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面对群众对新冠疫苗注射的突增需求,合肥提出疫苗注射“一让两优先”。全市党员领导干部要让群众优先接种疫苗,要优先让一线工作人员接种疫苗。
一个“让”字,内涵颇多!
刚刚过去的这一整年时光,合肥人的生活中存有这样一份特殊的“日历”。
●2020年5月,杨树飞絮启动治理。
●2020年6月,全市所有中、高考考场安装空调。
●2020年7月,创优营商环境3.0版出炉,启动“创优营商环境攻坚年”。
●2020年8月,防汛抗洪、巢湖沿岸蓝藻防控战“双线作战”。
●2020年9月,轨道交通2号线东延、3号线南延正式开工。
●2020年10月,合肥发布“十不得”,划定“办学红线”。
●2020年11月,向违法建设“开战”。
●2020年12月,畅通二环中最难改造的西南环工程正式开工;轨道交通5号线南段通车。
●2021年1月,合肥市区城泊停车位免费停车时长延至30分钟。
●2021年2月,各行各业奉献者受邀“免费游合肥”。
●2021年3月,“智汇合肥高校行”赴全国十城揽才。
●2021年4月,重拳出台房地产“新政八条”。
●2021年5月,疫苗注射“一让两优先”,当群众观望时,党员干部要作示范带头种;当群众抢种时,党员干部要守初心带头让。
这份日历,处处可见“急”“难”“愁”“盼”四个字。道道都是加试题,条条都需创新,个个都不容易。
是什么样的动力,驱使一座城市偏向难处行?
大道至简,只因心中铭记:人民生活幸福乃“国之大者”。
于是,这座城市,以“放心不下”的尽责心态解决群众“急愁难盼”。再多不怕多、再小不嫌小、再难不畏难。
用努力让市民的笑容成为城市最美风景……
最急的事抓紧办
群众“心急如焚”,干部就要“如坐针毡”!
就业、上学、用工,这些构成美好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集中承载了群众“急愁难盼”问题。
2021年,合肥将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9所,大力开展幼儿教师的培训,计划培训幼儿教师达710人次。解决幼儿入园急的征程中,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一笔笔投入落实,一个个项目落地,合肥的幼儿教育水平在提升,教育条件在改善,教育公平也有了生长的土壤。全市在园幼儿公办率和普惠率分别达51%和84%,6.8万名幼儿入园需求基本实现学位供给平衡。
“春节期间是企业用工最为短缺时期。对企业自身缺乏工作岗位的,可以通过‘共享用工’模式,主动联系有岗位余缺的企业,为留肥员工提供合适工作岗位。”继疫情期间创新推行“共享用工”模式后,今年春节,经开区又出台了“共享用工”实施方案,让外地员工留得住、有活干。让“共享员工”得到创新推广,让市直部门点对点帮助企业招工,让人力资源中介中止乱象,合肥把招工放在招商、招才同等重要位置。
不久前,京东方给合肥媒体送来感谢信。原来,2021年初,在大力响应市委“招商”“招才”“招工”的号召下,全市主流媒体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帮助企业发布岗位需求,帮助企业弥补技能人才缺口高达3000人。众人拾柴火焰高。今年春节前后,合肥仅用半个月时间就帮助联宝科技、京东方两家企业招工近2万人。今年以来累计帮助企业解决用工10.6万人。
2021年1月21日上午,长丰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大厅里人头攒动,54位农民工既紧张又激动,被包工头拖欠了近两年的66万元血汗钱,终于拿到手了!这得益于强力整治用工环境。2020年11月起至2021年春节前,合肥市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
从重拳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到动态“清零”零就业家庭,再到退役军人就业培训纳入民生工程,贯通“学业—就业—产业”最短通道,一直以来,合肥把这些老百姓心中最急的大事“置顶”。
最难的事攻坚办
越是群众觉得“难过”,就越不放过;越是事情“难干”,就越要大干!
情牵民心,合肥不仅“真行动”,而且“行动快”。
累计排查房地产领域办证问题15.3万套,目前已完成首次登记15.2万套、占比99.04%,通过容缺办理等方式办证12.4万套。攻坚“办证难”,为群众提供最大便利。
“干了这么多年桥梁建设,就属南二环的建设进度最快!”“每天推开窗,南二环又长高了!”建设者、市民的感慨,句句动情。话语的背后是合肥对市民殷殷期待的回应。攻坚“出行难”,让出行畅通成为合肥人的日常。
干净整洁的广场、施划清晰的泊位、徽派风格的围墙……暖阳下,蜀山区南七街道科企社区化机厂小区,居民有序地进行日常生活。“小区内的违建拆除了,墙体粉刷了,垃圾池移走了,小区环境有了大提升。”小区居民们如是评价。自违法建设治理专项行动开展以来,五个半月时间已拆除1.5万余处、近230万平方米。合肥出新招、出实招,攻坚“拆违难”,确保拆得快、拆得稳。
杨树截干或更换,再统一栽植法梧、栾树以及单杆红花紫薇、树状月季、桂花等。连日来,晚间散步的市民能够畅快地“深呼吸”了。如今,市区二环内外多株意杨全部科学合理短截修剪,并有序替换树种。在攻坚“治飞絮难”推动下,“养眼不迷眼”的绿植正装扮着城市容颜。
“不用绕圈找停车位,免费停车时长还比原来多出一半,来这办事效率高出一大截!”如今,前来蜀山区民生综合服务中心办事的市民常常在进出口给大厦保安点赞。其实,这是合肥解决停车难问题打出的“一记重拳”,在鼓励市属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开放停车资源的基础上,采取委托经营、联合经营等多种形式,将各类国有类停车资源加入专业化运营体系。去年以来,全市整合各类停车场地304处、泊位93420个,市区道路沿线免费停车时间由15分钟延长到30分钟。盘活土地资源,释放停车空间,来自群众的好评如潮。
最愁的事持续办
把群众的愁事当做自己的大事干!
怎么干?关键就在“实”字。
合肥以留人留心的态度,出台普惠性人才政策,为新入职重点产业企业的大学生提供3年免租住房或等额租赁补贴,去年引进本科以上人才9.6万人。2021年春天,省内省外、线下线上,“智汇合肥高校行”掀起招才引智高潮迭起,10路“人马”奔赴13座城市、36所高校,带着300多家企业、万余个岗位上门招才引智,收取简历20多万份,合肥如此倾心、倾情、倾力,就是要让年轻人“来了不想走、来了想干事、来了干成事”,一季度“智汇合肥高校行”活动就新引进本科以上人才2.3万人。
“十不得”动真格,“六严禁”真举措。“不得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排名”,“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依据分班和排座位”:严禁聘用无资质的教师从事教学培训活动;严禁侮辱、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员……为纾解“学业负担愁”,开展明察暗访,通过家校配合形成合力,全市整改91所办学机构,取缔44所无证办学机构,查处违反师德师风问题30人。
纾解教育之愁,不仅仅体现在办学。协调上级教育部门,将原来全市一个高考考区分拆为四个分考区,让学生就近就便自主选择考区,解决“赶考奔波愁”,市区2.9万名考生免去往返奔波之苦,来自家长和考生的点赞不绝于耳。
加装电梯“上岗”,幸福更有保障。去年8月,家住包河区省直家园小区的老年居民生活有了新变化。自从该小区首部加装电梯顺利完成验收并正式启用,腿脚不便的老年人从此告别了20多年的“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生活。
去年,全市将“一票否决”调整为三分之二业主同意就可实施,让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有了具体实施路径,今年新开工26部、待开工75部,“多层上楼愁”逐步得到疏解。
最盼的事尽力办
坚持让群众“觉得好”的工作导向,把群众的期盼作为努力的方向。
群众唱了主角,民生品质提高。
群众之盼,教育为先。“出了门,往右步行500米,湖南路幼儿园就到了。”家住云海社区的秦奶奶不用走很远,每天遛着弯就能接孙子上下学。
全市高度重视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今年计划新建中小学28所、新增学位6万个,新建幼儿园52所、新增学位1.6万个。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努力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短短几年,合肥积极与清华附中、北师大附中等合作办学,全市集团化办学覆盖75%的城区公办学校、54%的县城公办学校和100%的乡镇中心学校。
丁震,合肥市第一人民集团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从医25年,专心治病,用心救人。凭着这份医者父母心,让他赢得患者尊重和信任,获得业界认可,成为2020年度合肥市第三批“名医工作室”领衔人。像这样惠及百姓的市级名医工作室,全市已打造出60个。
依托名医、名科、名院工程,合肥还打出“组合拳”,积极推动与上海交大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等深度合作。今年全市公益性卫生项目119个、总投资290亿元,医疗发展已由数量增长、规模扩张转入高质量、促公平的新发展阶段,让群众不出远门就能看良医、治好病。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围绕盼望住好房,合肥重拳出台房地产“新政8条”和相关细则,重点整治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住宅成交面积和交易价格实现“双下降”,市场热度显著降低。合肥还选取最好地段加快建设1440套公租房,解决矾矿矿区群众“住危房”问题;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已建16.9万套(间),今年预计再新增2万套(间)、可解决5万人住房问题。
“国宝”东方白鹳、“红腿娘子”黑翅长脚鹬、白琵鹭、鸿雁……巢湖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频繁到访,成为合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守护绿水青山的生动注脚。
南淝河之变,折射出合肥坚决扛起生态环境治理的责任担当;巢湖湖区实施全域十年禁捕,不断实施巢湖综合治理碧水、安澜、富民“三大工程”,重点推进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全湖水质基本稳定保持IV类,合肥以最铁的手腕,“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2.5、PM10浓度连续七年“双下降”。监测数据成绩单,印证了合肥空气质量的明显改善。如今合肥的蓝天越来越多,蓝天白云正成为市民习以为常的风景。
一天不松、久久为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让城市每天都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善。
成效已然凸显,擘画仍在继续。
如今在合肥,就业有门路、就医有兜底、就学有着落。于是,留肥务工不走了,衣食住行不愁了,群众办事不难了。身体更健康了、生活更安全了、环境更宜居了,群众如何不展笑颜?
锚定民意,人心凝聚。因为,万亿之城,首先得是幸福之城。
新闻推荐
机械化清扫带来城市新变化 ——记“巢湖市工人先锋号”环卫处机械化作业队
图为机械化作业队正在街头清扫保洁。晨刊讯有这样一支队伍,队员们全年无休,无论春夏秋冬、晴天还是雨天,他们一直坚守在岗位...
巢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巢湖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