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一定是有味觉记忆的,往更深的层面,美食也可能承载着某种精神记忆。
三河的清蒸鲫鱼便如是。
杭埠河、丰乐河、小南河三条河交汇而成一座千年古镇——三河。三河地处长江、巢湖流域,河汊纵横,水系发达,鲫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鳊鱼、银鱼、白虾、螃蟹等淡水鱼资源丰富。
其中,鲫鱼更是三河地区最寻常见的鱼类之一。“过江之鲫"这一句成语就是形容数量之多的,其典故出自东晋。东晋王朝在江南建立后,北方士族纷纷来到江南,当时有人说“过江名士多于鲫"。
因其数量多,以鲫鱼作为食材做成菜肴,便是水边人家的家常菜。
鱼在中国的文化里是很有象征意义的:比如说鲤鱼跃龙门,鱼象征着人生的飞黄腾达;过年的时候一定要吃鱼,鱼是“余"的谐音,意味着年年有余;鱼跟雁一样,可作为书信的代名词。古人为秘传信息,以绢帛写信而装在鱼腹中。这样以鱼传信被称为“鱼传尺素"。根据考证,中国有数千年吃鱼的历史。1955年在半坡遗址中出土的人面鱼网纹盆便是一证。半坡人生活在新石器时代的氏族公社时期,距今大约有五六千年。我揣测,半坡人可能大致有两种吃鱼法的:一种是整鱼生吃,这大抵就是饮血茹毛;另一种是加在火堆上烤鱼吃,半坡人生活的时代,古人已然学会了使用火,吃熟食既增加了味觉的愉悦感,也利于消化和健康。古人写关于鱼的菜肴的诗句很多,我比较偏爱北宋文学家梅尧臣的《戏酬高员外鲫鱼》:
“天池鲫鱼长一尺,鳞光鬣动杨枝磔。西城隐吏江东客,昼日驰来夺炎赫。冷气射屋汗收额,便教斫脍倾大白。我所共乐仲与伯,羡君赴约笑哑哑。持扇已见飞鸾翮,欲往从之云雾隔。"
梅尧臣,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人。他诗歌中所描写的鲫鱼属于长江鲫鱼,自然与三河鲫鱼比较接近的。
不过,梅尧臣那天待客的菜肴,是鲫鱼“斫脍",是将鲫鱼片成薄片生吃。斫脍是我国唐代厨艺,后传至日本,发展成日本闻名于世的一道特色菜——日本刺身。这是后话。
从诗句中看,梅尧臣那天的餐桌似乎只有一道这鲫鱼“斫脍"。不过,这完全不影响他与高员外的兴致。有鲫鱼生片,有大杯的酒,有兄弟般的朋友友情,有喝高了忘乎所以的雅致。此已是快意人生也,夫复何求?
梅尧臣这样的鲫鱼生薄片吃法,略显得豪放了些。三河人精致、讲究。三河人认为将一条鱼片成鱼片,破坏了整鱼的外形美感。况且,生吃鱼片,也不够卫生,似乎不太符合养生。三河人喜欢吃鲫鱼,鲫鱼可以红烧,也可以炖汤,但是, “清蒸鲫鱼"才是三河人最常见的烹饪方法。
取两条一斤半左右的鲫鱼,齐头并排摆放在盘子里。流线型的鲫鱼摆放在盘子里,首先就给人美的愉悦感。取红辣椒、生姜片、蒜瓣、猪油、食用盐等佐料若干布于鱼身,锅里放满水,盘子置于锅叉之上,盖严实锅盖,大火蒸十分钟左右,灶台间雾气弥漫,鱼香四溢。
清蒸鲫鱼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鲫鱼所有的营养价值。鲫鱼子能补肝养目,鲫鱼脑有健脑益智作用。鲫鱼中优质的蛋白质,对肌肤的弹力纤维构成能起到很好的强化作用。尤其对压力、睡眠不足等精神因素导致的早期皱纹,有奇特的缓解功效。
三河人肤白皮嫩,脸色红润,我一直觉得这与三河人常吃鱼是有关的。
“智者乐水",三河人脑瓜子灵便,应该也是拜鱼所赐。
三河鲫鱼肥美鲜嫩,三河有一个闻名遐迩的旧民谣“十大舍不得"里就有“舍不得石头桥大鲫鱼摇尾鼓腮"。
鲫鱼的鱼刺较多,不适合性子急的人。三河人悠闲、淡定。一盘热气腾腾的清蒸鲫鱼上桌,三河人从最柔嫩的部位鱼肚子开始,用筷子夹一小块鱼肉,送进口中,灵巧的舌尖剔出细小的鱼刺,分离出细嫩的鱼肉。三河人一边漫不经心地吃鱼一边海阔天空地闲聊,吃相从容不迫、优雅端庄。
有一篇《妈妈最爱吃鱼头》的散文,我印象深刻。“在我依稀记事的时候,家里很穷,一个月难得吃上一次鱼肉。每次吃鱼,妈妈先把鱼头夹在自己碗里,把鱼肚子上的肉夹下,极仔细地捡去很少的几根大刺,放在我碗里,其余的便是父亲的了。当我也吵着要吃鱼头时,她总是说:‘妈妈喜欢吃鱼头’"。
在我的记忆里,吃鱼的时候,母亲一般只象征性地划拉一截鱼尾巴,蘸点汤,慢慢地在嘴里“絮",似乎我的母亲也曾说过她不喜欢吃鱼肉。年少时的我,是当真的。等我自己有了女儿之后,我才完全领悟了这一份善意的母爱“谎言"。
父亲读过私塾,算得一本好账,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父亲吃得苦,也是做农活的一把好手。父亲一般不下厨房。不过,他也有一道拿手菜,就是清蒸鲫鱼。我刚上班那会儿,他偶尔会在腊月农闲的时节坐车来县城看望我,手里提溜着几条鲜活的巢湖鲫鱼。他手把手地教我如何用菜刀清洁鱼身,如何放油盐酱醋做清蒸鲫鱼。
2000年的冬天,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很长时间我走不出失去父亲的情绪纠结中,后来,我写了一首诗《煮鱼的时候,想起父亲》:“煮鱼的时候/我想起父亲/回忆总是从某年冬天开始/我刚工作,单身/住在一间带院子的小平房/父亲/从老家来,金黄的稻草绳/栓着/两条体型优美的鲫鱼/那天下着雪/小雪,细细地飘扬……"
三河清蒸鲫鱼,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份佳肴的美味回味,更是一种关于爱的表达的精神记忆。
新闻推荐
看得见绿林清波,留得住美丽乡愁,在合肥市民的心中,毗邻市区的大圩镇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将小葡萄做成大产业的包河区大...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