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闻 巢湖新闻 肥东新闻 肥西新闻 长丰新闻 庐江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合肥市 > 肥东新闻 > 正文

美丽乡村的文化灵魂 合肥的乡景可读、可赏亦可尝

来源:江淮晨报 2019-03-22 09:24   https://www.yybnet.net/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恰是乡景正浓时。走进合肥新农村,处处是景。白墙灰瓦中蕴含着历史气息的千年古镇、文脉昌盛的“庐阳第一山”、“黄金河道”孕育的繁荣集市……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为乡村美景注入了独特的灵魂与韵味。逛累了?没关系,家族秘方制成独特风味的石塘驴巴、“天锅地灶木炭火”“打”出的下塘烧饼等各具特色的乡村美食,也一定会为你的旅途增添动力与滋味。

特 色古镇

长临河古镇——“活着”的合肥“档案”

从合肥出发,沿着风景如画的环巢湖大道驱车三十多公里,便能远远望见一座古色古香的老城。城中那些白墙灰瓦散在阳光下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每一片灰瓦每一块灰砖似乎都蕴含着一段神秘的故事。这,便是肥东县的长临河古镇。

长临河镇位于肥东县最南端,南接巢湖、西邻滨湖,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人耕作于此,始有人居住”。夏商时期,长临河镇为淮夷部落;战国时,则属楚巢邑管辖,已形成集市。三国时期,长临河镇建立了佛寺“长宁寺”,青阳山北麓之水经长宁寺注入巢湖,因此被称作“长宁河”,“地因河得名,又濒巢湖,遂更名为长临河”。

到长临古镇游玩的人,大都去过长临古街,这条约600多米的古街,曾经是名为“万家河口”的水运码头。镇上的“土著”说,清末民初,水运兴起,因长临河古街是肥东通往巢湖的必经之路,这里便成为巢湖沿岸一个重要的码头,长临河镇也因此成为巢湖北岸地区的商品分销集散地,“附近出产的竹木,都要从长临古街所在的码头装船,通过巢湖运往芜湖等地,再由返回的货船运来生活用品。”曾经的长临古街很热闹,沿街有100多家住户、370间房屋,有店、行馆、庄、堂、铺、房、坊、摊点等各类商业近百家。

说到长临河古镇的历史,不得不提六家畈了,这里曾是吴氏的聚居地。据记载,南宋宝庆元年,即1225年,吴氏一世祖吴宛廷夫妇自徽州婺源迁到肥东境内茶壶山东,二世祖吴再三又生六子迁到了长临河镇,从事农耕生活。久而久之,吴家“人丁繁衍兴旺,蔚然成村”,因为是6个儿子迁来成为六户,所以将村子取名为“六家畈”。800年来,吴姓在此繁衍生息,发展成为颇有声望的名门望族,人才辈出。

长临河古街上还有个百年邮局,是肥东县最早的三个邮局之一,其“前身”是晚清淮军华字营统领吴毓芬、吴毓兰兄弟的又一处宅第。至今,院内还有一棵广玉兰,是当年李鸿章作为“荣耀树”赏赐给有战功的淮军将士的。

行走在千年古镇长临河,犹如观赏“活着”的人类居住“档案”,从新石器时代起源到六家畈古村落,也在悠悠诉说着合肥古城的千年文明。

三河古镇——特色文化引八方客来

古巷、古街、古桥、古城墙、古庙、古炮台、古民宅、古茶楼……肥西县南端的三河古镇,虽面积不大,但其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且素有“千年古镇、风云战场、名人故地、美食天堂”之美誉。

这里从不缺故事,有鹊岸之战、三河大捷的历史、有“二龙街”、“皇水井”的传说、有杨振宁旧居、刘同兴隆庄,更有三县桥、望月桥、鹊渚廊桥、万年台、忠武阁、英王府等众多历史建筑。如今,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韵味悠长的地方戏曲,还有丰富精彩的节庆活动,形成了三河古镇独特的魅力,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作为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这座千年古镇如今仍“容光焕发”。在建筑风格上,这里根据三河建筑的皖中徽派风格和水乡风情,保持其 “小桥流水人家,古街小巷特色”的风貌。按照“修旧如旧”的模式,三河镇恢复近 1000米的古西街、古南街,修缮恢复了杨振宁旧居、孙立人故居等名人旧宅,基本重现皖中徽派建筑风格古镇格局。三河民间文化也异常繁荣,庐剧、闹花船、车上轿、河蚌舞、花旦、兰花等传统节目,体现了南北文化的交融。

值得一提的是,三河的饮食融南北之长,风味独特,品种丰富,三河镇编纂了两批三河民间美食食谱和三河百花全鱼宴菜谱,整理旧时盛行的“八八席”“八四席”宴席,重现淮军宴、杨家菜、孙家菜等六大菜系,并成功打造出茶干、米饺、米酒等美食名片。

柘皋镇——诉说旧时“不夜城”故事

柘皋,怎么读?相信很多人还不认得这两个字。不过,千万别错过这个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巢湖古镇。

柘皋镇,看起来和所有城市周边的集镇一样并不起眼,很少人知道它是一个具有三千年历史的江淮名邑。其实,光从“柘皋”镇名的演变就能感受到这个镇厚重的历史:它曾以“矤叴”之名刻记楚简,后以“橐皋”之名载入《春秋》,西汉置橐皋县,属九江郡。唐置橐皋镇,属巢县。南宋时改称柘皋。

作为皖中财物集散地,柘皋镇曾有过一段贸易鼎盛期。

据考证,清末民初,北边和西北的合肥(今肥东县)、定远、凤阳、嘉山、全椒等县的米麦、花生、棉花、麻等通过陆路肩挑、驴驮、推车等运往柘皋卖出,南方的货物从水路游长江,经裕溪河、巢湖、柘皋河运至柘皋,再由水路将上述农副产品购回南方。柘皋镇成为了重要的中转地,商品交易发达,应运而生了粮食行、杂货店、京货店、药店、染坊、锅瓷店、茶叶店、当铺,茶馆、酒楼更是四门皆有。彼时的柘皋镇商贾云集,车载马驮,熙来攘往,昼夜喧闹,时称“不夜城”。

除了曾是商贸重镇,军事上,柘皋在历史上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曾在这里大会诸侯,因此这里又被称作“会吴城”。在三国时期,曹操曾在此屯兵,至今还在柘皋流传“九步三眼井”的说法,可以看出当时屯兵之多。而在宋代,宋金曾在此进行了“柘皋大战”,并由此签订了“绍兴和议”。关于柘皋古镇的很多历史,经过时间的洗礼之后被后辈的人世世代代铭记。

张治中故居——“和平将军”与百年老校“情牵一线”

合肥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的古城,历史底蕴深厚。这个春天,走出商业气息浓厚的城区,开启一场“古镇之旅”,寻访历史“印记”,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巢湖市黄麓镇,张治中故居可谓是家喻户晓。沿着黄麓师范后门拾阶而下,过了清水塘,抵达西黄山脚下的古村落洪家疃,便是 “和平将军”张治中的故居。作为“巢湖三将军”故居、旧居中最“原汁原味”的建筑,张治中故居虽然不大,但是承载了“和平将军”戎马一生的记忆。

张治中故居所在的洪家疃,是迄今发现保存最完好的九龙攒珠格局古村落之一,也是合肥市唯一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乡村。走进洪家疃村,粉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三五一组抱在一起,围绕村口的大塘呈正方形展开,令人油然而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情愫。

除了一生戎马,张治中与一所百年老校“情牵一线”。

黄麓镇流传着一首民谣,“洪疃张本尧,捐资办学校;老人齐欢喜,儿童哈哈笑”,它诉说着黄麓镇的一段“治学”往事。原来, “隐居”于巢湖边的黄麓师范由“和平将军”张治中创办。战火沧桑,黄麓师范几度曲折、历经艰辛,至今依然矗立于江淮大地、巢湖之滨,为巢湖之滨的黄麓镇增添了“文化味道”。

历史 山河

紫蓬山——“庐阳第一山”文脉昌盛

在合肥肥西县中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我们留下了一条带状的山峦——紫蓬山。整个紫蓬山区面积约3500公顷,景区内有紫蓬山、圆通山、周公山、大潜山等大、小山峰100余座,森林茂密、植物众多。多年来,这里都以起伏的山峦、茂密的森林、宜人的气候,无污染的水质、嶙峋的怪石,以及众多的名胜古迹,成为踏青的必选之一。1992年7月,紫蓬山景区便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1998年9月被安徽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然而,这座山,可不仅仅有奇石草木,实际上,自清代开始,紫蓬山就有“庐阳第一山”之称。悠久的历史,使山上留存着大量的古迹。有三国魏将李典之墓,宋抗金名将葛升之墓,太平天国将领袁宏谟故居,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故居刘老圩,淮军名将张树声、周盛传故居张老圩、周老圩等。

岱山湖——平湖天上落岱山

踏青好时节,不少朋友喜欢去划船。而对合肥人来说,除了能在市内的逍遥津公园里感受游船如织,还可以到视野开阔的岱山湖,体验“清风徐来,水波荡漾”与“山不高而层峦叠嶂,水不大而气象万千”的画面。

岱山湖景区位于肥东县古城镇,总体规划面积为50平方公里,距合肥市区57km。景区四面青山环绕,山水交映,水面有宽有窄,湖边有湾有港,自成体系。岱山湖以独特的湖光山色闻名,诚如一位诗人所云:“平湖天上落岱山,流水稻花拂云烟。”

泛舟岱山湖中,可见鱼儿浅游,涟漪层层。浑圆的山丘也有自己独特的景色,既有火成岩,也有水成岩,还有变质岩,更多的为花岗岩、片麻岩等。湖面也时而宽敞,时而狭窄,变化多端,造就了岱山湖的美景。

姥山岛——湖上绿洲的美景与传说

清明节前,巢湖市中庙街道姥山岛的茶农忙着采摘明前茶。连续几天,随着气温升高,当地茶农们抢抓晴好天气,采摘“明前茶”供应市场。明前茶也称为“头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因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

春季的姥山岛,既是一处产茶胜地,又是一档旅游佳期。观光踏青,湖边垂钓,在明媚的春光里,正好可气定神闲地参观古树参天,赏鉴千百年楼阁的古色古香。

姥山岛是巢湖中最大的岛屿,地处中庙镇西南方向,地形椭圆,周长约四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海拔115米。岛上三山九峰,林木葱郁,四季常青,如青螺浮水,为八百里巢湖唯一的“湖上绿洲”。 姥山岛由结晶质凝灰岩、安山岩等组成,为巢湖水上天然避风港和水战停泊处。郭沫若曾在此挥毫写下了“遥看巢湖金浪里,爱她姑姥发如油”的佳句。

姥山当地人又称母山、蒙山,谐音,意同姥。与姥山岛相伴,还有两座礁岛,在碧波之间若隐若现,称作鞋山,在巢湖中心,与姥山遥遥相望的还有一座姑山(同孤山),传说“陷巢州、涨庐州”时期,焦姥的女儿与焦姥一道通知乡邻,女儿先焦姥一步奔走,跑丢了一双鞋子,终又被洪水吞没。后来,鞋子化作一对鞋山,女儿化作姑山,焦姥最终化作姥山。母女相望遥遥无期,万顷波涛诉说着断肠般的母女亲情。

特色美食

秘方制成石塘驴巴独特风味

逛遍古色古香的乡村小镇,古风古韵的山川大河,春日下乡去,怎能不品尝一番当地的美食?

素有“天上龙肉、地下驴肉”之称的石塘驴巴,堪称合肥的一道名点。巴,肥东方言就是“精巴巴的”,“驴巴”则意为驴身上的瘦肉。关于石塘驴巴,还有这样一段历史传说,相传楚汉相争时,项羽兵败垓下,洒泪别姬(别姬桥、虞姬墓传说在肥东)。姬等被汉兵追至今石塘镇附近,饥乏交加,求食于一黄姓蹄角行(从事牲畜买卖和肉食加工出售)主,店主怜之,就用锅中卤煮的熟驴肉配料给她吃,姬吃完后,又继续上路。之后,为追兵所杀,姬之尸首随水淌于一石桥下被阻(“石塘”地名因此取谐音而得之),美人虽去,而黄记“驴巴”因了美人香名,口口相传,口耳相传,成为地方名产。

“如今,镇上会做此菜的不超过10个人。”据石塘驴巴传人黄晓弟介绍,这些人大部分也都姓黄,可能是古时的大家族一代代传下来的手艺。“石塘驴巴从选材到制作加工都有一套独特的秘方,在结合我们当地的水源,造就出了独特的风味。”黄晓弟表示,如今每逢节假日,许多人甚至专门奔着这个味道前来。

“天锅地灶木炭火”“打”出下塘烧饼

“吃烧饼,满嘴香,一定要喝猪血汤。”“干葱老姜陈猪油,牛头锅制反手炉,面到筋时还要揉,快贴快铲不滴油。”这是流传于合肥市长丰县下塘镇的两句顺口溜,讲的就是当地的名小吃下塘烧饼。

下塘镇的烧饼别具特色,下塘人不说做烧饼,而是说打,可能是因烧饼制作过程中,有一个拍打面团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下塘人会把包好肉馅的面团放在桌子上,就着温水用手掌拍打,力度均匀,为的也是将里面的馅拍匀,不管从哪块入口,都能一口便咬到馅。饼打平后,撒上芝麻,然后翻在手背上贴入锅内,经过三五分钟的炉火烘烤,烧饼由白变橙黄,烤熟的烧饼香味扑鼻。

在民间,对于下塘烧饼还有着“天锅地灶木炭火”的说法,这是因为用来做下塘烧饼的锅灶,不同于普通的锅灶,首先在于它的摆置,蕴含着大学问。一口牛头锅反扣在灶架上,灶内生木炭火,炭火无烟无毒,更能使弧形的铁锅面均匀受热,这样烤出的烧饼才会外脆内软,酥嫩可口。

关于下塘烧饼,民间还有着众多历史传说。最早的一个是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曹军伐吴,在合肥逍遥津被吴军打得大败,吴军追击曹军一直到下塘地域。夜间曹军又饿又累,但恐被吴军发觉,不敢明火做饭,这时,一位军师想出办法,将行军锅倒扣,再找一些树根在下点着,“打”出了又香又脆的烧饼,曹军军士饱餐一顿后,士气大振,第二天一举击败吴军,取得大胜,从此下塘烧饼的工艺留传下来。

而根据《长丰县志》(1986-2005)的记载,讲的是清朝咸丰年间,为镇压太平军,曾国藩派兵驻扎下塘集。军队行军打仗,急需干粮,烧饼成了首选。烧饼师傅们为了多争生意,纷纷在烧饼的配料和烤制工艺上下工夫,使烧饼逐渐成为色、香、味俱佳的食品。

品巢湖春鱼 流连鲜美滋味

在合肥,说到吃鱼,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巢湖。居住在“鱼米之乡”的人们,也对吃鱼情有独钟。

无鱼不欢,巢湖很早就有全鱼席。巢湖有着品类多样的鱼类,是典型的“鱼米之乡”,丰富的水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菜肴风味。

“巢湖久别误华簪,湖上青山梦里酣。三月鲥鱼九月桔,令人那不忆江南。”这首诗是曾在康熙皇帝身边做了几十年学问并深得赏识的合肥人李天馥所作,说的就是巢湖鱼,诗中所透露的“鲜美”味道,哪怕是身处异乡,也不能忘怀。这既是一个合肥人对家乡的眷念,也是对巢湖所产鱼类味美的赞赏。

巢湖鱼品种多,不仅有青鱼、草鱼、鲢鱼、鲤鱼、鲫鱼和银鱼,还有白鱼、白虾等,其中享有“巢湖三白”美誉的银鱼、白鱼、白米虾更是受到游客们的欢迎。而全鱼宴正是基于巢湖这些特色水产品而存在,充分挖掘巢湖这一水产宝库的珍品,经过当地渔民集思广益后而形成的。

甜软香酥、好吃又好看的“小红头”

说到合肥的名小吃,不得不提到庐江“小红头”。外形如盛开的石榴花,小而圆,大如钱,正中染一红点,油糖滋润,甘腴细腻,味美爽口……这就是庐江的市级非遗“小红头”。

将猪油切成碎丁,与大馍屑拌和再绞细,加入白糖、青梅、核桃仁、金橘饼、糖桂花拌成馅心,另将揉好的面团擀成荷叶边皮。然后用皮子包馅心,封口包成石榴花形。在每个顶端点上食用红色素,上笼屉摆整齐,用大火蒸十来分钟即可。

新鲜出笼的“小红头”每一只都很小,跟大拇指差不多,白嫩嫩的小面果子,溜溜圆,头顶却有个尖梢儿,梢上染着一点嫣红。

小红头在庐江县有百年历史,别看个头小,来历却非一般。传说清朝光绪年间,著名将领、庐江人吴长庆奉旨平定朝鲜兵变,班师回朝,受到皇帝接见。吴将军的随军家厨叫陈长宽,做得一手好菜,更有绝活“油糖烧卖”,这种点心不仅甜软香酥,而且能抵饱,极受战士们的喜爱。因此,在觐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时,他将色香味形俱佳的“油糖烧卖”献上,太后和皇帝品尝后大为赞赏,慈禧太后更在烧卖上端点了红以表重视。“小红头”遂以得名。从此,庐江小红头驰名天下,经久不衰。

晨报记者 刘畅司晨 刘畅

新闻推荐

美景+产业,让美丽乡村美进心田

早春时节,正是踏青的好时机,行走在合肥的乡间,我们惊奇地发现,美不胜收的景致比比皆是。在发现美的同时,我们或许更应该思...

肥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美丽乡村的文化灵魂 合肥的乡景可读、可赏亦可尝)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