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清正和战友们一起装沙袋。
王汉清。
本报讯 兵龄已经23年的王汉清,在入伍的第二年便参加了1998年的抗洪。7月23日凌晨,再一次随着部队一起支援抗洪一线的他,第一次站在了家乡的堤坝上。感谢着战友们为家乡的奉献,同时忍不住感叹“现在开展抢险工作比1998年快多了!”
入伍23年,参加过多次抗洪
“来,我们加快速度,多装几个沙袋,给乡亲们多备一点。”在巢湖市中垾联圩的大坝上,王汉清正和战友们一起将石子装进编织袋里,准备填压堤坝上的渗漏点。黝黑的面庞被晒得通红,为了安全,尽管衣服已经汗湿,依然要在外面套上一件救生衣,左胳膊的袖口上还戴着共产党员的袖章。
“我是安徽亳州人,1997年入的伍,党龄22年。”做自我介绍的时候,王汉清就只说了这两句话,用他的话说,安徽人、一名老兵、共产党员就是他最自豪的三个身份。
入伍已经23年的他,刚进入部队就赶上了1998年的特大洪水,火速前往九江一线。
“1998年因为我还小,老战士们都很照顾我,需要下水或是有危险的任务,都是几个党员带头干。”王汉清回忆,从那时起,共产党员就成了他心里最光荣的一面旗帜。因为训练能吃苦,自我要求严格,第二年王汉清就成了同龄人里最先入党的一批。
2016年,王汉清所在的部队接到了抗洪抢险的命令,已经年过四十的他再次出发去了抗洪一线,而那时他已经是队里的一名老班长了。“因为大大小小参加过不少次抗洪,有一些经验,所以每次出勤前我都会给大家做动员工作,提醒他们抗洪是持久战,要保存体力、注意安全。”
尽管已经参与过多次抗洪抢险工作,接到命令要去安徽合肥进行救援时,他还是有一些抑制不住的激动。
“一方面为家乡的灾情担心,7月以来新闻天天播安徽的水情严峻,亳州老家也受了灾,但都知道合肥今年特别严重。另一方面,当了20多年兵,参加了那么多次抗洪,今年终于要回来保卫自己的家乡,感觉很光荣。”
点赞合肥抢险设施
王汉清说,自己的部队是23日凌晨2点到达的合肥,在巢湖好几个村镇都开展了抢险工作。
“主要就是加固堤坝,对发现的渗漏点进行围堵。”7月29日上午,中垾联圩一处堤坝发现了坡腰、坡脚两个渗漏点,王汉清和战友们早上8点就赶到了现场,开始准备围堵所需要的物资。
看着巢湖管理局防汛应急抢险队的工作人员操纵管涌探测仪,仅仅十几分钟就找到了渗漏点,王汉清不禁感叹“现在合肥抗洪真是高级,比1998年快多了!”
据他回忆,1998年的抗洪现场如果有渗漏发生,基本都是潜水员跳进水里,人工摸排找渗漏点,基本上找到渗漏点都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
“而且我们现在往编织袋里装的石子都是大车运过来的。以前农村根本没有可以通货车、卡车的路,如果是在农村圩口抢险,都需要战士们从村口把石子一点一点扛过来。”王汉清说,虽然这次汛情凶险,自己看见巢湖周边不少村庄都受了灾,但他也由衷地感到家乡发展真好,抢险救援也高效很多。
感谢队友陪我守卫家乡
王汉清说,虽然“汛情就是命令,军人就是指哪打哪”这句话是大家都牢记的,但是自己毕竟是安徽人,看见队友们在雨里、在烈日下辛勤地加固着堤坝,守护着合肥的安全,自己心里还是非常感动。
“现在部队里有很多95后、00后,以前总担心他们年纪小扛不住事,这次发现,在灾难面前,这些小伙子一个个都是男子汉,不仅不喊苦不喊累,还非常照顾我这个老兵。不论是作为班长,还是作为安徽当地人,我都发自内心地感谢他们。”
王汉清说,每天抢险任务结束回到住的地方,他13岁的儿子都会打电话来关心家乡的情况。“只要一视频就问我,家乡的水大不大,大家安不安全。”尽管孩子因为随军从小在外省长大,但王汉清始终教他要牢记自己是一名安徽人,保卫家乡是自己的责任。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皞乾/文 高博/摄
通讯员 于成龙
新闻推荐
本报讯当前巢湖防汛工作进入关键时期。7月29日,记者从滨湖新区城管办获悉,该城管部门集结城管队员80余名,成立6个城管“...
巢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巢湖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