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安徽来说,既是需要落实的重大战略,更是一个重大发展机遇。安徽如何更好履行国家使命、在国家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全方位参与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建设,紧密与沪苏浙联系合作,建设长三角产业合作示范基地,是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扬优势,乘势而为提升竞争力
一是创新优势。安徽拥有高等院校110所、科研机构5360个,自主创新能力跻身全国前列,是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份之一。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大科学装置等将在合肥建设。
二是区位优势。皖江、皖北、皖西、皖南四大区域板块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构筑了安徽发展的多极支撑,安徽在全国区域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安徽同时融入国家“三大战略”,是连接东西的重要桥头堡,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务实合作的重要腹地,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通道。
三是产业优势。全省制造业比较发达,汽车、家电、装备制造、化工等产业都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奇瑞、江汽、科大讯飞等企业已成行业排头兵,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智能语音、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所有先进制造业均离不开铜,安徽铜陵为全球第二大铜产业基地,为长三角地区铜消耗提供了充分保障。
四是生态优势。拥有八百里皖江、新安江、巢湖、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等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
二、补短板,借势互补共享发展红利
正面应对被虹吸。正确看待区域经济发展中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并存的事实,从当前长三角地区发展来看,区域经济中的先发地区会形成强有力的“虹吸效应”。但区域中的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到了一定程度,资源将不得不向外溢出,形成区域发展的“溢出效应”。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之间会形成新的分工合作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目前长三角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均衡发展不足,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存在较大落差。长江沿岸各港口功能定位不清、岸线资源未能得到最优化利用。供水、垃圾处理、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没有实现共建共享。不过,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推动下,2018年《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框架协议》出台,根据协议安排,三省一市将分批制定项目计划。
健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长三角区域生态安全屏障较为脆弱,在清洁能源替代、煤电节能减排升级和改造、工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机动车污染防治、秸秆和扬尘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区域环境联防联控联治体系还不完善。近年来,铜陵市强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仅滨江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就累计投入超过130亿元,为下游长三角城市做出积极贡献,但没得到应有的生态补偿。
积极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协作共享机制。健全完善长三角地区城市间高层共商、部门协同等相关制度,在规划制定协调、园区协同合作、市场统一监管、公共服务衔接、资格标准互认、税收利益分享等方面,建立一体化的协作共享机制。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解决具体合作地点的利益共享问题。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创新对策,对于安徽来说,虽然不可能采取强强联合式的发展示范区,但可以采取借势互补式的“产业合作示范区”,推动安徽与江苏、浙江临界的一些城镇先行获取先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优势资源,从而在快速发展中实现利益增进。探索在“产业合作示范区”内,安徽提供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合作省份提供政策机制、科研资源、教育资源以及基础设施,共同推动当地产业的创新发展。做大做强“产业合作示范区”能够增进合作省份的收益,从根本上消除行政壁垒的阻碍。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昨日从市长热线办公室获悉,7月25日(星期四)15:00至16:00,巢湖市政府负责同志将和市公安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