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强给记者讲述果园三个月前欣欣向荣的景象
○查看新修的拦水坝
■体验记者: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梦怡
■体验地点:巢湖市庙岗乡童集村
如果论起一个扶贫书记的自我修养,勤奋+智慧,再得加上几分威信,三者集齐才能获得“扶贫密码”,如果要说渐入佳境,那还得经过更深层次的“修炼”。
来到距离合肥市区两个多小时车程的巢湖市庙岗乡童集村,对于只有一天村支书“生涯”的我来说,仅限于和它有了一次亲密接触。但当我用心去感受和对待时才发现,村子里不仅路宽敞了,电线整齐了,坝子结实了,村民的腰包鼓了,最重要的是,老百姓们的观念也开始转变了。这个原来的贫困村不仅“脱帽”成功,村民还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了盼头。
大户定心了: 无花果产业园里处处“好风光”
李先强,大家都叫他“强子”,现在成了村子里的“大户”,承包了50多亩地,搞起了无花果种植。现年已经52岁的他,开过饭店,种过水稻,外出打过工,最后都不了了之了,原因不言而喻,就是没挣着钱。然而,这一切在扶贫书记魏志兵来村之后,发生了改变。
已经进入11月,李先强的无花果园里静悄悄的,偶尔可见几棵树上,零星地挂了三两颗小果。“这个不行,都干了,属于弃果,都是大家摘剩下的。采摘节上,最大的果子比这大三倍。”
李先强骄傲地回忆起这个园子三个月前欣欣向荣的景象。
2019年8月,童集村迎来了第一个无花果采摘节。“魏书记替我们想的点子。”说起当时的情况,强子打开了话匣。“魏书记找来了媒体帮忙,把咱们的无花果宣传出去。”这一下让整个产业园热闹起来。仅仅一个半月时间,产业园迎来了2000余人次的游客,一共采摘2万余斤,收入10万余元。
“基本上都卖光了!”强子笑着说。他的妻子何四娟也跟着笑得合不拢嘴。秋末冬初时节,这个偌大的园子里,百来只大白鹅摇摇摆摆地散着步。看到陌生人进园,一溜烟地跳进了旁边的大水塘。水塘里也有“文章”。“一共挖了6口水塘养鱼,鱼不多,仅供我自己的农家乐饭店。”大白鹅的供应链也是一样。“在产业园里,我还套种了西瓜、李子这些水果。”李先强说。
其实,故事并非这般一帆风顺。这块地是2017年李先强就承包下来的。当时的他还在为种什么赚钱而犹豫,就在这时,村里邀请他与村集体合作种植无花果,同时鼓励他发展经济果木种植与采摘,并请来技术专家传授栽苗、施肥、修枝等种植技术,2018年夏天无花果首种成功后,看着满园的无花果,李先强突然乱了阵脚。
“我跑去找魏书记,问‘书记,这可怎么办啊’,书记那时候刚来村子没多久,了解情况后,就带着我到处找销路。”李先强回忆道。虽然说起无花果的种植方法头头是道,但要让他自己去推销产品,这个50岁的大男人却又紧张又腼腆。
“我当时就只会对着人笑,要不就是掏出烟盒,给老板们递烟,啥话都不会说。”李先强说,“都是魏书记,他一家一户带着我跑,帮我推销。”说到这儿,强子有些动容。
就是2018年的那个夏天,强子的无花果产业园赚钱了。不仅自己挣到了钱,还带着村子里的贫困户们一起挣到了钱。“贫困户们都到我的园子里来做工。”
童集村的无花果扶贫产业园,以“村委会+家庭农场+贫困户”的方式,不仅让李先强这样的大户腰包鼓了,还让村里20户贫困户通过务工与分红的方式实现了稳定增收1000元。2019年无花果产销量更是比上一年度翻了一番。“明年肯定会更好的。”魏志兵很坚定,拍了拍强子的肩膀,强子腼腆地连连点头。
贫困户开心了:
种养稻虾,带弟弟一起致富
作为一位扶贫书记,必须用脚步丈量整个村庄。“童集村有21个村民组,982户,总面积9.57平方公里。我一般两三天走一个村民组,有的大一点的需要三四天。全部走访一遍,需要一个多月。”
一路上,是魏志兵带着我走,路上的村民都和他打招呼,时不时询问他一些事情,而他则向大家热情介绍我这位初来乍到的“临时书记”。我倒有一种“外人”的惭愧感,不太好意思。
55岁的花正云是花庄村民组的村民,2018年年底,他的家庭顺利脱贫。花正云的妻子身患精神疾病,当年是因病致困。后来,花正云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及村两委的帮助下,搞起了稻虾共养,拿到了政府的补贴资金,稻虾也都卖上了好价钱。2018年花正云的养殖面积扩大到8亩,收入约2万元。在花正云的带动下,他的弟弟花正银也利用6亩稻田搞起了龙虾养殖。
2019年夏天,花正云还收到了一个好消息,儿子顺利考上了合肥的一所大专,成为一名大学生。“他在大学里,至少可以学到一门技能,以后自力更生。”花正云说。今年,村里还给26名贫困家庭的在校学生发放3.5万元教育补助资金,花正云家就是其中一户。
2019年,童集村共为村里的36户贫困户申报特色种养业项目,包括发展畜牧产业(鸡、牛等)及渔业产业(鱼、虾等),补贴资金6.8万元。
走访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杂事”,得有“望闻问切”的细致才能照应得过来。
村民组长放心了:
拦水坝修好,不愁灌溉了
徐家水很干练,看上去不像一个古稀老人。他是徐坎村村民组的组长。魏志兵告诉我,徐家水是一位老党员,党龄48年,比他的年龄还大。想要做好扶贫工作,很多时候需要依靠这些村民组长,因为这些村民组长在村里有“老资格”,也就是威信。如何让他们的威信发挥作用?魏书记有“高招”,那就是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所在村组的困难。
从村部步行2公里左右,就来到了沙河坝。这里用混凝土砌起了一个拦水坝,坝子长约20米,高3米,走近便可看出新修的痕迹。
2019年,魏志兵了解到这个坝子年久失修,拦水能力极差,村子里的农田灌溉用水非常困难。他就协调整合了14万元帮扶资金,专项用于支持童集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我们脚下新修的这座拦水坝就是该水利工程的一期,投资4万元左右。下一步,将利用余下帮扶资金,对徐坎村民组沙河坝抗旱灌溉沟渠进行清淤,同时对上北份村民组抗旱沟渠进行修缮,完工后,将惠及童集村两个村民组,200多户村民,灌溉1400多亩农田。
“以前为了水,上下游的两个村子都会有矛盾。”徐家水告诉我,“如果不是魏书记筹了钱修好了坝子,还不知道要到啥时候呢。这真是做了件大好事啊。”
除了修缮水利设施,修路、修理供电设施都是童集村这一年多来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村子里的路更宽了,坝子更结实了,电线整齐了,村民的腰包鼓了,幸福的生活也正在奔向这个美丽的小山村。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梦怡/文 高博/摄 通讯员 徐小中
记者手记
扶贫扶志才能真正“富”起来
得知自己要去当一天的“村支书”,我脑袋里蹦出了那句“别拿村长不当干部”的戏言,但其恰恰诠释了基层干部的辛苦与不易。虽然只是客串,但用了心就能够真切体会到。
每天面对的是年龄比自己大十几岁甚至几十岁的村民,处理的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今天是你家的牛踩坏了我家的庄稼,明天又是他家的鸭子吃了我家的水稻,常常要去做“和事佬”,调解农户之间矛盾,拉着你一说就是一下午,当下的矛盾暂搁一边,还非得跟你从三四十年前唠起……
这些看似繁琐的事,都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魏志兵每天在经历的事。如何处理好,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一颗真诚善良的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计深远。
“扶贫先扶志”,这是魏志兵一直奉行的真理,也是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我终有一天会离开这个村子,但我希望,每个脱贫的贫困户能够真正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活得有盼头。”
魏志兵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们只有掌握了技术,勤劳为本,找准了致富之路,才能够真正脱贫。”他会在给大家开会时,对村里个别“懒汉”恨铁不成钢而发火。一顿“教育”之后,第二天,“懒汉”会主动给书记打电话,让他给自己找个事做。每逢接到这样的电话,魏志兵都发自肺腑的高兴,因为他知道,每调动起一个人的积极性,离这个村子的幸福道路就又近了一步。
筹集资金修路、修坝等基础设施,之前有村民会认为不如把这个钱分一分发给村民,魏志兵便耐心地把道理讲给大家听:钱并不能真正带走贫困,但如果将村里的基础设施建好了,这个村子里几代人都会跟着享福。
在村里走了一天,体验了一天的村支书的我终于懂得,扶贫已经不仅仅是针对某一个贫困户的“贫”,更多的在于让村民们接受新思想、新观念,这样村民们的生活才能真正“富”起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巢湖市检察院仅用5天的时间,对因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在押人员陶某某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经巢湖市...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