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闻 巢湖新闻 肥东新闻 肥西新闻 长丰新闻 庐江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合肥市 > 肥西新闻 > 正文

省政协“文化强省”《政协论坛》之四让地域文化绽放独特魅力——政协委员建言安徽省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江淮时报 2010-12-21 10:53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政协委员建言我省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梳理与摸底 三大板块底蕴丰厚

随着安徽省文化强省事业的发展,地域文化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开发地域文化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发掘安徽地域文化的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形成三大板块

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曾就安徽地域文化问题召开过相关委员与专家参加的专题座谈会。与会人员根据各自对地域文化界定标准的认识,分析了安徽历史文化发展变迁情况,大家认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安徽地区的文化重心由北向南逐步转移,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地域文化。

与会的专家与学者认为,相比而言,徽州文化是安徽省目前最成熟的地域文化。学术界把徽州文化与敦煌文化、藏文化并称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国家、省、市都设有研究机构(如中国社科院徽学研究所,安大徽学中心,黄山徽学研究院),有一批研究徽学的学者,还有一些外国学者也在研究。淮河文化的研究目前也正在安徽省兴起,近年来省社科联已召开两次有省内外学者参加的淮河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集。而皖江文化的提法相对较迟,目前,对”皖江文化“达成的共识是,该文化应是“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的简称,它是江淮文化的发祥地,应包括以安庆为中心的古楚文化(古皖文化)、桐城文化,以及受这两种文化与微弱徽州文化交叉影响的沿江池州、铜陵、宣城、芜湖、马鞍山地区。

省政协于近日召开的“促进文化强省建设“的专题会议”上,与会的政协委员认为,安徽省要在体制改革、机构设置、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各方面加大力度,做好安徽省地域文化这篇大文章。

摸清“家底”

安徽地域文化有哪些文化资源?这是个大命题。

省政协委员、亳州市文联副主席卢干认为,发掘安徽省地域文化优势,首先要搞清楚我们有什么“家底”。卢干委员如数家珍地和记者摆起了我们的“家底”。他说,安徽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建省,取安庆府与徽州府第一字为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有皖山、皖河而简称“皖”。我们的文化资源相当厚重,如繁昌县人字洞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和县龙潭洞三、四十万年前的“和县猿人遗址”,蒙城的“中国原始第一村”等,是中国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直到近现代,安徽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举足重轻的位置。

安徽有歙县、寿县、亳州、安庆、绩溪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肥西县三河镇、六安市毛坦厂镇、休宁县万安镇、旌德县江村、泾县桃花潭镇查济村、黟县南屏村、西递、宏村等1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有蒙城、涡阳、凤阳、桐城、黟县、潜山、和县、贵池、宣州等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有老子、庄子、三曹、朱元璋、金圣叹、朱熹、陈独秀、胡适等上千个在中国历史上久享盛名的历史名人。

我们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传统体育竞技游艺杂技、传统医药医术民间工艺等上万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就有九十多项;我们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太平湖等自然风光,有醉翁亭、花戏楼等人文风光、这些都是与安徽历史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名胜景观;我们还有占据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半壁江山”的道家文化、有历史有名的“桐城派”、“建安七子”、“新安画派”等古今载誉的文化名流。我们有灵璧奇石、狼山黑陶陶土等独特的特产资源…… 、

但是卢干委员也指出,比如说旅游业发展,很不平衡。南热北冷中间堵。道家文化占据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 “半壁江山”,老子、庄子作为道家文化的代表,他们的故乡都在皖北,可是,皖北的人文旅游发展得不温不火,一些优秀的人文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开发。比如二夹弦、凤阳花鼓、被称为东方巴蕾的花鼓灯,这些安徽独有的民间艺术,没有象对待黄梅戏那样,引起足够重视。

开发与保护 合二为一的良性互动

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就必须从学理和服务安徽经济主战场双向互动层面,分别对安徽三大地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整合安徽的文化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安徽的跨越发展。

用省会经济圈整合三大资源

省文史馆原副馆长张立志曾就地域文化作为一篇调研文章。他在文章中指出,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以及省会经济圈的核心,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因此,以蓬勃发展的省会经济圈的经济实力为后盾,整合全省文化资源,对安徽省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扩大影响力有着很大的便利之处。

同时,省会经济圈的区域范围基本与环巢湖文化圈相一致,这对经济发展规划与文化发展规划,都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从行政管理看,无论是淮河文化还是新安文化,都存在行政区域与文化区域的不符的问题,不仅难以整合文化资源,而且难以在对外省的宣传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以省会经济圈为中心,无论从经济影响力等方面对安徽省三大地域文化资源的整合都是合适,且具有提纲挈领作用的。

省会经济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的过程就是整合文化资源的过程。对省会经济圈来说,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正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而提升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就必然会逐渐整合全省的文化资源。

就文化产业而言,省会平台明显要优于地方平台,无论是人才和技术的引进,还是信息更新的速度,省会经济圈都占有明显优势。省会举办各种代表全省文化特点的节庆,既能为带来经济效益,又能宣传全省的地域文化,为地方兄弟城市搭建对外宣传的舞台,而这种服务全省的措施又将使全省的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到省会经济圈的文化内涵中。

变资源为产品

安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厚,但安徽省目前文化产品的题材选择过于单一和死板,品种还不太丰富,尤其是皖北沿淮地区的文化资源的开发较为滞后,加之,过分分散的局面,无法形成一个凝心聚力的整体,不具备向外扩张和竞争的优势,一些地区只能在低层次运作,小环境发展,松散性管理。

面对安徽省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管理上的不足,以及建设文化强省的紧迫形势,蚌埠市政协建议在贯彻实施《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优化地域文化资源的配置和规划,整合全省地域文化资源,以优势资源项目组合划分片区,设立文化特区,加大资金和人员投入,以“整合、互利、共赢”为目的,强力推进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的转化。

蚌埠市政协建议着力打造既具民族文化特色、深刻文化内涵,又有市场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把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成产品优势、品牌优势,必须重视并遵循“内容为主”、价值观为主的规律。建议在众多文化资源开发项目筛选的基础上,选准突破口,找准切入点,如努力缔造在全球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安徽省黄山、徽州文化之后的“中国之梦”。蚌埠地区的“双墩文化”、“大禹文化”、“大汉文化”和“大明文化”无疑是较好的选择。

做好非遗项目的传承

目前,非遗公布有国家级,世界级、省、市(县)级,这些项目的传承人均在民间,有些还在偏僻的农村。级别较高的传承人在保护现状、生活条件等各方面可能还比较好。但在农村的非遗传承人生活状况较差,既无收入来源,又没有医疗保障,以上等等都严重影响继承的积极性。这样势必会造成失传。省政协委员吴万春认为,许多“非遗”是无形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以人为载体,通过人的行为来实现的。因此,非遗的保护说到底其实就是传承人的保护。

吴万春建议省政府根据传承的级别制定传承人生活补助,并优惠纳入医疗保障体系,使传承人有生活保护,解决后顾之忧。并建立奖励机制,根据传承人的传承成果经过考核给予奖励,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让继承人的传承要与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权结合,为传承人提高平台,变被动传承的为主动传承,以市场机制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使“非遗”保护工作升到实处。

创新与“走出去”多形式常“吆喝”

依托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坚持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加大宣传力度和形式,让安徽优秀的地域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欣赏与热爱。

打造多形式“地域文化名片”

所谓“地域文化名片”,即是有地域特色的精品文化力作,它可以以戏剧、博物馆、风俗老街等多种形式存在,让受众者在这些深缩的文化精品形式中,感受一个地方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省政协专题调研组认为安徽省目前有一些地方在摸索中,已有不少益尝试,比如黄山市利用打造节庆活动品牌,传承弘扬徽州文化;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已成功举办十四届,成为展示黄山活态民俗民间文化的重要窗口;安庆市推出了《徽州女人》、《六尺巷》、《孔雀东南飞》、《徐锡麟》《独秀山下的女人》以及黄梅戏《山乡情悠悠》等精品力作,成功举办五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成为安徽省文艺创作的重镇;滁州市已成功举办两届中国农民歌会,产生全国性影响,受到有关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广泛好评;亳州市连续举办了4届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和25届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着力打造在国内乃至国际上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中医药文化交流平台和品牌,并通过举办国际庄子研讨会、国际老子文化节、中国(亳州)白酒文化节、芍花旅游文化节等文化活动,提升亳州文化影响力。

省政协调研组建议,安徽省还可进一步统筹整合地域文化资源,通过与旅游、文博、节庆、民俗表演等行业联动,再形成一批具有皖韵徽风特色的文化项目和品牌,如:打造文艺皖军,全面提升安徽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要加大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房四宝产业、黄梅戏艺术等的扶持力度;成立安徽文房四宝产业集团;开展“书法进小学生课堂”活动……创造一批具有安徽气派、安徽风格的“文化名片。 ”

通过宣传“走出去”在省政协近日召开的促进文化强省建设专题常委会议上,与会的委员们认为,要系统地把中部崛起的领先省的形象以及安徽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积极推广给国内外的客人和参访者,就需要一个全方位的宣传平台,直观亲切的形式树立安徽形象,提升安徽知名度和影响力。

省政协委员、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芮必峰则呼吁安徽省要善用省外知名媒体尤其是中央媒体,有针对性地建构安徽省的文化形象。

省政协委员、亳州市文联副主席卢干说“安徽文化‘走出去\’包括两方面,一是要吆喝出去,要宣传、推介。二是要走,把黄梅戏、花鼓灯、文房四宝、食用游乐、安徽动漫、安徽工艺、安徽创造、安徽制造等一部部‘徽文化\’的精品佳作、一批批‘徽字号\’的特色产品推出国门,行销世界。 ”

省政协委员、安徽科技学院理学院院长许万祥则建议,逐步增强安徽省各文化景区的宣传促销意识,充分发挥单位的宣传主体作用,鼓励各景区采用幸运抽奖、发行明信片、赠送门票等灵活多样的促销形式,不断提升景区知名度。积极帮助文化景区、文化饭店和旅行社之间加强沟通合作,互相支持,捆绑宣传,共同发展。有计划地在主要客源地加强整体形象宣传,进一步树立安徽地域文化品牌形象。

鼓励企业参与“走出去”

省政协委员、芜湖市政协主席方成认为,除了要加强地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实施品牌拓展计划,还应鼓励与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与项目实施“走出去”战略。

方成委员建议政府要注重挖掘地域文化自身的独特优势,大力加强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特别要瞄准具有较强带动力、能够集聚产业发展的战略性项目招商;阜阳市政协建议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联合开发等途径,积极与民营文化企业联姻,与旅游业、影视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攀亲,真正做到依托品牌,输出管理,连锁经营,拓展市场,让更多的人领略安徽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声音

适当增加各级政府文物、文博工作岗位的人员编制,积极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通过与高校联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基层文化、文物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工作能力。

——合肥市政协

隋唐大运河淮北段文化遗存丰富,作为大运河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价值不可估量。有效地利用运河这一历史文化资源来打造运河文化城市品牌,为皖北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创造更好的软环境。

——淮北市政协

安徽省素有“南徽文化、北亳文化”,“南黄山、北亳州”之称。应把亳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安徽省“十二五”规划,放在文化强省更加突出的位置加以重点扶持。

——亳州市政协

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科学规划地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同时充分挖掘各个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并适量增加符合历史的文艺演出项目。

——滁州市政协

建议将黄山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列为国家、省“十二五”规划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作为全国、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试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黄山市政协

全国很少有像合肥淮河路那样,一条路上有那么多的古迹名人故事,完全有条件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历史文化名街,把城市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和商业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省政协委员 徐树远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建设必须坚持并切实做到: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相结合,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相结合。这两个结合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省政协委员 程永宁

建议把这些与安徽有关的文化名人、历史文献和风景名胜等资料收集整理,编辑成册,结集发行为安徽文化强省丛书。

——省政协委员 许万祥

加大安庆作为国家黄梅戏艺术发展基地建设,使之保持黄梅戏发展的中心地位,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战略的实施,拥有较少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的合肥、芜湖,可以考虑促使其建设黄梅戏产业发展的双翼。以此“一体两翼”全面带动安徽省黄梅戏及其文化产业的振兴。

——省政协常委 赵晓和

应该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在执法上要加大执行和监管的力度,制定相关法规,严历打击和惩治非法占有、倒卖徽州文物等不法行为。

——省政协常委 罗亚拉

集中优势资源,创作能宣传安徽主要旅游景点和黄梅戏的大型综合室外娱乐黄梅戏剧目,在省主要旅游景区循环演出。

——省政协委员 张金锐

以全新的思维创作打造黄梅戏经典剧目,用风格化的音乐和电影化的视觉,吸引多元化的受众,探索商业营销模式,为徽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做最大程度的普及。

——省政协委员周天虹

利用市场机制,引进知名文化公司,聘请高端编导人才,依托安徽省地域文化资源,在黄山、九华山等地精心编排打造几台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精品演出节目。

——省政协委员方志恒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角度,还要特别拒绝那些非徽州文化的“文化物种”的侵入,黟县“秀里”移建的“徽派古祠堂”就很招人非议。不伦不类的“徽州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利用”,是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消解。

——省民盟

学理和服务安徽经济主战场双向互动层面,分别对安徽三大地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整合安徽的文化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安徽的跨越发展。

——省致公党

打好安徽牌,建好特色园,开发文化旅游、娱乐项目,延长特色文化产品产业链,组成安徽省文化产业的“主力军”。

——省民进

可以大胆的尝试着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出台《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我国正在进行的涉及这一方面的立法提供借鉴试点。

——省农工党

新闻推荐

大城时代,社会管理更需创新

合肥市政协建议:将“暂住证”升级“居住证”,建立流动人口诚信评估机制;将流动人口纳入公共租赁房体系;开展技能培训……去年9月,合肥市被列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社会管理如何适应...

肥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志愿服务走上街头2011-09-06 10:31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省政协“文化强省”《政协论坛》之四让地域文化绽放独特魅力——政协委员建言安徽省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