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体系,提升公共卫生防控能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民营经济更好发展;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今年“两会”上,市政协委员聚焦“五高地一示范”建设,积极建言献策、履职为民,为合肥深度融入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建设“五高地一示范”凝智聚力。
健全体系提升公共卫生 防控能力
建议:建立集中统一智慧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合肥市定点医疗机构迅速响应,启动应急指挥机制,组建了指挥领导、救治专家、联防学科三支队伍,完成了“提两率、降两率”的工作目标。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合肥市公共卫生防控体系中存在的一些短板弱项。对此,市政协委员王向阳、刘尚全提出建议,要健全公共卫生防控体系,提升公共卫生防控能力和医疗机构重大传染病应急救治能力。
“从短板弱项看,合肥市亟待建立完善一个集中统一、智慧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亟待建立完善一个灵敏可靠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亟待建立完善平战结合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亟待解决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尚未建立各类公共卫生机构等问题。”王向阳提出,要建立合肥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加强卫生健康委与应急管理局协同联动,构建统一领导、权责匹配、权威高效的公共卫生大应急管理格局;建立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即以新发突发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为重点的风险预警体系,完善发热、肠道门诊等监测哨点布局,开展传染病及其他疾病等风险监测和预警工作;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市县区综合职业病防治机构,完善急救体系、采供血体系、精神卫生防治体系等,强化三大开发区属地管理职责,组建各类公共卫生机构。此外,吸取先发地区经验,建立合肥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并纳入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形成更为紧密有效的防治结合体系,同时明确和落实各级公立医院的公共卫生职责,进一步强化医防融合、平战结合。
“要建立公共卫生应急防控机制,尤其要建立平战结合机制、快速响应机制、联防联控机制、群防群控机制以及精准防控机制。”王向阳建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需要大力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提供倾斜政策,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提高市级公共卫生机构科研能力和服务水平,并健全公共卫生机构专业队伍培养、考核、评价、流动、奖惩机制,职称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要优先考虑有突出贡献的专业人员。
对于如何建立更加紧密有效的防治结合体系,刘尚全呼吁,根据传染病防控的需求,在编制“十四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时,建议依托三级公立医院,谋划建设相对独立、流程合理、功能完善的感染病区,平战结合,避免人员和设施浪费,建设床位规模在200张左右。
“需要支持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依托中国科大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优质科教和医疗资源,对传染病院资源整合、升级改造,扩建成立一所集临床、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高水平三级甲等传染病专科医院和全省重大传染病集中诊疗中心。”刘尚全建议,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落实平战结合要求,加强物资储备和综合协调配给能力,建立区域性应急物资储备库。此外要提升平时应急实战演练效果,在应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疫情时,能够统一领导、及时反应、果断决策、科学处置。
健全机制高质量建设
科技创新策源地
建议:加大科技创新考核权重提升人才归属感
近年来,合肥先后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科技之城”实至名归。市政协委员宗伟表示,合肥要高质量建设“两地一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重点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应在健全考核机制、强化协同机制、构建激励机制、实现共享机制上下功夫,厚植科技沃土。
“要树立鼓励创新鲜明导向,切实用好考核‘指挥棒’。首先要加大科技创新考核权重,将研发投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以及科技创新重大成果等纳入各区县、企业的考核范畴。同时实施分类考核,针对县区政府、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等,明确考核重点,做到精准施策。此外要注重长期考核,科技创新往往需要一定的培育期、成长期,因此要科学设置合理考核周期,确保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宗伟建议,要将创新能力作为考察任用重要岗位干部人选的重要标准,培养选拔一批“敢创新、懂创新、能创新”的科技型领导干部。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是创新的基础,要构建远近结合、层次多样、有效覆盖的激励机制,做好“引才、留才、用才”,“合肥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对人才一定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宗伟建议,要加大城市间的人才合作,加大与高校间的人才合作,加大与企业间的人才合作,盘活人才资源,实现人才共享。此外,要构建激励机制,健全住房补贴、落实好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中的税收减免等有关政策,提升在肥人才的归属感。
加快本地化供应链体系建设
助推企业固链强链稳产增产
建议:建设市级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协同整合效率
当前,在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合肥市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企业复工复产逐步趋于正常水平。但是受疫情影响,产业供应链发生断裂,本地供应链“短板”的问题凸显。在市政协委员于振中看来,供应链“拖后腿”,是企业复工复产中遭遇的普遍尴尬。对此,他建议,要建设市级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暨供应链产业集聚区,健全本地化供应链公共服务和产业配套体系,提高供应链协同和整合效率。
“‘舍近求远’是当前合肥市很多制造业企业的无奈之举。因异地供应链保障不到位导致的多笔订单损失,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经营风险。”于振中表示,一方面,要深耕本地供应链。依托市级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全市已有产业集群供应链资源,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物流。另一方面,要广拓外协供应链。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供需对接载体,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引进成熟供应链条线,发挥供应链核心或龙头企业集聚带动效应。
“将公共服务平台作为供应链顶层设计和产业发展的策源载体之一,牵头制定相关产品、技术、管理等关键共性标准,为产业供应链体系建设及发展提供可实操、可借鉴的标准化依据;整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标准化推进专项资金等相关政策,扶持和引导优势企业向供应链上游拓展专业服务,向供应链下游延伸增值服务,推动制造型供应链向产业服务型供应链转型。”于振中建议,培育与监管要齐抓,扶持供应链优质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他还提出,智能与实效要兼备,以此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赋能效应。“一方面,要实现供应链服务信息数据化和智能化。另一方面,要实现供应链服务高性价比和便捷化,使工业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真正发挥效用,与时俱进助推合肥市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促进民营经济更好发展
建议: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服务机制
合肥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是“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一直在大力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运用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保护力度持续增强,但同时也存在侵权现象严重、保护意识不强、自主创新不足等问题。为此市政协委员项红建议,要构建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激发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让科技创新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新动力,为合肥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合肥市知识产权纠纷案件90%以上涉及民营企业或个体工商户。”为此项红表示,要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服务机制,提升民营企业维权能力,建议相关行政部门、行业协会定期对企业开展业务指导,开办知识产权培训班,引导商标代理、专利代理等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服务,提升民营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可借鉴浙江和深圳的经验,加快推进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建立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专利快速申请授权绿色通道,尽快构建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的一站式综合服务机制,帮助企业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可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专门服务窗口,利用“互联网+”、“区块链”技术,构建多部门联动,沪皖苏浙跨区域互通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和民营企业自身发展跨部门、跨区域深度融合,为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项红建议,要构建全面执法保障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执法队伍,构建集“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优质高效行政执法保障体系。“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之间要进一步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打造知识产权保护网,坚决打击制造、经销假冒伪劣商品等侵权行为,对重大案件联合行动,协同办案。对被查处的侵权主体,在网络上予以公布,并与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挂钩。”
此外,项红提出要构建多元协调机制,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整体成效。“建议建立合肥市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公检法机关的司法职能和市场监管、发改、财政、人社、海关、司法等部门的行政职能,形成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统一协调合肥市知识产权相关工作。”
依托引江济淮工程
构建畅通安全水循环系统
建议:增建对江排洪泵站连通淠史杭骨干渠系
随着合肥城市快速增长,水资源短缺状况日益凸显。市政协委员朱青建议,可依托引江济淮工程布局,利用现有水利设施,加快构建巢湖水循环系统,编织江淮水网,提升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保障城乡供水和补充农业灌溉,助推巢湖治理。
“合肥本地水资源先天不足,河道天然径流匮乏,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已难以为继,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等新老水问题交织。”朱青建议,要结合引江济淮调水引流,增建对江排洪泵站,形成巢湖畅通水循环系统,提升流域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要抢抓机遇,增建大型对江排洪泵站,是形成巢湖畅通水循环系统的关键。”朱青建议在已建成的凤凰颈排灌站、在建的牛屯河分洪道扩大工程、拟建的凤凰颈新站、神塘河站等项目基础上,积极推动、全力争取增建裕溪河大型对江排洪泵站工程,破解巢湖防洪排水与抗旱引水困局、缓解兴利减灾与生境修复矛盾,形成水量安全引进、水位合理升降、水体有序流动的巢湖调控体系,实现江水北上、淮水南下、湖水东流的巢湖畅通水循环系统,发挥营造湿地生境、降解污染负荷等独特效应,支撑合肥市高质量发展和推动巢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同时要依托引江济淮丰沛水源,连通淠史杭骨干渠系,编织江淮畅通水网,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助推河渠生境修复。”朱青建议,随着江淮分水岭切开和蜀山泵站枢纽建成,未来河道、渠道、航道将在这里交错交汇,江水、淮水、淠水在这里流淌集结,辅以必要的水系连通和水源调配,可以形成引江济淮与滁河干渠—南淝河、引江济淮与潜南干渠—丰乐河、引江济淮与舒庐干渠—黄陂湖、引江济淮与瓦东干渠—瓦埠湖等四片相连的江淮畅通水网,极大发挥水资源调配、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等综合效用。
当前,引江济淮江淮沟通段正处在紧张施工的关键节点,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前期工作正全面展开。为争取更优布局、更快建设和更省投资、更大效益,朱青建议合肥市可提前介入、主动对接、强力推进,加快工程立项论证和开工建设,研究工程运行管护和联合调度,力争2021年先行开工引江济淮与滁河干渠—南淝河水网、引江济淮与潜南干渠—丰乐河水网,争取在2023年引江济淮通水之日,把江水注入潜南干渠、滁河干渠及董大水库,彻底解除城市供水短缺,缓解尾部灌区干旱,促进河渠水体流动,推动南淝河、十五里河、丰乐河、杭埠河等水系生态修复,更好服务打赢巢湖综合治理攻坚战。
完善心理服务体系
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建议:加强师资培育强化课题引领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期是人生心理波动变化最关键的时期,社会转型和社会突发事件,均可能引发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社会变化诱发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为此,市政协委员李曙光建议,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补齐心理健康教育在执行层面中存在的一些短板和弱项,全面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发力。”李曙光建议要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建议整合社会多方资源,成立常设机构“合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在政府领导下,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支持,推动教育、科研机构有机融合,搭建“教育行政指导保障、教育科研专业引领”平台,统一协调科研院所、部门单位和社会服务机构等各方面资源力量,强化课题引领,推动学校与心理治疗部门的结合,建立研究、预防、矫正一体化的心理健康干预体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与变化开展常态化的关注与干预。同时,加强县(市)区的基层阵地建设,重点做好中小学生心理排查和干预,确定青少年心理健康负面清单,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让“日常观察+心理普查+心理辅导”形成系统集成,提高工作质量。
李曙光还建议,要重视心理教育师资培训,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培训考核机制,让教师成为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同时还要用好市内心理服务资源,将高校与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心理服务资源很好地纳入到合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去。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为合肥市青少年健康行动发声出力。·本报记者 束芳 李想·
新闻推荐
晨刊讯4月29日,在苏湾镇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由参会的65名人大代表进行投票,最终确定了5个项目为苏湾镇民生实事...
巢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巢湖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