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剧小班汇报演出。
郎溪路小学,戏曲老师正在为学生纠正姿势。
合肥市2018元宵庐剧金曲音乐会。
2018庐剧金曲音乐会。
庐剧新势力2015级庐剧小班的学员们在天仙配大舞台进行了第四学年暑期集训汇报演出。
学员们自拍留影。
庐剧小班学员《白蛇》演出。
演出结束后,丁玉兰与学员们进行交流。
庐剧小班汇报演出。
工作人员正在帮学员们化妆。
2015级庐剧小班的学员们演出青春版大型庐剧神话剧《白蛇》后合影。
8月30日晚,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2019年度剧本扶持工程的庐剧《等不到今生等来世》将在安徽大剧院首演。3天前的8月27日,庐剧新势力2015级庐剧小班的学员们,在天仙配大舞台进行了第四学年暑期集训汇报演出,上演青春版大型庐剧神话剧《白蛇》。庐剧小将们的演出吸引了包括丁玉兰、李龙斌、董成、张强、黄冰、段婷婷等在内的一批前辈前来捧场。
回望1952-2019年,庐剧走过了67个年头。从“难登大雅之堂”,到中南海演出、精品频出,翻山越岭的庐剧,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庐剧这些年经历过什么,只有当事人最清楚。江淮晨报专访合肥市庐剧创作团队、演员、新生力量等,听他们聊聊这67年里的庐剧故事。
从“倒七戏”到“庐剧”
今年8月27日晚,天仙配大舞台大幕缓缓拉开,灯光亮起来,许仙与白娘子游西湖相遇的情节正在上演。“00后”的庐剧小演员们成为了舞台的主角,舞台下坐着他们的“大前辈”,88岁的“庐剧皇后”丁玉兰。
丁玉兰说,看到“00后”孩子们的演出,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在舞台上演出的自己。令她高兴的是,庐剧有了“新生”。
庐剧原名“倒七戏”,俗称“小倒戏”,曾流行于淮河南北、长江两岸及大别山部分地区,是安徽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和徽剧、黄梅戏、泗州戏并称安徽四大剧种。据资料显示,也有近300年的历史。
“那时候戏班比较多,主要是在集镇乡村演出。”丁玉兰回忆,在丁家班学戏,自己第一次登台演出时才8岁,那是1939年。那时庐剧还不叫庐剧,还叫“倒七戏”,在乡间活跃着无数个“丁家班”这样的戏班,戏班人数不超过10人,多在集镇乡村演出。收入低微,生活艰难,这段时间丁玉兰的经历是无数个庐剧演员的“缩影”,这一状况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有所改善。
丁玉兰说,渐渐地他们的知名度大了。1949年告别乡野演出,受邀加入合肥平民剧社后,赶上了好机会,遇到安徽地方戏曲改革。1952年,合肥平民剧社改组为皖北地方戏实验剧场,正式成为国营单位。为了加强国营剧团的力量,先后从滁州、巢湖、阜阳等地调来一批新文艺工作者,扩大了演员、编剧、导演、作曲等队伍。尤其是一些名演员被调到剧团,开始学演“倒七戏”,进一步壮大了庐剧的力量。
《梁祝》《休丁香》《玉簪记》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倒七戏”的演出,增加了“倒七戏”演员们的信心。
1955年3月,在江淮地区深受欢迎的“倒七戏”正式命名“庐剧”。
庐剧进京
20世纪50年代开始,庐剧传遍江淮大地,家喻户晓,甚至唱到了北京,唱到了中南海。这应该是庐剧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
作为亲历者之一,丁玉兰记忆犹新,1957年4月4日傍晚,火车缓缓驶入北京前门车站,当时的戏剧协会负责人田汉亲自迎接。演员们还见到了张治中、李克农、卫立煌等安徽籍名人。
当年4月8日晚,庐剧第一次在北京亮相。“第一场演出是在王府井大街的吉祥剧场。”丁玉兰说,王本银主演的《讨学钱》最先上场,鲍志远主演的《打芦花》、李宝琴《拦马》紧跟其后,最后是她主演的《借罗衣》。演出结束后,观众掌声雷动,一连谢了6次幕。著名作家姚雪垠点评称,小戏像是诗中的绝句、散文中的小品。
4月10日,再演庐剧《休丁香》,再次大获成功。著名戏剧评论家艾芜称赞《休丁香》的教育意义和演出成功。来自安徽的民歌,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看到很感动,甚至流下了眼泪。
4月30日,北京演出结束之后,作为庐剧的代表人物,丁玉兰还受邀参加了“五一”国宴,天安门观礼。
“在北京演出,我们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如果毛主席能看我们演出就好了。”丁玉兰说,没想到真的梦想成真。在中南海的怀仁堂,庐剧团演员们有幸做了专场汇报演出,见到了毛主席、周总理。
而庐剧进京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北京演出的40多天,共演出大小传统剧目37个共计32场。中国文联、中国剧协等单位专门为安徽进京演出团组织了7次艺术座谈会,为安徽地方戏的发展献言献计。
辉煌岁月
著名庐剧演员徐伟为是上世纪70年代,庐剧恢复招生后的第一批庐剧人才。
“庐剧辉煌时期应该是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徐伟为介绍,演员最多的时候有70人左右,当时人才济济,包含老中青三代。排练了大戏《江姐》《红灯记》《秦香莲》等。那时候演到哪红到哪。那时候开展巡演,经常是下半年9月开始演出,一直演到第二年的三四月份才能回家。丁玉兰回忆,当时在安纺俱乐部演出了2个多月,仍未满足观众的要求。
1979年,合肥市庐剧团组成两个演出队,分赴巢湖、六安等地演出,每到一处都受到热烈欢迎。“夹道欢迎,剧场、街道贴满欢迎标语,充满节日气氛。”徐伟为回忆,当时真是一票难求,买票的话经常需要通宵排队,很多人带着凳子、被子连夜排队。
通过巡回演出,加深了大家对庐剧的热爱,扩大了庐剧的影响,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很快,人们除了看戏,有了更多的娱乐选择。看电影、看电视剧、唱歌等,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危则思变。2005年,庐剧人带着作品《李清照》《新白蛇传》“闯”中国香港。当年的7月15日晚,庐剧人在这里受到了热烈欢迎,遇到了知音。扮演李清照的演员钱涛回忆,演出过程中掌声一次比一次热烈持久。这一次大胆的尝试,也给默默坚守的庐剧人很大的鼓励。
庐剧新“粉”
2018年新春“文化年货”送市民——合肥市庐剧大戏演出周,推出了《梁祝》《孔雀东南飞之焦仲卿妻》《李清照》等,把庐剧送到了更多市民身边。
“每次有庐剧演出,我都会陪着奶奶去看,有时候上班没时间,我爸妈陪着奶奶看。”合肥市民宋女士说,奶奶是庐剧的“铁粉”,今年快80岁了,只要听说有庐剧演出,基本就会去现场。她经常陪奶奶听庐剧,慢慢自己也有了兴趣。
2018年,合肥市特别推出元宵节庐剧音乐会,让合肥市民大饱耳福。
而通过戏曲进校园活动,让更多的孩子们成为庐剧“新粉”。自2016年10月在合肥市推进戏曲进校园活动以来,通过网络、进校园及展演3种形式,为全市近万名学生送去了戏曲演出,让孩子们进戏院感受音乐的优美、舞台的震撼。通过生动有趣的经典剧目、活泼生动的教育形式,让孩子们了解中华国粹,热爱传统文化,在欢歌笑语中接受国学教育和美学教育,让中华传统美德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不少学校成立了戏曲社团、开设戏曲班,培养了一批“小戏迷”。
庐剧有新人
戏曲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2015年,为使国家非遗项目庐剧的表演人才培养接续,合肥市委托安徽黄梅戏艺术招收培养一批庐剧表演专业学生,现有学生30人;表演专业28人(男生12人,女生16人),打击乐2人。5年制教学,为庐剧培养人才。这是2007年之后,时隔8年之后的再次招生,被视为庐剧新势力。
“这群孩子来自六安、合肥等地,目前通过3年多的学习,已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负责招生和培养的徐伟为介绍,这批学生在校期间由委培院校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指定专人负责教学内容、教学质量跟踪,实行不定期看课,及时沟通,确保学生专业技能逐步提升。授课老师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著名庐剧演员黄冰,著名庐剧演员王华玲等,还先后从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聘请老师亲自教学。
徐伟为介绍,这群孩子大部分都来自乡镇,吃苦耐劳。这3年多的学习特别辛苦,每天五六点练功,晚上还要上晚自习。暑假还有一个50天的集中训练,最后汇报演出,孩子们基本上没有休息的时间。有时候头饰非常紧、非常重,候场的时候有的学生容易头疼,但是一旦到了舞台上,孩子们都特别认真。而每一年的汇报演出都会向30个孩子的家长发出邀请,让他们到合肥来感受孩子们的成长。
可喜的是,30名学生虽还未毕业,已在全国获得了不少荣誉。先后获得5个小梅花金奖,1个全国小梅花十佳。此外,庐剧班还获得了全国职业技术大赛三等奖,是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参加四届比赛唯一一次获奖。
2015级庐剧小班李月柔说,当初自己被选拔上,父母是非常反对的。她说奶奶和外婆都非常喜欢听庐剧,但是只能通过电脑或碟片了解庐剧,她想如果自己能够唱庐剧,就会有更多的人能听到庐剧、了解庐剧,把庐剧传承下去。最终,她做通了父母的工作,顶着压力,加入了2015级庐剧小班。
“庐剧有新人,有新希望。”合肥市庐剧院院长段婷婷介绍,这批庐剧后备力量,给庐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现在宣传的手段非常多,小视频、直播等,这群“00后”的孩子们有活力、有想法,他们把更多的年轻人带到剧场,带到庐剧的世界里。
晨报记者 李文靖/文 高博/摄
新闻推荐
○找到了老班长的家人,杜俊臣的心愿总算了了○回忆起战友,杜俊臣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杜俊臣写了回忆录记录自己的革命经历○...
巢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巢湖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