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吴大林的放映证件 ○当年的老电影胶片 ○上世纪80年代,吴大林骑着三轮车放映电影 ○四十多年前的老照片 ○吴大林讲述当年放电影的往事□张华本刊记者赵杰张宇泽
如今,看电影对于人们来说,已经司空见惯。没事的时候,约上家人、好友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已成为许多人的选择。电影也分2D、3D、4D甚至5D等多个种类,效果越来越逼真,让人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你知道吗?其实在数十年前,电影就来到咱肥东了。只不过,那时候可没有电影院,而是通过电影放映队的人提着电影机走南闯北来放的。
在肥东桥头集镇有一位老人,他叫吴大林,今年73岁。四十多年前,吴老是当地的一位电影放映员。如今,在老人家中,还保存着当年的电影机、胶片。回忆起当年放电影的日子,吴老表示:以前老百姓每次看一场电影,就像过节一样。
一部电影换三次胶片
在吴大林家中,至今保留着一张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照片。照片上,年轻的吴大林正在报幕,旁边,他的同事正在调试电影机。
故事就从这张照片说起。据吴大林回忆,1970年,当时的复兴公社有了一家社办电影放映队,而吴大林有幸成为一名成员。“我年轻的时候,身体结实,形象不错,嗓音也很浑厚,所以进了放映队。”吴老说。
四十多年前,在那个甚至连电视机都没有的年代,对于肥东老百姓来说,看一场电影是十分开心的事。“当年放映队就我跟另一个同事,我俩一般轮换来放电影。我放的时候,他负责报幕、换胶片等;他放的时候,我就配合他。”吴大林说。
对于当年电影放映队的同志来说,除了天气因素,几乎每天都要提着电影机,走遍大街小巷来放电影。好几十斤重的电影机,大家轮流提着,偶尔也会用车拉着。一般天快黑的时候开始放映,一晚上放两部电影,时间在四个小时左右。
你知道吗?当时电影播放的质量如何,全靠胶片。据吴大林透露:一开始,胶片只有8.75毫米宽,后来才有了16毫米宽的胶片。当时一本胶片大概只能放映半个小时,所以一部电影放下来,大概需要换三次胶片。
百姓看电影就像过节
虽说当年看电影与现在看电影的条件无法相比,可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只要有电影看,就像过节一样。一般来说,只要收到晚上放映队的同志来村里的消息,在当天下午,人们就会来到电影放映的地方“占位子”。一家老小浩浩荡荡,架着凳子、哼着小曲就来了。到了晚上放电影的时候,村民们早已围坐了里三层外三层。大家看着电影、嗑着瓜子,并小声聊着、议论着,开心无比。
日前,在吴大林的家中,仍保存着当年的电影机和一盒盒胶片。虽说胶片外盒已锈迹斑斑,可上面“地道战”等字样仍清晰可见。据了解,当年放映队放的电影以战争片为主,也有一些喜剧片和纪录片。
那个年代,像吴大林这样的电影放映队同志可吃香了,不管到哪里,都会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一场电影村里给8块钱。我们当时放映队每个人的收入,是一个月18块钱。然而每放一场,还有两毛钱的补助。算下来,一个月也有20几块钱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这样的收入还是很可观的。”吴大林说。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公家的放映队放电影,干了二十多年后,吴大林干起了私人放电影。不过没干几年,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式电影放映机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如今,吴大林在家守着那部当年的老电影机,时不时会回忆起当年放电影的一幕幕,很释怀,也很温暖……
新闻推荐
10月15日下午,在肥东县白龙镇,一伐木工人困在树上下不来,接到报警后,肥东消防前往现场进行救援。由于道路施工,云梯车无法进入...
肥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东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