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村民家中走访
○到拆迁工地查看拆迁进度
○与相关单位协调、配合市政工程建设
■体验记者: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夏海霞
■体验地点:包河区淝河镇平塘王村
逐水而居,是自古至今人类争取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规则,所以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居栖点必定离不开水,在包河区淝河镇,有着600年历史的平塘王村,这里的村民世代临南淝河支流关镇河而居。
这次,作为“一日村支书”,记者来到了平塘王村,追寻淝河片区综合改造的步伐,通过征迁路上的亲身经历,探寻这座城市城乡大变革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集思——“碰头会”上琢磨整治偷倒渣土行为
平塘王村目前有7名“两委”成员,每天的“碰头会”是必开的,“哟,大家都很准时。”当天8:30,记者准时来到平塘王村民委员会,因为曾在淝河镇待了两年,记者对平塘王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刚坐下,村党委书记张永红就省略了客套寒暄,拉着记者一起进了会议室,参加“碰头会”。
记者了解到,2017年6月淝河片区改造项目启动,平塘王村共有4个村民组1600户房屋征迁任务,房屋征迁总面积约65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房屋征迁面积约49万平方米,其中2017年完成交房35.7万平方米,实现全镇交房总量第一。
1个多小时的“碰头会”,大到淝河新中心建设,小到公益广告牌的报价,其中讨论最激烈的应该算是夜间偷倒渣土严重的问题,“我们位于合肥市郊区,又都是成片成片的空地,就被一些不法分子给盯上了,经常半夜在这里偷倒渣土。”为了彻底整治这一行为,“两委”多次开会讨论,“现在我们不仅设了夜间值班制度,还设置奖惩方法,奖励举报和发现者,惩罚偷倒者,最有效的就是扣车。”
巡河——昔日“龙须沟” 如今水清鱼儿游
提到平塘王村,还要从它的名字说起。相传明末江苏句容的王氏举家迁到合肥,其中一支来到如今的平塘王,发现这里不仅地势平坦,而且离南淝河很近,非常适合繁衍生息,便在此落脚。因为这片土地四周地势高,像一个平塘,又是王姓最早在此居住,因而得名平塘王。
平塘王村位于淝河镇中部区域,下设张许、李城、王小郢和平塘王4个村民组。
会议结束后,张永红赶紧穿上了“河长”的马甲,带着记者一起前往关镇河巡河。
关镇河是南淝河的一条重要支流,全长6.7公里,其中流经平塘王村的有1.1公里,“平塘王村的任务应该算是淝河镇9个村居中最重的。”驱车10分钟,我们来到了巢湖南路与关镇河口,“主要是查看河道保洁是否到位,是否存在偷排漏排情况,河道的设施是否完整,岸边是否有垂钓情况等。”
“你好,这里不能垂钓。”走到一座桥下,记者看到有2人站在那里,一人一根鱼竿,便上前提醒道,“关镇河刚刚治理好,河里的鱼苗也才刚刚开始成长,垂钓会破坏水环境。”
“好,我这就收起来。”其中一人听到后立刻收起鱼竿,另一人似乎不太想收,张永红便上前提醒道,“我们是村里的工作人员,保护好水环境,将来我们都是受益人。”听到这些,对方不好意思地赶紧收起了鱼竿。
“以前这里全是我们村民的房子。”看着垂钓者离开后,我们继续往前走,张永红指着已被种上绿植的河岸介绍,关镇河治理前,周边村庄和部分企业生活生产污水直接排进河里,“那时候也就算是一个龙须沟,谈不上‘河’。”2017年,关镇河治理工程全面启动。行走于短短1.1公里的关镇河,张永红掩不住自豪。
“这里的景色不错,但前面更好看,不仅有植物景观、喷泉,还有野鸭子。”
“你看,那边的水草应该算是长势最好的,小鱼苗们最喜欢待在这里……”
征迁——征迁项目点,协调各方诉求
走完了河道,正好来到了郎溪路,“这条路是今年刚刚开通的,郎溪路的建设与保障,是我们村辖区内几项大建设项目之一。”2017年6月,淝河片区综合改造全面启动,“拆建同步”是最大的特点,换言之,各村和社区不仅有许多征迁工作要做,还要为大建设项目做保障。
一路沿着郎溪路走着,记者也从居民口中听到了近几年平塘王村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道路,路宽了,项目就多了,老百姓的日子也就好了。等2020年,我们的淝河人家(该村回迁安置点项目)建好回迁了,我们老百姓日子就更好了。”
右拐上上海路往北走,“现在去秋浦河路征迁现场。”2018年10月,为了保障秋浦河路雨水箱涵尽快开工建设,平塘王村在短短的26天时间里,完成了24户6240平方米攻坚任务。“现在那个箱涵已经建好了。”十多分钟的步行路程,终于来到了施工地点,张永红指了指道路对面,“我们箱涵在路西侧,现在这一侧正在打通整个秋浦河路。”因为工地施工无法进入,张永红笑着对记者说,“我带你抄近道。”
翻过了一堆乱石,大家终于来到了征迁项目点,这是平塘王村的平塘王村民组,一共涉及43户村民,“差不多都征迁完了,还有两户已经签了协议,但没搬。”村工作人员介绍,因为背靠汽贸城,“这里的老百姓每年房屋租金至少有二三十万块钱,要他们搬离这里,说实在的他们也做出了不小的‘牺牲’,但这也是城市建设的必经之路,村民们最后也都理解和签字了。”
“我们也想搬,小孩子在附近学校上学,没办法,附近也没房子可以租。”“马上就搬了,东西比较多。”询问了一下两户没搬的原因,一听到这些,张永红立刻表示村妇联的巾帼助迁队可以义务帮助搬家。
“你们占了我们的地了。”张永红正在给记者介绍项目的征迁进度,与秋浦河路一墙之隔的汽贸城负责人带着图纸前来“讨要说法”。原来,道路建设过程中占用了一部分汽贸城的地块,“您别急,按照正规流程走就行,是你们的土地,我们肯定会有相关政策的。”张永红一边安抚对方,一边告诉记者,“征迁就是这样,不仅会涉及老百姓也会涉及很多企业,而企业的土地性质不一样相关政策也不一样。”为了让老百姓、企业在征迁过程中享受到应有的补偿,“我们的工作人员每天除了做征迁工作,还要不断学习和研读每一条征迁政策,并尽量记录每一个被征迁者的需求,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让他们享受最好的补偿。”
帮扶——给征迁村民找房子,还要牵线找工作
“我带你去我们的一户老人家转转。”驱车10分钟,在一处白房子边停下,这次要去看的是王小郢村民组老人王保海,今年92岁,其儿子陈志艮身患癌症,两人都是失偶老人,因为年纪和身体的原因,虽然已经签了征迁协议,但是却没能搬走。
“这很常见,有时候我们不仅要征迁还要帮这样的村民去找房子。”每次做征迁,张永红最关心的就是高龄老人,“他们租不到房子,只能靠我们自己帮他们解决,王保海老人就是提前在安百苑小区安置了。”他希望大家能够接纳一下这样的老人,“毕竟谁年纪大了也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生活区域。”
陈志艮只有一个孩子,目前在北城打工,收入不高,当天儿媳正好回来看望二老。“你们来了,欢迎欢迎啊。”陈志艮笑着一把抓住了张永红的手,将大家请进了客厅,一落座,陈志艮便询问道,“书记,我们能不能申请一点低保?”
“老人家,我们不是不想给你申请,低保是有标准的,您不符合。”说完这些,看到老人家有点难过,他连忙补充问道,“你儿子可是会焊工?”得到肯定的回答,张永红忙说,“我有一个战友,他那边需要焊工,一个月下来五六千元是有的,回头我给你们介绍一下。”
“好好好。”听到这个消息,老人家高兴地再次握住张永红的手,继续聊着家常。
记者手记
征迁路上,
一个笑容带来的幸福感
一天的体验以陈志艮老人的微笑结束,简单的挥手告别后,我们驱车回到了村委会,交流中,记者了解到,张永红当了4年的兵,从部队退役后,他就进了村委会,从主办会计到村委会主任,2018年换届选举当选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47岁的张永红已在村里工作25年了,但是时间并没有将他身上的那股子“兵味”磨掉。
一天的体验下来,真的能够感受到淝河片区综合改造给大家带来的变化,就像是正在建设的秋浦河路一样,一半正在建设一半还在拆除。老实说,我觉得挺辛苦,但是看到陈志艮的笑容,我又觉得能在基层工作也是一种快乐,虽然这中间会有很多的挫折与痛苦,但是幸福感却也并没有那么低。
其实,我与张永红并不陌生,2017年2月,记者来到淝河镇采访,那是第一次见到张永红,后来在淝河镇两年的时间里,前前后后见面也不下百次,这一次次的见面里,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他穿的那件黑色的皮夹克,只要是春秋季节,看到他,他肯定穿着那件黑色皮夹克。
“你怎么一直穿着这件衣服?这几年都不换衣服的吗?”记者打趣道,张永红却一本正经地回答道:“皮夹克多方便,我们做征迁,灰尘多,皮夹克穿着脏了,随时擦一擦就好了,别的衣服也不能随时换,脏了到老百姓家里印象也不好啊。”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夏海霞/文 卓旻/摄 通讯员 王家国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安徽拟利用无人机,对合肥区域的巢湖、高塘湖、瓦埠湖等开展大规模河湖巡查,借助高科技加大水环境保护力度。近日...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