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 记者从10月25日召开的“蓝藻磁捕打捞技术和底泥洗脱技术交流会”上了解到,巢湖已初步形成岸基处理和水上移动处理相结合的蓝藻防控体系。今年上半年,巢湖主要污染物浓度指标较去年同期均明显下降。
巢湖2艘移动式蓝藻磁捕船投入使用
说起安徽雷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研发的蓝藻磁捕船,对巢湖来说并不陌生。“喝的是藻水、吐的是清泉”的蓝藻磁捕船可以将含有蓝藻的湖水吸纳至前舱,水中的蓝藻经过磁技术分离沉淀后被留在舱体内,单纯的湖水再次被排入巢湖。
“蓝藻磁捕是藻水分离的利器,它不仅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蓝藻暴发关键因子总磷,而且提前打捞可有效削减后续水华(水华,指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发生的种源。目前,这项技术在国内都处于领先地位。”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余增亮是藻水在线分离磁捕技术和底泥洗脱原位置换技术的发明人。
他表示,蓝藻磁捕技术单位时间藻水分离能力大,每天可以处理5000-20000立方米,除磷效果约70%,处理后的尾水总磷含量可以降到0.05mg/L以下,达到优良标准。
目前,包河区塘西河及派河、巢湖市中庙、肥东县长临河4座藻水分离港已建成运营,巢湖市、庐江县2艘移动式蓝藻磁捕船(平台)已投入使用,给巢湖全面做“保洁”。据透露,第三艘蓝藻磁捕船正在建造中。
广泛吸收国内外湖泊治理先进技术
近年来,合肥市在巢湖治理上,也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安徽省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骆克斌,长期从事全省大江大河大湖流域治理,
骆克斌今年刚成为巢湖研究院首位特聘研究员,“我们的治理初见成效,今年蓝藻无论是区域还是暴发情况比往年好了很多。”
“近期的方向是聚焦南淝河、十五里河和派河,聚焦西半湖,聚焦刚性污染。”骆克斌表示,近期,巢湖治理的实施重点是消减刚性污染,扩大环境容量,尾水湿地净化。他认为,长期来看,巢湖治理要做好“加减乘除法”。
首先必须了解巢湖演变历程,认识流域特点、湖泊特征、水文特性。在此基础上,系统诊断病因,解析流域污染总量、分布、类别、结构,识别“病从哪来,传向何处和毒性大小”问题。最后才能综合治疗病体,围绕水质改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系统做好污染负荷和环境容量的加减法,合理安排“减什么、减哪里、减多少、怎么减”的问题。
着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方案
目前,合肥市环湖办正在加快重点区域水环境治理技术集成和模式创新,着力在流域治理、湿地建设、污染源调查与解析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方案与技术模式。值得一提的是,试点建设国内首个高标准就地处理初期雨水工程(十五里河京台高速处初期雨水调蓄工程)获得成功,为后续项目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建设经验。
目前,合肥市正在建设十八联圩湿地修复项目,一期工程3300亩已基本完工,二期工程一标段已开工建设,二、三标段正在招标;紧抓乡镇污水处理DBO项目提升整改,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另外,还在以十五里河流域治理(城市型河流)为抓手,努力探索水污染流域治理路线图;全面启动兆河、白石天河等清水型河流的保护性治理,保障入湖清洁水源。
晨报记者 余佼佼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汪漪文/摄)10月22日上午,在巢湖和派河交界水域,两艘打捞船正在作业,船前两根长长的履带像两个大手...
巢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巢湖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