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皇甫山林场退休工人高青旺一家四代24口人,坚持接力植树造林工作60载,与工友们一道将6万亩荒山变成茫茫林海,留下了他们几代人的足迹。连日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来到这片深山林海中,追寻这群播绿人的追梦足迹。
A
皇甫山的第一代造林大军
69岁的高青旺,看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显老,身体和精神都很好。在他的记忆里,老辈们的生活满是辛酸。
高青旺告诉记者,1957年,爷爷带着全家7口人从肥东县杨店公社举家迁徙至皇甫山。“当时的皇甫山一片荒瘠,杂草超过人高。”回忆儿时,高青旺说,老辈们的生活非常艰苦。后来组建了皇甫山林场,听说上山种树有饭吃,爷爷率家中所有劳动力报了名。像高青旺爷爷家一样,居住在山里的人们组成了皇甫山第一代造林大军。
年近九旬的钟传英老人是高青旺的母亲。她说,植树时节每天带着几百棵树苗早出晚归,还要背着出生没有多久的女儿,干活时就把孩子放在山上,孩子饿了听到哭声再去喂奶。
“力气是浮财,用完会再来,只有大病害死人,没有生活累死人!”高青旺说,这是母亲年轻时常教育他们的话。在老辈们的坚持和感召下,全家人都非常能吃苦耐劳,始终坚持在林场植树造林。父亲后来还成了全场的铁匠师傅,专门为工人打制造林工具。
B
一代林成国家战略储备林
从皇甫山林场通往曲亭街道的路上,一大片高大、粗壮的马尾松林,高耸入云霄,显得格外壮观,也成为当地通往皇甫山旅游景点途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片名为‘二十亩冲’的林区,其实造林面积约1200亩,是1953年到1957年由皇甫山林场第一代林场工人栽下的树,因为树形优美,树径粗大,已经被作为国家战略储备林保护起来!”同行的皇甫山林场场长刘绪香告诉记者,2003年后很长一段时间,全场职工只发一半工资,但都没舍得砍伐这片林子卖钱。
当车在林区穿行至一块名为“大包山”的地方时,高青旺兴奋得像个孩子,下车后他一把抱住一棵粗壮的马尾松对记者说:“看看,这一抱都抱不过来了,这棵树的胸径至少在50多公分,树高有20米!”
刘绪香告诉记者,这片林区就是高青旺才工作时亲手栽下的第一片林区。1966年,小学毕业后,高青旺为了挣钱贴补家用,他主动要求和大人一起种树。高青旺清楚记得,这片约1000亩的马尾松树林就是那年栽的。
因为这片树林位于皇甫山通往曲亭的必经之路,所以每次从树林边经过,高青旺心里免不了回忆起当时植树造林的辛苦。每天一早背着树苗,连续走10多里山路才到达植树地点,中午就着山泉啃干粮,条件十分艰苦。目前,这里已是皖东地区被保留至今最美最壮观的松林。
C
女儿成林场唯一女护林员
高红是高青旺的大女儿,42岁的她已经在皇甫山林场工作了23年,不论春夏秋冬,她每天穿梭于看护的4000亩林区,平均每天步行3万多步,她也是皇甫山林场40多名护林员中唯一女护林员。
“一个女孩子怎么就干上了女护林员?”面对疑问,高红腼腆地说,刚开始自己也想不通,初中毕业后她考上了滁州纺织厂,这是她走出大山来到城市工作的梦想。然而,父亲高青旺却坚决反对,最终乖巧的她还是选择了听话,回到林场做了一名工人,一直到现在。
一个20岁的姑娘独自走在山中,她也害怕黑夜,害怕狂风暴雨,害怕飞禽猛兽,害怕孤独无助,特别是到了清明时节,还要去老坟头查火灾隐患。高红坦言,自己曾经犹豫过、挣扎过,但再怕再难也要挺下去,她的老太爷、爷爷、父亲都能干,为什么自己就干不了?
对于常人来说,雨雪天气是人们最不喜欢的,但却恰恰是高红最喜欢的天气。护林工作是一份十分艰苦的工作,一年四季风吹日晒不说,而且还担负着巨大责任。然而,高红却很快乐,她早不是那个向往城市的小女孩了,她已成为热爱大山的林业工人。
“让我最最欣慰的是,我看护的这片多亩幼林已经长成参天大树!”高红说,现在她已完全理解父亲当初的决定。每天穿梭于林区,听着婆娑树林声,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成长,她发现自己已经舍不得离开这片林子了。
D
望火楼上数千个日日夜夜
皇甫山上有座望火楼,古时为烽火台报军情所用,因为海拔很高,重建后的望火楼专门用来瞭望火情。站在高高望火楼上,群山叠嶂,6万亩林区尽收眼底。作为观火瞭望员,高青旺曾在这里工作了数千个日日夜夜。
1985年,高青旺为救两名伐木工友,在大树倾倒瞬间,他不顾个人安危,冲上去将两人推开,可自己的双腿却被倾倒的大树砸成粉碎性骨折,从此落下残疾。此后,高青旺去了望火楼工作,这一干就是十八年。
虽然已经阳春三月脱下冬装,但站在高高的望火楼上,记者明显感觉寒风瑟瑟,与山下温差较大,陡增凉意。听着林中小鸟的叫声,和脚下那松涛林海发出的低啸声,记者仿佛置身世外。
“作为专职瞭望员,可以说是责任重大,还要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刘绪香介绍说,刚开始望火楼上没有广播,也没有电视,在清明和过年等重要时节,白天、黑夜都不敢睡觉,冬季更是要紧绷防火这根弦。吃的米、菜还有水都是自己背上山。
“每隔15分钟就要观望一次,生怕有火灾发生。”回忆起在望火楼的那段日子,高青旺说,每次上山都要住上一周,吃喝拉撒在这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尤其在冬天夜晚,寒风呼啸,一人守在山顶,更是有说不出的孤单。
E
大山就是家家就是大山
高青旺告诉记者,他的爷爷奶奶在这里工作了近10年,父亲在这里工作了14年,母亲工作到退休,一株株马尾松见证了自己的成长、结婚、生子和退休。
采访中记者意外获悉,皇甫山林场场长刘绪香也是“林三代”,91岁的父亲刘文先因为对建场有过卓越贡献,还曾被评为“建场功臣”。刘绪香说,在该场许多职工都是“林三代”“林二代”。
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撑,就没有今天皇甫山的生态巨变。高青旺的女儿高红、儿子高峰分别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成为了山里的护林员和森林防火队员,四代人将青春与汗水挥洒在崇山峻岭,将平凡和寂寞留给了幽静山谷,将坚守和信仰植根于万亩山林。
大山就是家,家就是大山。高红说,自己的工作在这里,她的父母,她的丈夫和孩子全都在这里,这里就是她日常生活的全部。20多年来,她和丈夫一起忠实地守护着这片大山。
“今后我将继续做一名大山的守护者,直到我再也走不动,如果有可能,我还希望让我的儿子也加入到林业人中来。”高红笑着说。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叶素健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3月15日下午,伴随着热情洋溢的舞蹈节目《开门红》的音乐响起,肥东县第六届全民文化月经开区北瑶岗社区专场演出,在社区...
肥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东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