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在安徽大剧院演出合影 ○重阳节演出 ○农民文化节演出 ○乐队成员在社区排练 ○演奏一曲《赛马》 ○两位乐队成员来社区练习□本刊记者赵杰
日前,一年一度的全民文化月活动再次在肥东县各个乡村展开。3月8日,恰巧赶上“妇女节”当天,一场盛大的文艺演出在撮镇镇展开。演出现场,由十多位老人演绎的《欢庆锣鼓》,引得现场观众频频叫好。
你知道吗?这个由十几位老人组建的乐团,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十八乐坊”。该乐团的成员均是当地老人,乐团组建已有近二十年历史。
小镇里的“老年乐团”
55岁的罗永恒是“十八乐坊”的发起者。谈到这个团队,昨天上午,老罗向记者回忆起当年的一幕幕。
罗永恒自幼喜欢拉二胡,少年时期还受过专业训练,先后在几个剧团待过。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剧团不景气,罗永恒无奈地选择回家。为了养家糊口,罗永恒学习理发,并在家门口开了一个理发店。
一直以来,罗永恒都在经营着理发店,当然,自身爱好的二胡也一直没有丢。一有时间,就会拉上几曲。进入21世纪初,罗永恒结识了一些同样喜欢乐器的朋友,大家伙儿没事就在一起吹吹笛子、拉拉二胡、弹弹扬琴,时间一长,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2002年,罗永恒突发奇想,何不组建一个乐队,以后甭管去哪演出,也有个声名。在一位老师的建议下,“十八乐坊”就成为了这支民间乐队的名字。
“一开始大概有十四五个人,后来慢慢发展,超过二十人。”罗永恒回忆,那段时间,大家伙儿热情可高了。只要没事,就会聚在一起,吹拉弹唱,每年还会参加各种表演、比赛。
在现场,罗永恒即兴拉了一首《赛马》。其实,老罗对二胡的喜爱真是发自肺腑。“1975年,我买了第一把二胡,当时是13块钱。”老罗清楚地记得。如今,罗永恒还保留着三把二胡,“最老的是1979年买的那把,当时好像是80块钱。这二胡,时间越长,拉出来的曲子越好听。”老罗说。
老有所爱其乐融融
昨天上午,记者在撮镇镇撮西社区活动室看到,来自“十八乐坊”的几位老人,正在演绎着各种乐器。原来,正常情况下,乐队每周二、周四都会固定在社区活动室进行排练。“三月份文化月活动开始了,我们演出活动特别多,所以更要经常排练。”79岁的张克伦老人说。
据了解,张老目前是“十八乐坊”乐团里年龄最大的一位。在乐团里,张老弹三弦。原来,张克伦早在部队当兵时,就喜欢上三弦。从年轻到退休,他一直没有放弃这个爱好。“一生也没什么其他爱好,十几年前刚退休的时候,就来到这个乐团,大家也都没嫌弃我这个老头子,就一直跟着乐团训练演出。”张老坦言。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十八乐坊”,年龄最小的也就是罗永恒了。大家伙儿基本年龄都在六七十岁,除了二胡、笛子、扬琴、三弦等乐器,还有独唱呢。
“我们年纪大了,平时也没什么其他爱好。就因为乐器把我们大家伙拴在了一起。一周两到三次,大家伙在一起吹拉弹唱,这也算是老有所乐啊!”张克伦这样对记者说。
在采访中,记者真切感受到老人们对乐器的喜爱。有演出肯定是乐器不离手,即便没有比赛、没有演出,甭管是二胡、三弦,还是什么其他的乐器,每天都会做到不离手,不分时间、不分场合。“这乐器,就得天天练,到演出的时候才会有感觉,哪怕一天不练,也会觉得生疏。”张克伦表示。
新闻推荐
日前,记者获悉,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着力营造诚信市场环境,肥东县坚持“边界清晰、突出重点、源头治理、循序渐进”原则,运...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