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族谱是1919年修订的
○窦氏后人在肥东安居乐业已经几百年了
○翻看老谱
○家族来源
○村里的老碑
○曾经的祠堂所在地
○房间里供奉的窦大将军□本刊记者赵杰张宇泽
说起窦姓,人们自然会想到历史上的窦太后,以及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冤》。虽说是小姓,可在肥东,如今仍聚集着不少窦姓人家。窦姓在肥东主要分布在两片,一处在撮镇镇赵光社区,一处则在众兴乡大高社区。
日前,记者分别走访了这两个地方。虽说如今窦氏祖上留下的老物件不多,可通过族人介绍,记者还是感受到这个家族的名望所在……
窦大将军庇佑族人
一个夏日的雨天,记者一行驱车来到撮镇镇赵光社区。在了解来意后,社区书记窦思钧带着我们到一个已经荒废的学校前——原来,这里本是窦氏祠堂所在地。“祠堂早就不在了,曾经一直作为学校房舍。”据窦思钧回忆:以前的祠堂为两进,前后两排各有五六间屋,两边有厢房。
虽说学校如今已经破败不堪,可门口左右两行校名仍清晰可见,分别是:肥东县撮镇镇大窦小学、撮镇镇大窦村文化技校。在一间房屋内,记者看到桌上摆放一尊铜像,两边挂着数面锦旗。“这是我们的老祖先窦大将军。当年,他是神医,救人无数。我们后人现在还会经常来拜拜他,他会保佑族人逢凶化吉。”窦思钧介绍。
据记载,窦大将军原名窦汉卿。金元间广平肥乡(今河北省肥乡县人)。生于金代承安元年(公元1196年),卒于元代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窦祖自幼聪颖好学,刻苦努力。于战乱中学医,习宋儒理学。入元以后,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大学士。在针灸医学方面,充满革新精神。彰《内经》《难经》之微,钩沉掌隐,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以针法活人甚多”,对针灸医学有着创造性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卒后,被元世祖追封为“魏国公”“窦太师”,谥号“文正”。故后人因此称其为“窦太师”或“窦大将军”。
家族源于大禹后代
相传,窦姓起源古老,远祖始于夏朝,是大禹的后代。源于姒氏。后来少康恢复了夏朝,史称“少康中兴”,少康的两个儿子杼、龙,就姓了窦姓。后来杼即位,为下任夏王。
墙上显眼的位置,挂着一个有着“窦氏来源”的牌匾,上面介绍:夏朝帝太康在位时,荒废政事,不理民情,沉湎于游乐田猎,远去洛水南岸打猎,他的五个弟弟和怀孕的妃子后缗,也跟随着前去。这时,有穷氏部落首领羿,由于不能忍受太康的所作所为,就在黄河北岸拦阻,逼太康回国。太康的五个弟弟和他们的母亲(后缗),就到洛水转弯流汇黄河的地方一个地洞里,去躲避和等候太康,等了一百多天也不见太康回来。结果被有穷氏人发现,关入窦(地穴、地洞)中,管制起来。后来怀孕的后缗临近产期,就携带儿子们想办法逃出了避难的窦,奔归有仍(今山东济宁),在那里生下少康。太康失位后,经过了羿、寒淖的篡位时期后,由其弟中康(仲康)继位;中康逝世后,其子帝相继位;到帝相逝世后,由少康继位。
四次修谱牢记根脉
在赵光社区大窦自然庄,如今村里窦姓仍有三四百人。离开了撮镇镇赵光社区,我们来到众兴乡大高社区(如今已合并为众兴社区)。族人窦维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请出《窦氏宗谱》。据《宗谱》记载,窦氏始姐伯严公,自中州柘城迁至巢湖,四世祖又从巢湖迁至合肥东乡。
据了解,该《宗谱》为2002年重修,为家族第四次修谱,前三次修谱分别为:道光17年、同治7年以及民国8年。
如今,该村的窦氏族人约有200人,“现在祖上的老物件,几乎没有保存下来,村口有几座祖上的老坟,春节、清明期间,我们族人会去拜一拜。”窦维银介绍。
新闻推荐
安徽省首批血费直免 22家医院名单公布 首单成功报销2545元
安徽省首批血费直免22家医院名单公布首单成功报销2545元本报消息据新安晚报报道,6月14日是第17个世界献血者日,记者从省血...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