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合肥 今日巢湖 今日肥东 今日肥西 今日长丰 今日庐江
地方网 > 安徽 > 合肥市 > 今日巢湖 > 正文

精辟凝练据典成 庐州故事韵味浓 中华成语中的合肥文化(一)

来源:合肥晚报 2019-11-08 01:10   https://www.yybnet.net/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成语出自姜夔的诗说

○三国著名历史遗址飞骑桥,三国故地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成语文化

○“众矢之的”的李鸿章是合肥人

○“羽扇纶巾”的周瑜

○“不足为虑”的三国新城遗址

成语所承载的人文内涵非常丰富和厚重,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表达着臧否人伦善恶、境界高下的中国价值观,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值得大加推广的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央视《中国成语大会》曾让全民掀起学成语说成语的浪潮,但作为一名合肥人,您可能不知道,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都和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有着密切联系。

历史名人荟萃讲述多彩合肥故事

合肥自古人杰地灵,千百年来涌现出了宋代清官包拯、晚清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以及与合肥有着深厚渊源的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也催生出了丰富动人的合肥故事。其中,很多著名的历史名人典故又造就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中华成语,至今仍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成语“笑比河清”,形容态度严肃,难见笑容。语出《宋史·包拯传》:“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包拯是安徽合肥人,其在故乡合肥遗存众多,有包孝肃公墓园、包孝肃公祠、包河公园等。“笑比河清”说的典故是:包拯任开封府尹时,因为是京城,很不好管理。按以前的规定,百姓告状要先写状子,再托府吏传进来。包拯破了这个规矩,大开府门,让老百姓直接到堂上来陈述,这样官吏就做不了手脚。一次,开封发大水,水排不出去。包拯一调查,原因是许多权贵在河道上筑了许多花园、亭台。包拯限期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还拿出一张地契,说那块地是他的。包拯仔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伪造的。包拯马上拆了他的花园,并奏明仁宗皇帝。

由于包拯铁面无私,很快就把开封治理得井井有条。权贵们一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怕,说要看到包公的笑脸比看到黄河水变清还难。

成语“色正芒寒”,也作芒寒色正,指星光清冷色纯正,也借以称颂人的品行高洁正直。语出唐·刘禹锡《柳河东集序》:“粲焉如繁星丽天,而芒寒色正。”

《柳河东集序》是刘禹锡受柳宗元临死之前委托为其编辑的文集所作的序言。文中对柳宗元给予高度评价。“芒寒色正”就是对其诗文的评价用语,意思是当时文坛上如繁星璀璨丽天,而芒寒色正,人望而知敬者首数柳宗元。

成语“芒寒色正”千年之后被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哥哥、两广总督、封疆大吏之一的李翰章调整一下词序改书成“色正芒寒”,悬挂在合肥市包公祠正殿正上方。字形饱满,酣畅有力,极好地凸现了包公正气凛然的形象,是对包公刚直不阿品行的最好诠注。

成语“众矢之的”,“矢”是箭,“的”是箭靶的中心,指众箭所射的靶子,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此语出自谭嗣同《报贝元徵书》:“今之原祸始音,必以合肥为众矢之的。”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众矢之的”是谭嗣同在《报贝元徵书》这封信中讲到甲午海战失败时针对李鸿章说的,说朝廷上下将失败的原因归罪于合肥(李鸿章代称)避战求和的主张和做法,李鸿章成了众矢之的。谭嗣同在信中说局外人不知内情,李鸿章可是清楚的,当时大清的官兵素质、武器性能等方面都是打不过日本的,不得不避战求和。怎么能怪罪李鸿章呢?只能怪大清的闭关自守,出路还是在变法维新。

这位“众矢之的”的李鸿章就是合肥人,所以当时有以“合肥”或“李合肥”代称的。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故居位于合肥市繁华的淮河路步行街中段,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总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合肥东郊的大兴集还有李鸿章墓园和享堂,占地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名人墓园。

成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意思是:一个浪头尚未平复,另一个浪头又掀起了。比喻事情进行中波折很多,很不顺畅。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语源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

姜夔,别号白石道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著名词人。《白石道人诗说》是他谈诗词创作的理论著作,其中一个观点就是诗词忌讳平淡无奇,他认为诗思情感的变化要显示在作品的波澜起伏、开阖变化之中,如江湖的波涛一样,“一波未平,一波已作”。

姜夔对合肥,有份割舍不断的情缘。姜夔第一次到合肥,便爱上了赤阑桥边一对弹琵琶、弹古筝的姐妹。她们陪伴姜夔游巢湖、登姥山,弹唱演绎“姜词”。这些令懂音律、善谱曲的姜夔心旷神怡、欢喜不已,即便小别,亦常在梦中与这对姐妹相会。可惜后来合肥城为金兀术所破,待收复时姜夔回到赤阑桥已是桥毁楼空,姐妹俩已经不知所终。词人终其一生都对这份情缘无法忘怀,合肥成了他刻骨铭心的追思所在,写了几十首合肥怀旧诗词,成为描写合肥作品最多的古代文人。姜夔之所以在谈诗词创作时,以“一波未平,一波已作”作比喻,与他的见闻有关,在姜夔的人生中很长时间活动在江淮之间,所见巢湖、长江之波涛起伏,所以他在《诗说》中以江湖波涛作比喻。尤其是他常和琵琶古筝姐妹荡舟游巢湖、踏波涛更有直接关系,当地有“黄山归来不看岳,巢湖归来不荡舟”之说。

三国故地文化催生丰富成语典故

三国时期,魏吴逐鹿,在合肥纷战32年之久。作为三国故地,合肥遗存曹操教练弓弩手的古教弩台、魏将满宠修建的“三国新城”、令张辽名声大震的逍遥津等著名历史遗址,至今流传着斛兵塘、藏舟浦、筝笛浦等动人传说。其中,由这些三国著名历史典故衍生出的中华成语更是灿若星辰,备受瞩目。

成语“不足为虑”,意思是不值得忧虑担心。此语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卫臻传》:“且合肥城固,不足为虑。”

“不足为虑”在《三国志·魏志·卫臻传》中讲的故事是:公元234年春夏之交,孙权率军进攻合肥。魏明帝曹叡打算御驾亲征,尚书右仆射卫臻分析说:“权外示应亮,内实观望。且合肥城固,不足为虑。车驾可无亲征,以省六军之费。”

这里“不足为虑”讲到的合肥是指曹魏所筑的合肥新城,就是现所称的三国新城遗址,位于合肥市西北郊三十岗乡古城郢村,距市区15公里。三国时期,合肥属曹魏扬州淮南郡,孙吴不断攻打位于现在合肥市四里河一带的合肥旧城。公元233年,将军满宠分析战场形势时说,合肥城南临江湖,北远寿春,孙吴据水为势,我方救援不易。“宜移城内之兵,其西三十里,有奇险可依,更立城以固守。”经过几番论证,魏明帝曹叡同意建立新城。从此合肥新城作为主要的军事据点存在,对抗击孙吴的进攻起到了重要作用。新城建成的第二年便达到了“合肥城固,不足为虑”孙权不战自退的效果。

西晋统一中国后,合肥新城的军事意义不再存在,渐渐荒废。但土城残基犹存。周围三里有余,南北长330米,东西宽210米。有大小十八座土墩,墩基最宽约30米,最高不过6-7米,互相连绵成长方形,近似椭圆。土城外围,有古城河遗址,最宽处约50米。曹魏新城遗址刚刚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这里已建成三国新城遗址公园,公园主要景点有新城文物陈列馆、东城门、夯土指挥台、兵器铸造窑址、饮马池、时光隧道、舟师坞、雕塑广场、石刻广场等。公园着力展示原汁原味的三国新城风貌,是合肥市集人文历史、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古遗址公园。

成语“白日绣衣”比喻富贵后还乡,向乡亲们夸耀。语出汉·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伐木血出以为怪者》:“(张辽)以二千石之尊过乡里,荐祝祖考,白日绣衣,荣羡如此。”张辽,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山西朔城人。官至前将军、征东将军、晋阳侯。

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伐木血出以为怪者》一文中记述,张辽当年新提拔为侍御史,以二千石俸禄之尊,回乡里祭祖。这次回乡只见他白日绣衣,荣耀至极,令乡人羡慕不已。

就是这位“白日绣衣”的张辽在历史上曾威震逍遥津。公元215年,东吴主帅孙权攻打合肥,合肥守将张辽率八百精锐挫败东吴十万大军,孙权策马跃过西津桥(后称飞骑桥),落荒而逃,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67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中,形象地描写了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成语“极天际地”形容十分高大。语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8回:“颂魏公曹操功德,极天际地,伊、周莫及,宜进爵为王。”

“极天际地”的成语典故是:公元215年,曹操大将张辽打败孙权于合肥,孙权听从下属建议,向曹操求和,愿纳岁贡。曹操答应,遂各自退兵。随后群臣表奏献帝,颂扬曹操的功德,极天际地,说商之伊尹和西周的周公旦都比不上曹操,宜进爵为王。于是献帝便册立曹操为魏王。此后曹操更是“极天际地”,头戴十二条玉串的天子帽子,身坐以黄金为饰的帝王车,出行都是帝王礼仪。这就是“极天际地”的出处和原义。

曹操的“极天际地”,全靠在合肥屯军练兵。在合肥市逍遥津公园附近的明教寺内有一座教弩台,俗称“曹操点将台”。史载,三国鼎立时期,魏主曹操四次到达合肥,临阵指挥,筑此高台教练强弩兵将,以御东吴水军。正因为有如此练兵强兵之举,才有后来曹操的“极天际地”。

成语“刮目相待”也作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语出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吕蒙,汉末三国吴国名将。安徽阜阳人,曾任庐江太守。据《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记载:“权嘉其功,即拜庐江太守”。

“刮目相看”讲的故事是:吕蒙虽武艺高强,战功卓著,可是不爱读书。起初,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居要职,要多读些书。”吕蒙说军务繁忙没有时间,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精通经史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要你读点书,增长一点见识,开阔一些视野。你说军务繁忙,难道比我还忙吗?我常常抽时间读书,感到收获很大。”吕蒙于是开始利用空余时间读书了。

后来鲁肃路过吕蒙的辖区时,鲁肃觉得吕蒙是个大老粗,不想去见他。有人劝他说:“吕将军已经今非昔比了,应该去看看他。”于是鲁肃来见吕蒙。大家喝酒喝得高兴时,吕蒙问鲁肃:“现在将军重任在身,要与关羽为邻了,你怎么防备他呢?”鲁肃说:“还没想过,到时候再说吧。”吕蒙说:“现在吴蜀虽然结成了联盟,但关羽是虎狼之人,怎么能不早做准备呢?”于是给鲁肃筹划了五条计策。

鲁肃非常惊奇,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成语“羽扇纶巾”指拿着羽毛扇子,戴着青丝带的头巾,形容态度从容。语出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47岁被贬居黄州游赤壁时所作。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对三国周瑜“羽扇纶巾”谈笑破敌的英雄业绩的向往,表达对周瑜的敬仰,抒发了诗人凭吊古迹而引起的自己功业无成而白发已生的感慨。

赤壁之战是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也是周瑜的“代表之作,成功之笔”。这位“羽扇纶巾”谈笑破敌的英雄周瑜,字公瑾,就是合肥市庐江县人。东吴名将,屡建战功。建安十五年(210)率军西征途中,由于长期征战,积劳成疾,箭伤复发,卒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巴陵山),时年36岁。孙权素服举哀,自迎其丧于芜湖,命厚葬本土。

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喻不敢越过某一界限,多指保守、拘泥,或让敌人胆寒,不敢进犯。语出晋·庾亮《报温峤书》:“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据考证,雷池即今天的巢湖入长江的裕溪河,古称濡须口。濡须,是三国时孙权为了阻止曹操由巢湖大举进犯南京在东关和西关所凿的壕沟。东关在巢湖市东南三十里割股山,与濡须山两山相峙如门阙。相传为夏禹所凿。东西二关皆石,巢湖之水由此入江。濡须实守扼之所,吴魏相峙于此,吴因筑坞石上,有“濡须坞”三字。康熙《巢县志》对孙吴所筑的偃月城和濡须坞作了详释:“坞,小障也。以东兴堤塞濡须之口,诸山环接,则自此以上数十里圩乡皆成水国,舟行直抵山麓。犹虑偶败,骑蹙入不暇及水,乃起濡须,而北抵西龟山,阻险塞隘,补缺筑垣,三面依山,一面临水,形如半月,使其不得骋,故名偃月城也。”“初,孙权欲作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吕蒙曰:兵有利钝,无百胜,如有邂逅败走,骑蹙入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权曰:善。遂筑之。及后,曹操攻之不能破。又,魏黄龙二年,吴主筑东兴堤,以遏巢湖,后以淮南之败,废不复治。”

回头再看此成语的出处,便一目了然。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历阳(和县)镇将苏峻叛乱,举兵进犯建康(南京),江州刺史温峤欲领兵东下,中书令庾亮恐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在《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濡须口就在和县附近,中书令瘐亮当然清楚百年之前的魏吴巢湖相峙,因孙权扼濡须口之险,使得曹操四十万大军无功而返的故事,所以,他以此地的濡须口作喻,更合情理。(下转04版)

新闻推荐

巢湖警方侦破“8·19” 特大电信网络诈骗案

星报讯(杨祖友凌帅张发平)近日,巢湖市公安局打掉一个盘踞在合肥市长丰县境内的特大电信网络诈骗团伙。10月17日,该团伙徐某等...

巢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巢湖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精辟凝练据典成 庐州故事韵味浓 中华成语中的合肥文化(一))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