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晾晒的挂面
年三十团圆饭要吃挂面圆子,寓意团团圆圆;过年要吃老母鸡汤挂面,寓意长长久久。挂面,是很多合肥人家喜欢的年货之一。在合肥市肥东县桥头集镇竹塘村,村里大多数人家都会做挂面,更有人家是世代相传的手艺。由此,竹塘也与四川中江县觉慧村、陕西时下村并称为中国的三大挂面村。如今,数以万斤的挂面,从这里卖到城里,也成为肥东县电商扶贫的主推。
不是在种地就是在做挂面
2月6日中午,冬日阳光正好,在竹塘村小庄房,70岁的王银春在自家门前晾晒挂面。“今天大概能做出来70斤挂面,都已经被预订了。”王银春说,他从十多岁就开始学习制作手工挂面,一辈子除了种地,就是每年冬天里做挂面。
不同于食品工厂里机械化生产面条,竹塘村的挂面全都是庄户农民纯手工制作,使用的也都是传统竹木工具。整个工艺分为和面、划条、盘条、醒面、上竹、进箱、上架等十八道工序。“从头天下午和面开始算起,一直要忙到第二天中午,才能把面挂出来,晚上经常要熬夜。”王银春说。如今,竹塘村的挂面已成品牌,越来越受欢迎,产销两旺,王银春也就格外忙碌。
挂面是手艺活也是力气活
“纯手工挂面是手艺活,更是力气活。”同在竹塘村的挂面师傅刘传九说,一缸和好的面团,足足有五六十斤,需要使上很大的力气来揉,每次都要揉上1个小时。此后,面条经过盘条,还要在面缸里醒面,得醒上七八个小时。醒好后的面条,要在凌晨时分上竹,分两头粗细均匀地缠到两根细细的竹筷上。
上竹后的挂面还比较粗,放入面箱里,盖上被子,要再“睡”上几个小时。第二天早上,赶上好太阳,就要把面条上架,拉长、晾晒。对挂面师傅们来说,上架这道工序最有技术含量,把挂面分别挂在2
米多高的架子上,经过不断拽拉,面条就从最初的
四五十厘米长,逐渐被拉细、拉长,最终拉至
近两米的长度。“拽拉面条的力道要掌
握好力道,把握好轻重缓急,稍微力度不适,就会把面条拉断。”刘传九说。
竹塘挂面品牌化后走出乡村
沿袭着几代人、近百年的传统手工艺制作,“竹塘挂面”的品牌已叫响,尤其是年关,更是成为年货的一大热点。 2月初举行的肥东县电商扶贫暨名特优品O2O线下体验活动中,竹塘挂面等五款电商扶贫农产品成为主推的年货。
目前,从竹塘村到肥东县,开始采取商业化运作,进行品牌包装,进一步打造”肥东挂面之乡”。目前负责“竹塘挂面”包装、销售的马新权介绍说,从去年十月开始进行品牌化经营,目前已销售挂面三万多斤。
通讯员丁胜记者武鹏文/摄
新闻推荐
我市一批道路工程项目获批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