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全市生产生活用水大幅增长,同时用水方式粗放、生态补水不足、结构性用水矛盾等问题日益凸显,加快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势在必行。
合肥市水资源供需现状及问题
从需求看,一是城市用水人口大幅上升。全市城市用水人口由2015年的375.18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437.83万人,预计2035年合肥主城区人口达到800万人,最高日需水量350万方,年需水量超10亿方。二是随着工业产业发展壮大,用水量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从供应看,一是在数量上,供给增速低于需求增速。2015~2019年,全市用水总量年均增长9.0%,而供水能力年均增长6.0%,低于同期用水量增速3个百分点。2019年合肥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62.79方,不足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850.91方的1/3。单一依靠大别山区水库库群的补水已难以保障合肥市快速发展的需求。二是在质量上,地表水体存在安全风险。全市水资源质量状况尚待改善。供饮用的水源地仅限于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受上游和自然影响,安全风险逐年加大。
对提升合肥市水资源保障能力的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规划多源全方位供水系统。一是规划多源配水格局。依托市域内现有地表水系,统筹设计水资源联动调配方案,科学规划,构建“淠水东送、江水北上、淮水南下、湖水东流、分质供水、优质优价”的多源配水格局。即连通引江济淮-南淝河、引江济淮-潜南干渠-丰乐河、引江济淮-舒庐干渠-黄陂湖及引江济淮-瓦东干渠-瓦埠湖等重要水系,形成江淮畅通水网。二是规划全方位给水系统。统筹设计四面连通的水源畅通工程,科学规划市域内水网系统的修整与重建,实施驷马山滁河四级站干渠工程,推进巢湖市长江供水工程、龙河口引水工程建设,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互联互通,建成淠史杭、引江济淮两个主水源和江水西引一个应急备用水源的联合供水体系。实现“两主一备”的城市水资源安全保障。促成巢湖水系与“双线工程”的有机对接。三是规划生态用水体系。结合海绵城市建设,依托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统筹设计流域内水资源涵养、修复的生态工程体系。
(二)完善政策建设,保障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一是完善跨界水调配和水质管控的政策建设。建立“合肥-六安”、“引江入巢、济淮”双线工程的跨界调水和水质控制、水质保护的政策机制,保障市域供水足量、优质。二是完善节水相关的科学评价体系。分行业、按生产规模,科学制定节水标准、定额指标体系和节水评价制度。三是完善巢湖流域水资源综合治理政策。建立“抓两头,控中间”的巢湖水治理机制,即严抓水源地水质保护,狠抓巢湖汇水区的水质修复,严控向各径流的废水排放量和排放浓度。四是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保障农村用水安全。完善地下水保护政策,建立健全地下水开采利用保护措施,杜绝向地下水排放工业尾水。五是推进再生水开发利用。在绿色建筑的硬性条件中,明确住宅小区、大型企业建设时雨水收集及循环利用相关的指标,严格验收并做好后期监督管理。
(三)加速技术更新,提升节水和水质监管能力。一是挖掘行业节水潜力。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补贴节水设施,推广工业节水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工程和水效标准提升计划,对相关节水项目予以补贴,加快生活用水供水管网升级改造,降低漏损率。二是加快水质水量监管大数据建设。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智慧分析和辅助决策,将分散在相关部门的基础数据进行整合,实现基础数据共享,向科研群体有条件开放数据使用许可,提高水质管控的社会参与度。三是实现治理污染专业化。探索“谁污染、谁付费”机制,要求生产企业将治理污染的责任外包给有资质的环境技术专业公司。
(四)建立市场机制,推动废水减排和水质保护。一是核算自然集水域的各类水污染物承载容量,核定各类水污染物排放许可额度。二是依照自然集水域内经济、人口、产业布局,核定各行业水污染物排放初始许可总额,制定排放许可分配、申请、核准细则。三是建立水污染物排放许可交易的虚拟市场,制定交易细则和定价机制,以市场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节水减排”由被动转向主动。
(作者单位:九三学社合肥市委;合肥学院)
新闻推荐
今年春节,大家积极响应“就地过年”的倡议,减少人员流动。大年初三已经站在路面值守的合肥交警支队经开大队民警杨子涵,对“...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