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夜色中的安徽创新馆记者 苏玲 摄
三河古镇风光记者 宋炎骏 摄
安徽创新馆展出的北航“合肥一号”模型记者 郭如琦 摄
采风团部分作家合影留念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参观中
执笔尽言庐州景,满纸尽道创新力。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合肥市始终将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大力培育“文化基因”,让文化滋养城市,为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专门立项,给予经费扶持,牵头联合《人民文学》杂志社、合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精心策划筹备了“中国著名作家合肥行”活动。此次活动邀请了多位全国著名作家来肥采风创作,共同领略合肥创新之都的魅力,其中包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茅盾文学奖得主柳建伟和鲁迅文学奖得主宁肯等国内一线著名作家。
科技成果创造“新纪录”、人文底蕴展现“大美景”、幸福城市秀出“高颜值”……7月5日~7日,众位知名作家被集科创、文化、生态建设于一体的美好合肥深深吸引,为这座“养人之城”频频点赞。
尖端科技
擦亮“合肥智造”名片
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日新月异、科学中心拔地而起……合肥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这座城市凭借产业激发的无限活力、创新释放的澎湃动力、幸福感凝聚的同心力合奏出的“进行曲”。
对合肥而言,创新是最大的优势、最亮的品牌,尊重科学、尊重创新、尊重实干,也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特质。近年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成绩喜人,正助推安徽、合肥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稳态强磁场装置、同步辐射装置、墨子号卫星……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安徽创新馆于今年4月开馆,一时间万众瞩目。
在此次“中国著名作家合肥行”活动中,作家们探访了安徽创新馆,近距离感受高端科研成果的风采,现场体验安徽创新的灿烂光彩。
安徽创新馆如同“原子裂变”般在巢湖岸边闪烁着迷人的光芒,迸发出无限创造力。数字沙盘、新能源汽车、量子隧道、人造太阳……酷炫展品让众人应接不暇。声光电打造的动感特效,让他们仿佛置身科幻电影场景。
“合肥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科技创新实力让人赞叹,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富矿素材。我们此次来到合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认真开展采风活动,一定用好的作品来书写合肥,用文化助力合肥发展。”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说。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等三大科学目标,并结合“京沪干线”实现洲际量子视频保密通信;大气环境监测三台载荷搭载“高分五号”卫星实现在轨运行,使我国首次观测获取全球二氧化氮、臭氧柱浓度分布图……参观过程中,通过工作人员的介绍,作家们对合肥的创新成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大科学装置,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标志和重要基石。如今,合肥已建成的三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合肥同步辐射光源以及稳态强磁场装置,性能都得到了稳步提升。
在合肥,一项项量子前沿成果正在加速转化,一个个生机勃勃的企业拔节壮大。未来,依托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建设,合肥将被打造成我国乃至全球量子技术的创新高地。
“它既不是展览馆,也不是博物馆、科普馆,而是一座集合成果展示、要素集聚、研发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场馆。”白庚胜说,“我们的文学创作以往涉及最多的是传统科学技术,像刚刚参观的量子力学、生物技术、质子医疗等这些科技创新领域的成果都应该成为创作的题材,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期待着合肥的高科技发展能够为文学艺术领域提供创作源泉。”
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行稳致远,成为全市上下一致共识。近年来,合肥坚持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打好科教“优势牌”,下好创新“先手棋”,创新之都建设亮点频现,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在中国声谷、美亚光电、华米科技等高新企业,作家们对一项项能和国际先进水平相媲美的产品大加赞赏。
“合肥的科技发展成果如此先进,令我十分惊讶。”鲁迅文学奖得主宁肯直言不虚此行。在他看来,文学创作需要深入生活、扎根群众,同时需要做大量的采访、整理工作,既繁琐又费力。如今有了高科技人工智能产品的帮助,让文学工作者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身创作。
庐州风光
展现“诗与远方”图景
人因文而雅,城因文而兴。
三国故地,包公故里,淮右襟喉,江南唇齿,合肥秀丽的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交织成熠熠生辉的徽风皖韵。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宋代清官包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世界著名科学家杨振宁等均出自合肥。
在与安徽创新馆相隔不远的安徽名人馆,大禹、姜子牙、曹操、包拯、朱元璋、吴敬梓、邓稼先……一位位安徽历史人物让文学大咖们感受着人杰地灵、诗意浪漫的文化安徽。
“文学创作离不开文化根基。安徽人才辈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只有深入挖掘名人效应,才能更好地促进安徽文艺的发展。”天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任芙康是第二次来到合肥,之前去肥东县采访,刚正不阿、两袖清风的历史名人包拯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位作家,都是心灵的行者。无论是走在路上,遍览天下,还是坐于窗前,闲看菊花,甚至闭目榻上,作腹稿之吟……都对文学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灵感启发。
马头墙式的徽派建筑鳞次栉比,古街古巷蜿蜒悠长,古河古桥古色古香,处处皆是景,映照出原始的庐州风光,散发出温婉幽静的历史文化韵味。
此次活动中,作家们还来到三河古镇,在徽风皖韵中品味悠久的徽文化,捕捉大美合肥的多彩图景,描绘文化合肥的时代风貌。
《人民文学》杂志社事业发展部主任康有胜说:“合肥文化底蕴深厚,景色宜人,是个不可多得的休闲怀旧之地,更是一个寻找创作灵感的好去处。”
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等名人都曾在三河古镇居住。当这些文学大咖参观杨振宁旧居、董寅初纪念馆等名人故地时,时空交错、穿越古今,一场现代文人与合肥名人间的文化交流迸发出了火花。
“此行完全颠覆了我对合肥原先传统的认知。我看到了这里百姓安乐祥和的生活和科技与文化交织的成果,深刻感受到合肥这座城市的现代魅力。”江苏省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无锡市作协常务副主席、著名作家徐风表示今后会多来合肥走走转转,深入了解合肥当代发展轨迹。
在市委宣传部的精心筹划下,慕名而来的作家们在采风活动中,既看到合肥科技创新的领跑姿态,又徜徉在合肥的婉约之美中。对于合肥文学创作的现状,名家们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他们为合肥文学把脉,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幸福城市
散发“文化之花”芬芳
一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在于科技实力、经济数据,更在于生态优美、百姓幸福,留得住人才、善用天下之才。
今年2月,央视发布美好生活指数最高城市榜单,合肥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前十位。这个名次的获得,无不透露着生活在合肥的市民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直对合肥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身怀敬意,此次我十分荣幸有机会来到合肥,亲身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合肥不仅是一个知识密集型、创新精神浓郁的城市,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样让人心神往之。”《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施战军说,合肥人民精气神十足,人文风貌积极向上,可抒写、赞美的地方太多。
提及合肥,很多外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里有着安逸的生活环境和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而如今,合肥“科学中心”的标签越来越醒目,高科技企业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从海内外汇聚到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投身到企业、公司、科研院所。创新引领的合肥,正淬炼出新的发展亮点,持续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合肥积极汇聚天下英才,让他们人尽其才,为城市的美好未来不断凝聚智慧和力量。
文学艺术是一座城市灵魂的表现,文艺精品的涌现是其文化软实力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艺创作,把实施文艺精品工程作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内容,想方设法鼓励、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使合肥市的文艺创作活力不断迸发、文艺作品质量稳步提升。
在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评论家赵海虹看来,合肥大力支持文艺创作,值得大大点赞。对于文艺人才培养,他说:“加大引进来力度,多邀请全国文学名家来合肥授课、采风、走访,营造一种全社会支持文学发展、繁荣文学市场的氛围,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8年,由朱斌峰、许冬林合作的报告文学《领跑者》发表于《人民文学》2018年第8期,再现了合肥科技创新的历史与现实,塑造了一批合肥科技创新中的典型人物,在全国引发关注。
“合肥立于安徽数千年深厚的人文底蕴之上创新发展,人民勤劳勇敢,英雄豪杰无数,文学领域也涌现出大量安徽籍作家。我相信,今后合肥会出现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家和文学作品,讲述好合肥故事,传递好合肥精神,为我国提供优质的思想文化科技成果。”白庚胜说。·本报记者韩婷婷·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