,作为梯级待遇保障流程管理的前置条件,并探索建立流动人口诚信评估机制,确保诚实守信者在享受待遇保障方面有优先权。
为更好地统筹安排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徐庆朝委员提出,可突破现有组织框架,适时组建功能健全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委员会”,给予必要的编制和职数,直接向市委、市政府负责。
针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短板”的问题,陆勤学委员建议,应大力推进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推行工伤保险的全覆盖,医疗保险要逐步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接轨,同时可在合肥经济圈的范围内探索养老保险的转移与接续办法,对于生活特别困难的,要逐步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对于将流动人口纳入公共租赁房体系的问题,委员们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建议在流动人口务工人员较多的地方(如经开区等),统一规划,采取多元化投入方式,投资兴建设职工公寓,实行社会化管理。同时,研究制定将流动人口纳入公共租赁房体系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
市政协的调研表明,加强流动人口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应摆在重要位置。市政协提出,要积极探索将流动人口公民素质教育与待遇保障挂钩的经验做法,提高公共教育的层次,提升流动人口主体意识、公民道德和法制观念。同时,多层次、多形式开展面向流动人口的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研究制定鼓励流动人口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政策,加大对持有特定职业技术资格等级证书人员的待遇保障倾斜。
社会管理创新的天然实验场
“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积极倡导‘公民精神\’,培育和发展‘公民社会\’,社会组织是“公民社会”的主体,离开社会组织就无所谓‘公民社会\’”。
截至2011年6月,合肥市各级民政部门共依法登记备案社会组织2510个,其中社会团体登记642个,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1043个,非公募基金会1个,备案城乡基层社会组织824个。
这些社会组织有几个明显的特点:其一是非官方性,以民间的组织形式出现,全市121个行业协会全部实现了政社分开;其二是相对独立性,社会组织的法人治理机制初步建立,拥有自己的组织机制和管理机制,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其三是自愿性,参加社会组织的成员自愿加入,强化自律意识和诚信观念。合肥市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社会服务管理功能,涌现出“邻里守望协会”、“肥西县花木协会”等一大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社会组织。
合肥市政协的调研表明,尽管合肥市社会组织的发展有了积极的进展,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并建议,“根据能放则放、促进发展的原则,可下发有关政府职能转移的规定,逐步将政策咨询、标准制定、行业统计、产业规划、政策效果评估等职能,以及社区事务性、公益服务性等工作,转移或委托给具备条件的相关社会组织,进一步赋权于社会”。
高庆云委员提出,要出台《合肥市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实施办法》,在工商经济、社会福利、公益慈善和社区社会组织等重点领域基础上,扩大购买试点范围,规范购买服务的项目,通过项目招标、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等形式,使政府购买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推动社会服务市场形成。
在市政协调研过程中,委员们对“社会组织创新孵化园”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地将相关意见带到了专题议政会上,认为积极培育社会组织,走“孵化创新”之路是一种很好的路经。建议由市财政提供资金支持,场地由市政府通过现有房产调剂或租赁方式解决,建立“社会组织创新孵化园”。孵化园的功能:一是依托政府的扶植和监管,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手段,调动各方资源,为创业初期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提供各类资源支持。二是培育一批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民生服务。三是打造一批创新高效的经济科技服务项目。
“在推荐安排政协委员时,要充分考虑社会组织中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人士。在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制定规章政策、规划措施之前,可通过一定的方式征求和听取相关社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应对社会组织的地位、作用、监管提出明确要求。 ”刘和生委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社区服务管理要精耕细作
“政府要负责为老住宅区引进‘婆家\’,对规模较大、较集中的老住宅楼,整合形成独立小区,进行规范化物管”,针对社区服务管理存在的自治功能不够、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服务发展不够平衡等方面的问题,合肥市政协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合肥市自2002年全面推进社区建设以来,对街道办事处和社区进行了调整,高新区、经开区、新站区分别建立了“大社区”管理模式。我市现有街道38个,城市社区362个,多数社区规模在3000户至5000户,少数社区规模较大。”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汪杰介绍。 “要进一步理顺社居委与政府的关系,力求做到工作人员配置到社区、工作任务落实到社区、服务承诺到社区、考评监督到社区、工作经费划拨到社区。这是一个关键。 ”
委员们进一步提出,可在基层社区积极探索“议行分设”模式。 “在社区层面增设社区工作站,形成社区党组织、社居委和社区工作站“三驾马车”,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居委负责“议”(代表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进行决策,并对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开展监督),社区工作站负责“行”(作为街道办事处的派出机构,专门负责政府各项行政性事务的落实和推行)。 ”
“社区服务管理要以社区居民为主体,形成全方位的社区参与机制,”黄茜委员建议,“比如说,以居民的兴趣爱好为纽带,组织成立各类群众团体,如腰鼓队、舞蹈队、合唱队、书画协会、棋社等,社区努力为群众团体的活动创造条件,让居民在参与活动中培育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出浓郁的社区文化氛围。再比如说,完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成立社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调动驻地机关、企业、社会团体、居民和外来务工者的积极性。 ”
“社区服务业是‘朝阳产业\’,政府应予以大力扶持”,委员们认为,“要分类对待,对满足民政对象和特殊群体基本生活需要的、没有盈利条件的福利型单位,政府要从资金、场地等各方面给予扶持,保证其正常运转;对满足社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型单位,要按照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的原则,允许收取成本费;对有经营能力和盈利条件的社区服务业单位,支持自我发展,鼓励适度竞争。 ”
合肥市政协还特别提出,要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和工作生活待遇,报酬“标准原则上不低于上年度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并实行动态增长机制。要理顺社区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市县区两级财政都要专项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社区设施建设和社区服务项目的补助,引导社会各方关注和资助社区服务。 (李晓军本报记者毛学农)
统筹城乡公共服务
相关链接
安徽省首批流动人口居住证发放
20位铜陵“新市民”领证,在多个领域享受市民待遇
“今天起,我们将与铜陵市民同等享受社会保障、就业援助、子女教育等16项市民待遇,心里有了落地生根的归属感。 ”11月23日上午,原籍上海在铜陵经商多年的张春华,在领取首张铜陵市居住证时感慨地说。当天,铜陵市举行流动人口居住证首发式,张春华等20位铜陵“新市民”领取了铜陵市居住证。
根据铜陵市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规定,该市实行全市范围内居住登记、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信息“一证通”。持铜陵市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可在多个领域享受市民待遇,包括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卫生、证照办理、公共交通、职称评审等等,流动人口凭居住证还可参加劳动模范、文明市民等光荣称号的评选。这项制度还规定,流动人口在铜陵城镇工作满三年,租住成套合法住房,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办理居住证,可根据本人意愿登记为铜陵市居民户口。
目前,生活在铜陵市的流动人口已达6万多人。推行以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制度为核心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制度,旨在创新社会管理,有效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改善提高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林春生)
日前,安徽警官职业学院法律文秘班同学们走上合肥街头,向广大市民宣传构建和谐社区等相关政策,并开展便民服务活动。本报记者袁家权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 日前,安徽省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在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故乡,肥西县铭传乡举行授牌仪式,同时启动故居保护维修工程,国务院台办与安徽省计划对故居进行全面修缮,使之成为海峡两岸民众交流的平台...
肥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