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咿哎!”伴随着榨油师傅的劳动号子,一段两米长左右两端包裹着铁器的撞锤重重撞击在一台木榨油机的楔片上,在一声声沉闷且有节奏的撞击声中,木榨机榨膛内一个个圆形菜籽麸饼开始慢慢渗出金黄的菜籽油,而老油坊也慢慢被一股熟悉的油香所充盈……老油坊又到了一年一度热闹的时节,近日,在巢湖市夏阁镇元通村花苗地一家老木榨油坊,58岁的油坊主人徐义杰开始忙碌起来。
他的木榨油机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早前属于当地乡油厂,后辗转由其兄长购得,使用十多年后,又由徐师傅接手传承谋生,至今已经16年了。徐师傅介绍,相较于现代机器榨油,古法木榨油出油率较低,百公斤菜籽一般只能出35斤左右菜油,但古法木榨油能最大程度保留油的原香和营养,因而不愁销路。
据了解,古法木榨油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就有压榨取油的记载。木榨榨油技艺复杂,一般要经历去杂、炒熟、碾末、锅蒸、包饼、上箍、装膛、打榨和沉淀、沥油等环节,过程漫长。而木榨过程又是个体力活、技巧活,没有几年学习摸索,很难“上锤”。熟练的老师傅们一般借助撞锤摆动的惯性,施以巧劲,才能施展自如达到省力效果。不过由于与机器榨油相比,古法木榨油劳动强度大,加之出油率低,在追求利益和效率的今天,已很少有人选择用这种方式榨油了,技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尴尬。钱茂松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牛国梁 文/图
新闻推荐
年轻时候的童忠杰在井下打眼。照片由童忠杰提供新中国成立之初,铜官山下房屋和矿山设施。(资料图片鲁俊摄周家齐供稿)上世纪...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