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钱币都是清末民初的
○挖出的铜钱已经锈迹斑斑
○文物部门赶至现场清理钱币□本刊记者赵杰
日前,肥东县包公镇岘山村村民在整修宅基地时,挖出数百枚铜币。经文物部门鉴定,此为清末民初的流通币,具备一定的文物研究价值。
数百枚铜币惊现地下
日前,肥东县石塘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有村民在挖地时挖出大量铜币。接警后,派出所的民警会同文物部门的同志,立即赶到包公镇岘山村。
原来,该户宅基地的户主远在上海,老家的房子年久失修,已经破败不堪。于是,户主便委托老家村民平整宅基地准备盖新房。当天,村民们正用挖掘机进行作业,没想到一下子挖出来一个陶罐。陶罐已经碎了,里面的铜钱撒了一地都是。村民们发现,由于时间过久,铜钱上面锈迹斑斑,很难看清楚字迹。于是,大伙立即报了警。
文物所的同志来到现场发现,一堆铜钱摆放在地下,因为铜锈的原因,很难看清上面的字迹。经过清点,工作人员发现共有568枚铜币。经鉴定,这批铜币为清末民初的流通币,虽然经济价值不高,但为研究肥东县的经济、文化和商业贸易,提供了实物资料。
最终,村民们将这批钱币无条件交给了政府。据了解,下一步文物部门将会对其进行清洗、分类,以做进一步研究。
肥东四次出土“古钱”
昨天上午,记者在县文管所看到了这批铜币。“这也叫铜板,是清末民初的流通货币。”文管所的同志介绍说。
经过简单的擦拭,个别铜板上的字迹已经显现。记者发现上面有“光绪元宝”、“民国纪念币”字样。“下一步,我们会把这批铜板进行浸泡,清洗,争取让它们恢复‘真容’。”文管所的同志表示。
据了解,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肥东共出土过四次“古钱”。“有两次发现的都是外圆方孔的铜钱,一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长乐发现的,一次是2010年在化工园发现的,这两次出土铜钱的数量都比较大,有上万枚;还有一次在梁园发现银锭,2007年左右,是清末道光年间的,也有人叫它为‘元宝’。”县文物所书记李建安介绍。
“实际上,这些铜钱经济价值并不高,却有不小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比如,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当年这些货币的流通情况和经济价值”,李建安尤其表示:如今百姓的觉悟越来越高,每次发现文物都会及时、主动与文物部门联系,更会主动上缴国家,值得表扬和称赞。
■名词解释
铜币
铜币,铜制的钱币,亦称“铜钱”。铜币主要指清末民初时期的无孔铜币。中国是使用金属货币最早的国家。而金属货币中,历代又以铜币为主。所以中国古代的货币史,实际上就是铜币史。中国在殷周时期曾以齿贝为货币,后因真贝不够,乃用仿制品铜贝代之。铜贝是向金属货币过渡的形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币制。废刀、布、贝等币,规定只采用外圆中间有一方孔的方孔钱,是由环钱演变而成的。秦以后的通行货币,都是方孔钱,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元宝
元宝是古代的一种货币,由贵重的黄金或白银制成,一般白银居多,黄金稀见。在中国货币史上,正式把金银称作“元宝”,始于元代。不过,早在唐初开元通宝行世时,民间就有取其硕大、贵重之意,旋读为“开通元宝”的。而元代呼金银钱为“元宝”,则是元朝之宝的意思,黄金叫作金元宝,银锭叫作银元宝,既有政治含义,也是对金银货币约定俗成的通称。
新闻推荐
3月7日上午,肥东县包公镇岘山村村民在整修东家宅基地时,挖出了568枚铜币。经鉴定,该批铜币为清末民初的流通币,为研究肥...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