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看到我的文具店里进进出出的学生,我仿佛又回到学生时代,自然而然地想到学生的书写工具——笔。
四十多年前,我们刚上学时用的铅笔只需两分钱。记得那时候我们很少有人拿现钱去买的,基本都是从家里鸡窝里掏只鸡蛋,去几里开外的供销社兑换。那时的鸡蛋很精贵,简直就是家里“小银行”,日用开支基本靠它。因此,买回来的铅笔用得很仔细,生怕弄断或弄丢。铅笔越用越短,最后只剩下一小截铅笔头,小手无法握了。于是,找来一截与铅笔仿佛粗细的竹竿,削光滑,将铅笔头套在里面,哈哈,又能用几天!
那时候,最羡慕口袋里插笔的人。那简直就是一种有文化的身份象征。记得当时在农村,只有小学老师和生产队会计才有资格衣兜里插笔。一般都插“新农村”的,6毛钱一支。笔头宽大,笔杆粗壮,通体黑色或墨绿,显得笨拙而俗气;阔气一点的,插“英雄”牌的,锃亮的笔挂露在外面,亮闪闪。笔主人走路的姿势都与众不同,器宇轩昂,精神抖擞。三年级时,班主任姓徐,是位民办教师,瘦高个子,总是穿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上衣兜里总是插一支黑色的“新农村”。
我也是在三年级时拥有第一支钢笔。那年春节,父亲去巢湖市拜访老同学,回来给我带了一支钢笔。不记得什么牌子了,只记得整个一支笔像条身材修长的小鱼,枣红色腰身,微张着鱼嘴,睁着乌亮亮的眼睛,笔帽与笔杆还连着一段细细的铁链条,以防笔帽丢失。这支笔小巧、精致,握在手里舒适,书写起来流畅、顺滑,吸引了同学们多少羡慕的目光!我如获至宝。
对于我们来说,钢笔尤为珍贵,用坏了更舍不得丢。若是笔杆裂了,就用活血止痛膏绑一下;漏水了,将就着用,往往弄得一手墨,作业本上也像“花脸猫”。只能盼望着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
仿佛约定好了的,每隔一段时日,那位修笔的老爹爹会准时地出现在校园里。老爹爹身材瘦小,皮肤黝黑,面容慈祥,态度温和,挑着一副类似乡下卖货郎的那种修笔摊子。下课了,同学们一窝蜂围住老人的摊子。老人戴上老花镜,不温不火,不疾不徐。换笔尖,修笔杆……有条不紊。这样,不一会儿,同学们只需花很少的钱就能让旧笔焕然一新。老人还顺带给钢笔“美容”呢!他能用一把锋利的刻刀,在塑料笔杆上刻上励志的诗词、警句或者画上花鸟鱼虫。书法端庄、飘逸,或正楷,或行草;画面简洁、生动。刻毕再涂抹一层金粉,顿时让旧笔“蓬荜生辉”,身价倍增。
上中学时,我才换了一支“英雄”牌钢笔,款式普通,朴实大方。学习时,我用它做作业;课余,我用它“写作”,将一篇篇稚嫩的文字一字一句工工整整地誊写在方格稿纸上。钢笔誊写既费时,又麻烦,尤其是涂改、修正,非常不便。好在时代已开始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各种新式样、新功能的书写工具层出不穷。铅笔,从手工削铅的,到自动出铅的;中性笔,从“白雪”到“爱好”“得力”“晨光”……有普通的,也有魔易擦的;钢笔,从“新农村”“永生”“英雄”到“毕加索”“派克”……有传统吸墨的,有自带墨囊的,有中低价位的,也有价格不菲的礼盒装,都有人问津。特别是电脑的普及使用,给人们的书写带来了更大的便捷。自从用上电脑写作,我基本上告别了“手写时代”。电脑写作,快捷方便,便于修改。投稿更简易,省去了装信封、贴邮票、邮寄等环节,填好电子邮箱,鼠标轻轻一点,就能搞定。而且,如今的手机也具备了“手写”功能。曾经的我们,怎会想到:在岁月的悄然更替中,作为书写工具的笔,竟然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何尝不是呢?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用一支神奇的无形巨“笔”,书写着沧桑的历史,书写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书写着明天更美好的华章。
新闻推荐
9月24日,合肥市老教委在合肥经开区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合肥市基层老年学校校长培训班”。通过三天的培训,让所有参训人...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