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合肥 今日巢湖 今日肥东 今日肥西 今日长丰 今日庐江
地方网 > 安徽 > 合肥市 > 今日巢湖 > 正文

月映巢水 情满中秋

来源:江淮晨报 2021-09-22 00:54   https://www.yybnet.net/

2019年,李家莲在柘皋镇夏至民俗文化节上演唱巢湖民歌。

巢湖民俗表演莲湘舞。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也是每个中国人都向往的重要日子,其承载着天伦之乐的血脉亲情,寄托着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具有深远浓厚的文化底蕴。赏月拜月、庆丰祈福、团圆欢聚……

在昔日的庐阳八景中,“巢湖夜月”就位列其中,一句“巢湖夜月天下无”的名句,也让巢湖的月色充满了浪漫的味道。

由古至今,中秋节习俗五彩斑斓,传承不息。巢湖流域的节俗虽大多与他乡相同,但也有别具一格的“小异”,具有特殊的魅力和力量,使其能穿越时空、穿越地域。本期的文化合肥,让我们一起走进巢湖的中秋之夜,感受这里的多彩节俗文化。

美 食 篇

跨越数百年的“中秋吃鸭”文化

中秋节大清早,夏阁镇的王俊龙就张罗起了杀鸭子,也不麻烦,从自家散养的巢湖麻鸭中随手抓上一只就行。小镇上,和王家一样忙着杀鸭子、做鸭子的可不少,中秋的餐桌上必有一道鸭子做的主菜,这是巢湖流域由来已久的传统。

相传,中秋吃鸭习俗的起源与“八月十五杀鸭(鞑)子”的著名传说有关。

虽然“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并无法考证,但是把鸭子作为中秋佳节主菜的民风民俗,确实在巢湖流域世世代代流传,无论城乡。

在王俊龙的记忆中,打小过中秋节最热闹的,就是杀鸭子、做鸭子。“大早上起来,家里的男人们到鸭群里随便抓上一只,断脖、放血、滚烫、拔毛、去内脏……一气呵成。女人们负责做,蒸、焖、煮、烩、炖、烧,各显身手,村子里处处飘散着鸭肉的香味,真真是‘馋哭小孩’。”王俊龙说,这是仅次于春节的欢乐,处处透着团圆安宁的幸福。

说到“杀鸭子”,不得不说说巢湖流域的鸭子了——沟渠河道相连成网的巢湖,养殖水禽历史悠久、兴旺繁盛。沿岸的庐江、无为、巢城、肥东、肥西,以及毗邻的含山、和县等地,都广泛培育着品质优良的鸭子。

嘉靖七年《无为州志》中记载:“东门日日鱼上市,二月家家鸭成雏”,“鸭之畜,千百为群性,宜卵外,商卤之,以罔利他郡焉”。嘉靖四十二年的《庐江志》,将鸭列为了“家禽之首”。而清朝《庐江志》中记载,“现有年饲养量数以千万只……”足见巢湖流域养鸭业的发达。

与其它鸭子不同的是,巢湖麻鸭皮薄骨细、脂肪适中、肉嫩味美,既可供宰杀红烧或清炖食用,又可加工制成无为板鸭、巢湖雪花鸭、和县咸水鸭等大名鼎鼎的菜肴,鸭蛋还能制作精品松花蛋。曾与北京烤鸭齐名的古庐州烤鸭,也大多都选材于巢湖麻鸭,在果木炭烤制的“助攻”之下,成就了难以忘怀的家乡美味。

巢湖流域发达的养鸭业,为中秋佳肴增添了一道美味。而深入人心的杀鸭吃鸭习俗,也推动着巢湖水乡的养鸭产业,逐渐形成了一条走向大中城市的兴旺“产业链”,遍布苏、浙、京、沪的烤鸭、卤鸭、盐水鸭,以及相关联的鸭毛、鸭绒等产销链发展迅猛,为广大农村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与就业拓宽了渠道。

包公“成就”的吃无丝藕节俗

中秋之时正是鲜藕应市之时,或许是因为“藕”与“偶”同音,少女们喜用它做“贿赂”嫦娥的必备贡品,用以祈祷爱情开花结果。在巢湖流域的合肥、肥东等地,人们也有中秋吃藕的习俗,不过吃的是本地特产——无丝藕。

熟悉合肥故事的人都知道,无丝藕与“包青天”包拯有着莫大关系。

相传包拯晚年,宋仁宗封赏功臣,要将半个合肥城封给他。可包公希望后代自食其力,婉拒了皇上的封赏,谁知宋仁宗一定要封赐,最后将一段护城河封给他。皇上金口玉言,再不领封便有抗旨之罪,包拯万般无奈只好领封,但心里很不安,对后人做出了规定:包河可种藕,今后只可济民,不许营利买卖。

说也奇怪,其它地方的藕都是“藕断丝连”,但包河藕却孔大节疏、质嫩无丝。从此,合肥地区便留下了一句歇后语:包公藕,无丝(私)。为了恪守包公遗训,每到八月中秋节这天,包氏后人都会全族团聚,品尝添加了冰糖的包河莲藕,以示“此藕无私,冰心可鉴”。久而久之,流传乡里,遂成美德风俗。

关于包公无私,关于这包河藕,清朝文人宋衡曾写下了享誉古今的诗句:“孝肃祠边古树森,小桥一曲倚城阴。清溪流出荷花水,犹是龙图不染心”。

当然,无丝藕的由来只是一个传说,莲藕也不会是真正的无丝。这个美好故事的背后,是人们对“包青天”敬仰心理的折射。事实上,合肥有着900多年的种植莲藕历史,不少藕农都是世代相传,他们只要看一看、摸一摸,就能知道是否适合种植莲藕。包河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才会孕育出如此上佳品质的无丝藕。

很多“老合肥”都还记得,直至上世纪80年代,包河里依然盛产无丝藕。“那时的合肥远没有今天发达,包河莲花塘一片还都是稻田,河里的水清澈见底,站在岸边就能看到小鱼游来游去。偷偷跳到河水里,摘一节莲藕,雪白得和小孩手臂一样,咬一口下来又甜又脆。”合肥老人朱振兴回忆道。

在包公故里肥东,人们依托翔龙盘踞的蜿蜒水系,在沟渠上建设人工栈桥和人工生态驳岸,大面积种植莲藕并辅以水生花卉,建成了“万亩荷园”。美味的“无丝藕”也成了特色菜肴。

合肥人爱食藕,也擅长做藕。盛夏时节,用藕做成的桂花糯米藕,是合肥人餐桌上必备的消暑菜肴。此外,拌藕、卤藕、煨藕汤、荷叶蒸藕、炸藕丸子等,一桌风味别具的藕宴席让人大饱口福、余味无穷。“中秋吃无丝藕,吃的不仅仅是藕,更是一种情怀、一种记忆、一种文化,这种意味着正义、正气的民俗值得流传下去。”朱振兴老人说。

习 俗 篇

拜月、摸秋的乡土和谐之美

中国人有句老话:“早端午,晚中秋”,说的是过端午的活动主要在早上进行,比如:吃粽子、赛龙舟、饮宴祈雨等;而过中秋的活动则要在晚上进行,比如:团圆宴、赏月、吃月饼、拜月等。没错,以前巢湖流域的中秋,拜月亮、吃月饼都是非常重要的节俗。

一轮明月东升,早先,有条件的人家总会设置起香案,月饼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供品,巢湖流域的人还会放上石榴、板栗、菱角等,精心摆放成众星拱月状,给月神嫦娥进贡。

不像今天,月饼是再寻常不过的应节食物,早年间并非家家户户都能买得起。好在是入秋季节,农田里的瓜果颇多,尤其是山芋、南瓜之类,穷苦人家将这些粗粮煮熟,去除外皮后再揉成糊状,外层裹上小麦面粉,做成形同月饼的粑粑,烤熟之后一样可用来祭祀月神。

富裕人家对月饼十分讲究,常去糕饼坊定制。因月饼既要为“月神”上贡,又要合乎全家团圆的寓意,所以只能“惟一”,以应“天上一轮月圆,人间全家团圆”,故多以半斤或一斤为主。但有的大户人家着实人丁兴旺,就需要定制特大号的月饼,据说曾有人家订了个5斤重的巨大月饼。

或许是因为嫦娥属于女性,拜月时总是由一家主妇引领,全家女性聚在香案前祈祷,并虔诚地许下自己的心愿,小男孩也可以跟着母亲、姐姐、嫂子参与。拜月之后,按照全家人数——也包括在外未归的家人,将月饼等分,做到一人一份,以示全家团圆,之后才能将月饼分发品尝。

吃了月饼之后,人们就要去“摸秋”了,人们可以随意进到菜园子、庄稼地里,在黑夜里“摸”些瓜果菜蔬、大豆玉米等,生吃或是带回家。因为是节日应景的活动,丢了“秋”的人家不会生气叫骂,相反还非常高兴,因为被“摸”就意味着上天赐福了。

“听老人们说,‘摸秋’这个习俗至少在清朝之前就有了,流传了几百年。”肥东人蔡明旭说,“摸秋”大多以“摸”南瓜、冬瓜等籽实饱满的瓜果为主,这既是人们节日狂欢的集体行动,也是表达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对自然馈赠的感恩的重要方式之一。

虽说都是“摸秋”,但是含义却大有不同。大部分地方,如肥东、肥西、庐江等地,将之与生育相联系:摸到南瓜预兆生男孩,摸到扁豆预兆生女孩,摸到白扁豆则象征夫妻白头偕老。也有些地方将之与孩子命运相联系,摸到葱说明孩子长大后很聪明,摸到瓜果预示着将来不愁吃喝、顺顺利利。

随着时代变迁,很多民俗事项生存的条件不断改变,“摸秋”这项有趣的中秋习俗也日渐式微,只有少数地方少数人还乐此不疲。由于中秋正是秋收时节,各种作物相继成熟,今天的人们常在中秋节举办各种丰收活动,同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中秋的活动既有人情和谐之美,亦有田园风情之乐。

舞草龙、打火把热闹了中秋之夜

“伙伴们,快出来扎草龙,一起耍草龙嘞!”几十年过去了,幼时玩伴的呼喊声还总在李家莲脑海中回响,令她无比怀念再也回不去的欢乐岁月。

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因此,中秋不仅仅是团圆的日子,也是一个丰收的节日,人们的许多庆祝活动都与之有关,玩草龙正是由此而生。在巢湖流域,玩草龙不但寄托着人们对丰收的庆贺和祈求,也是人们精神上的欢乐洗礼。

“玩草龙,顾名思义,就是用稻草扎成的龙,人们敲锣打鼓耍着玩,和过年舞龙的形式很像。”李家莲是巢湖民歌国家级非遗传人,对于巢湖流域的民俗也有一些了解。她介绍,舞草龙原是乡间祈神驱瘟和防火求雨的活动,后来逐渐成为中秋丰收之时的庆祝、祈福活动,有祈祷风调雨顺、健康幸福之意。

中秋扎草龙是村里的头等大事,往往要全村老少齐齐动手。“草龙”看似简单但实则复杂,其主要取材于稻草、竹篾、木头等。扎草龙时,一般要按照龙头、龙身、龙尾的顺序来扎,先用稻草扎成龙头,再以稻草捆成一束一束的,连成龙身,最后以一段由粗到细的稻草束做龙尾。

所有的工序中,龙头的构造最为复杂,往往要好几个技术熟练的人来编扎,起码需要大半天的时间。扎完了龙头、龙身、龙尾还不够,还要再编入龙须、龙角、龙眼、龙舌等,有些讲究的人还会精心做些龙鳞,这样,一条惟妙惟肖的“草龙”才能算是做好了。

和“摸秋”一样,巢湖流域各地对舞草龙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有些地方舞草龙的“主角”是儿童。“草龙的身子有好几节,个子高的大孩子们用木棍一人手擎一段,配以锣鼓,上下滚动、飞舞翻腾,壮观极了。我们这些年龄小、个子小的孩子,就只能跟着大哥哥大姐姐后面耍龙尾了,跑得气喘吁吁。”王俊龙的童年也留下了许多舞草龙的欢乐记忆。

但在很多地方,舞草龙是成年人的“狂欢”,龙身上下都插满了点燃的蔑香,香龙所到之处均是大受欢迎。“舞草龙都是伴随着敲锣打鼓的,有时还会在龙的周边丢放炮仗,整条‘草龙’像是腾云驾雾一般,非常漂亮。”王俊龙还记得,舞龙的动作有盘、滚、游、翻、跳等,“跳龙门”“过龙桥”“拜四方”“走龙云”极为精彩。

曾经,与舞草龙同时流行于巢湖流域的,还有“打火把”的中秋习俗,同样是为了驱瘟疫、求平安、祈风雨等。“打火把”和舞草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将燃烧的火把接在一起,远远看去就像是腾空飞舞的火龙,映衬着天上的月光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不过,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舞草龙、打火把这样的中秋习俗渐渐改变了原有之意,取而代之的是流程简化、物品升级的新形式,更加安全新颖。“不管形式如何,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或许也正是传统民俗的魅力和意义,希望这些蕴含美好之意的民风民俗能长久流传下去。”李家莲说。

赏 乐 篇

赏非遗文化品“巢味”中秋

身着五彩衣、手持莲香棒,一群身姿优美的妙龄女子轻移舞步,边以棒敲击肩、臂、背、腿等部位,这清脆且不失节奏、韵律的声音,在音乐的烘托之下显得格外和谐悦耳。看到这里,熟悉巢湖流域民间文化的人都指导,这是莲湘舞又跳起来了。

碧水万顷的巢湖,既是风景秀丽的胜地,也是人文荟萃的宝地,承载着悠远厚重的历史,积淀了璀璨多姿的文明。清新淳朴的乡土风情,孕育了独具风情神韵的地域文化艺术,在巢湖滨岸打开一幅幅民俗事象的巨卷。

莲湘舞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当时,肥西一带连年受灾、颗粒无收,部分受灾群众拿着莲湘棒卖艺讨饭,以“莲湘棒”敲击臂腰腿足等处,边唱边舞。解放后,这种以“莲湘棒”击节而歌的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了今天的莲湘舞,节奏入乐、清脆入耳。

作为巢湖流域的传统民间艺术,莲湘舞在上世纪50年代曾风行一时,直至今天仍深受当地百姓喜爱。每每逢年过节,农村的男女老少都喜欢跳莲湘舞,以此表达喜悦的心情。中秋之时,人们兴致高昂时也免不了要跳莲湘舞,庆祝丰收时节、礼赞美好生活。

民歌也是巢湖儿女最喜欢的艺术形式之一,每逢中秋,李家莲总会高兴地哼唱起门歌,因为它更适合诉说丰收喜悦、歌赞五谷飘香。

李家莲说,门歌是安徽土生土长的曲种,因幽默风趣、乡土味十足,深受百姓喜爱。和莲湘舞一样,最初的门歌和“唱门子”有关,也就是逃荒行乞时在东家门前演唱。关于门歌形成的时间,史无记载,不过,根据炯炀河镇发现的《正堂陈云》碑文所载,曲艺形态的门歌,形成期的下限是清同治七年,由此推断,其大概率形成于清朝中叶。

作为巢湖民歌的一种,门歌的歌词也都是望风采柳,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现实场景即时创作而来。“比如,见到人家门口一棵柳树,就唱‘老板门前一棵柳,放下柳树打笆斗,打了笆斗量大麦,量了大麦酿烧酒,五湖四海结朋友……’” 李家莲说,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完全取材农民生活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被合肥及其周边地区的老百姓奉为主要的精神“食粮”之一,甚至对庐剧的某些唱腔产生了极大影响。

如今,唱门歌的表现方式与以前大不相同,大多是逢年过节玩花灯、划旱船时演唱,有时也会如同说书一般唱连台本戏,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中秋时节,喜爱门歌的人总会高歌几曲,往往没有特定的歌词,只是唱个高兴、唱个满足、唱个期望,哪怕只是随口哼唱也是同样的委婉深情、质朴豪放。

“门歌是巢湖流域人民倾诉情感、憧憬未来的讴歌,中秋唱响的这一首首巢湖门歌,同样是散发着浓厚乡土气息的艺术瑰宝,承载地域文化记忆。”李家莲说道。晨报记者 王靓

新闻推荐

梁清芳散文集《一卷湖山》出版

晨刊讯近日,巢湖市女作家梁清芳的散文集《一卷湖山》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梁清芳,庙岗乡人。年少时家境贫寒,对文学的酷爱...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月映巢水 情满中秋)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