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品读巢湖民歌,寄希望在美丽乡音与美好家园的守望中构建一座桥,一座升腾在湛蓝天空、蕴育在广阔田野之上的音韵之桥。
”
在历史波光里映带着荆楚文化的厚朴和吴越文化丽质的巢湖民歌,让乡音呈现出一种别样的情韵。每当巢湖民歌响起,一种儿时的眷恋和别样的憧憬,自有笙歌梦归之感,特别是朱宝强先生根据巢湖民间流行的摇篮曲改编的《我家宝宝睡着了》,有学者将其冠以“巢湖母亲最温情的鼻音”。“月亮在云里走,树枝在风里摇,宝宝在摇篮里睡着了……”一曲微茫、舐犊爱溢,唯美至深。它灌注了作者充盈情感的液汁,表现了一种智性的生命律动和精神镜像,唤醒了沉潜在听者心底的柔软和未尽。“杨柳千条青未了,牧童歌唱晚风前”、“黄花白雁占秋天、粳稻胡麻结满田、饭牛已饱钓鱼去、渔歌牧唱已多年”。这样赋有“巢湖民歌生物性胎记”的映带,隐含一股浓郁乡情和身份认同,意境是具有诗意和画面感的,内容又是多维跨界的。让闻听者诸君,漾起多样的感受和收获。人们通过对巢湖民歌的认同,回味乡音,会意乡愁、重拾乡恋……
2006年,巢湖民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巢湖市连续三次蝉联“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誉称号。2014年,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山花奖”暨民间广场舞比赛中,巢湖民歌《一支秧歌一趟秧》脱颖而出,一举获得金奖,第一次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巢湖流域底蕴深厚的稻耕民俗镜像,展示了巢湖田秧山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民歌充盈的生命活力,为大湖名城赢得了荣誉,也在巢湖民歌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上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巢湖民歌是有着丰厚土壤和久远传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专家考证:“它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夏朝,涂山女偃攸所歌‘候人兮猗’,可称得上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首情歌,也正是巢湖民歌的源头。在长期的传承、传播实践中,巢湖民歌既有着代表性体裁和相对统一的音调结构和风格,又在与流域毗邻地区的民歌交流融合中,形成了多姿多彩、诸腔竞发的格局。体裁上品种齐全,主要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别。音乐格调上千姿百态,有的高亢激越、雄浑遒劲,有的委婉温约、清新秀丽,大都是人民群众在劳动中因时因地、即景吟唱。”
艺术心灵的诞生,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读听巢湖民歌,常常可以产生“万象如在镜中”的镜像。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体现民族文明精神内涵和揭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价值,日益被国家高度重视。巢湖民歌作为合肥非遗文化的突出代表和优秀元素,在历代的传承和发展中,已经成为类型及风格的“活态”文化,是社会“活态”历史进程的写照,集中反映了巢湖地区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在人类不断前进的历史大潮中,保持着它的独特魅力。
中华文化的繁荣、中华文明的复兴,是需要国人涓涓文化溪流汇聚成浩荡大潮的。余秋雨先生谈及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时,提出需要搭建四座桥:经典学理之桥、民俗民艺之桥、现代传媒之桥和当代人的文化创新感动世人之桥。如今,我们品读巢湖民歌,寄希望在美丽乡音与美好家园的守望中构建一座桥,一座升腾在湛蓝天空、蕴育在广阔田野之上的音韵之桥。让人们走在巢湖民歌的新视野里,徜徉乡愁韵致、文献撷珍、民歌普适、民俗民艺和农耕文明,依恋乡园,热爱家国。
□文/刘晓明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昨日从巢湖市获悉,日前,该市城区40处西瓜临时销售点全部投入使用。据悉,今年巢湖市借鉴往年设置经验,结合...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