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西区ICU王晓兵、张娟、张湛医生和李华东护士合影。
3月31日,在巢湖定点酒店大厅的打饭点,鲁朝晖和王晓兵结伴而行。
夏涛涛护士在防护服上写上家人的名字。
在经历了为期两周的休养后,4月1日,安徽省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结束隔离归家,他们也是首批安徽支援湖北隔离休养医护人员。想到即将与思念已久的家人相见,大家都很激动。
安徽医疗队副总指挥刘同柱
安徽省支援湖北医疗队呈“三多三好三零”特点
“安徽支援湖北医疗队于1月27日到达武汉,2个月来,全体队员白衣红心,逆向出征,在大疫中坚守初心使命,在大战中勇于担当作为,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圆满完成了战斗任务。”3月31日,在巢湖碧桂园疗养点,记者见到了安徽医疗队副总指挥、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刘同柱,他说,安徽省支援湖北医疗队在大战中呈现出“三多、三好、三零”的特点。
其中,“三多”为援助队员多,安徽省共派出8批次、1362名医疗队员;支援医院多,共支援武汉市7家医院和4家方舱医院,创造了公立医院医疗队第一个接管民营医院并改造达到收治条件的先例;服务患者多,截至3月24日,共服务3147名患者,其中重症、危重患者742名,累计治愈出院1128名。
“三好”为救治效果好,医疗队积极开展有特色的中医治疗和心理干预治疗,组织开展了人工心肺联合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指导武汉市14家重症救治医院使用“托珠单抗阻断炎症风暴”免疫疗法,累计救治患者511人,成功经验受到各方多次表扬和肯定;医患关系好,在救治过程中,很多患者和医疗队员建立了生死与共的感情,很多患者家属来信来电点名表扬参加救治的队员;作风形象好,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向湖北人民、向全国同行展示了安徽卫生人的形象,体现了安徽的水平,发出了安徽的声音。
“三零”为零感染,所有队员没有出现一例感染;零投诉,没有接到一例患者投诉;零事故,没有发生一例医疗事故和安全事故。
领队人员张泓和王锦权
两个“不到24小时” 书写“安徽速度”
2月13日,安徽省派出第四批援助湖北医疗队274人,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2个重症病区。其中,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护人员137人,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医护人员137人。
“从接到指令到抵达武汉,我们用了不到24小时;从抵达武汉到完成开展准备,进行上岗前的再培训,同样不超过24小时;在协和肿瘤中心病区,整整工作了35天……”安医大一附院高新院区副院长张泓,是安医大一附院医护人员领队,回顾起这些日子的点滴,感慨万千,“不辱使命,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这么说了。”她告诉记者,在137人的队伍中,党员比例超过了一半,充分发挥了党员战斗堡垒作用。
45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17人火线入党
王锦权是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医护人员副领队,一直都亲切地称队员为“孩子”,“孩子们真的太强了!我们医院的137人中,护理人员平均年龄31岁,最小的23岁,医生平均年龄35岁,最小的30岁。他们虽然看起来年轻,但是在战场上非常专业。”王锦权介绍,医疗队在进入病区后,医疗队员们不断创新工作,第一件事儿就是把轻中重患者分开治疗,同时,适时地让患者在床上做呼吸操,进行早期康复。“任何时候,党员都冲锋在前。出征武汉时,137人的队伍中有69位党员,不到一个礼拜,45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7人火线入党。”
“最年长”与“最年少”组合鲁朝晖、王晓兵
跨越近30年 杏林精神在两代医者手中传递
安徽省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王晓兵今年30岁,是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西区重症监护室主治医师,也是该院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中最年轻的医生。回忆起刚到武汉的情景,一幕幕、一天天至今仍历历在目。“说不害怕那是假的,我记得接管病区的那一天还下着雪,下午1点去的医院,第二天凌晨才回到酒店,特别感谢鲁书记对我们的关爱,书记和我爸爸同龄,每次看到他就像看到了家人……”
王晓兵口中的鲁书记正是该院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领队、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委员、南区党委书记、感染病学专家鲁朝晖,今年59岁。他们恰巧是这支医疗队中“最年长”与“最年少”的医师,这次共同战疫使他们成了“忘年交”,跨越近30个春秋,杏林精神在两代医者手中传递。
作为医疗队领队,鲁朝晖曾对所有队员和他们的家属郑重承诺:“不管付出什么代价,我都要带你们平安回家”。自从2月13日星夜兼程赶赴武汉以来,鲁朝晖一直是所有人的主心骨:在工作中,他亲临一线协调指挥,以最大热情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每天早上,他准点在楼下送队员上班,时刻提醒大家注意自身安全; 在生活上,他们时刻关心爱护队员,尽量满足大家的各类需求,帮助队员们解决各种生理心理困难。在所有队员心中,他是“定心丸”,是医疗专家,是抗疫英雄,更是和蔼可亲的长辈。
3月31日,在定点酒店大厅的打饭点,记者又见到了结伴而行的鲁朝晖和王晓兵。王晓兵回忆道,3月14日那一天走出病房,在护士站鲁书记喊住了王晓兵:“干得不错,继续加油!在这里要注意身体,防护服容易出汗,真的累了就稍微休息一下,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病人!”说着,他举起拳头和王晓兵在半空中互撞了一下,又猛地击了个掌为她鼓劲。王晓兵坦言:和鲁书记双拳相碰双掌相击的那一刻,她真的很感动,觉得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
几度“拉回”危重症患者的邹宏运
来不及戴上正压头套 抢救两次心脏骤停患者
安医一附院麻醉科主治医师邹宏运坦言,在出发前早就已做好了支援武汉的准备,“当时接到通知非常兴奋,激动得一晚上睡不着。作为麻醉科医生,我要用我所学到的知识,助力危重症患者的抢救。”
回忆起战“疫”时期的救治经历,邹宏运言语间的关键词离不开“心脏停跳”“气管插管”这些。他告诉记者,2月18日,在张泓领队的指挥下,他和战友们成功抢救了一个二次呼吸和心跳停止的极危重患者。该患者在19点左右收治入协和肿瘤中心隔离病房Z11(安医大一附院托管病区),患者2年前系多发性骨髓瘤伴脑、肺、胸腔等浸润。入科5分钟左右,患者突然出现抽搐,随之呼吸、心跳停止,在班医生立即进行心外按压、给氧等抢救措施。大约3分钟后,该患者呼吸、心跳恢复。
气管插管是针对新冠病人风险最高的一种操作,一不小心就会被感染。当时的心肺复苏和气管插管都是由邹宏运完成。19:35左右,该患者再次出现癫痫发作,导致呼吸、心脏停跳,第二次按压成功。“病人突发状况,根本来不及戴上正压头套,容不得慢一秒钟。这名患者才39岁,只要有一丝机会,我们一定要把他拉回来。”气管插管完成后,尽管厚厚的防护服里全是汗水,脸上尽显疲乏,但邹宏运却满脸笑容。“在隔离病房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患者在短时间内二次心跳、呼吸停止被按压成功,为患者赢得了活下去的机会。”邹宏运说。
采访中,邹宏运谈起一个“配眼镜的故事”。2月21日,邹宏运的眼镜在值班时被压坏了,他从队友口中得知武汉协和医院旁边有一个眼镜店,但进入眼镜店后却被告知不营业了。但当店员得知邹宏运是安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队员时,这位店员立刻给店老板和验光师打电话,眼镜店店长和验光师都不约而同地说要给邹宏运配眼镜!当得知邹宏运在病房隔离区从早上8点到15点还没有吃饭,店长和员工给邹宏运拿了许多零食和牛奶!“说真的,我真的被感动到了!最后给钱的时候,老板坚持不收钱!感谢武汉人民的大爱!患难见真情,这副眼镜见证了武汉人民的可爱与担当!疫情无情,人间有爱。”邹宏运说。
“打怪兽”的重症男护士夏涛涛
防护服上的“心上人” 是家人无声的支持
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西区、安徽省肿瘤医院护士夏涛涛,是安徽省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也是一名出色的重症护士。他告诉记者,在武汉的有一天,自己正在护理一位病人,突然听到一句带笑的问话:“夏老师啊,你这胸口上这么大一颗爱心,上面那是你老婆和孩子吧?” 夏涛涛低头一看,爱人张玲利和孩子夏梓欣、夏梓航的名字正整齐地排列在胸前的防护服上,下面是自己手绘的一颗心。他笑着回答:“可不是嘛,他们都是我‘心上人’啊!”患者一听,连忙从床上坐起来,连声说道:“来来来,夏老师,我一定要跟你合照,也沾沾你这夫妻恩爱、儿女双全的喜气!”
其实,说起妻子和一双儿女,夏涛涛是略带歉疚的。他说:“我和妻子都在临床一线工作,平时非常忙。早在一个多月前新冠肺炎疫情刚开始蔓延时,我和妻子当即决定把孩子送回淮南老家,然后便全身心投入到一线工作中。后来,我接到了支援湖北待命的通知,就立刻打电话回家。我的两个孩子一个三岁四个月,一个才一岁九个月,家里人能不能同意我去疫情最严重的地方,我的心里是没底的。好在无论是妻子、父母还是姐姐都非常支持我,甚至年幼的儿子都兴奋地连声喊着‘爸爸,打怪兽,救人’!”
被问及明天回家的感受,他坦言,“非常想念家人,感谢他们对我工作的支持,这给了我无穷的勇气和力量!”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唐萌/文 高勇/摄 通讯员 朱沛炎
新闻推荐
首批安徽援鄂隔离休养医护人员今回家 昨日记者深入巢湖中庙、半汤探访,医疗队员讲述背后故事
○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西区ICU王晓兵医生、张娟医生、张湛医生、李华东护士○夏涛涛护士在防护服上写上...
巢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巢湖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