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锐意创新,是众人眼中的报业才子;他爱岗敬业,20年来“守望”了无数个凌晨;他党性坚定,是同事眼中最清贫的领导;他敢于担当,是无数人成长路上的“领航人”;他躬身扑在新闻事业上,让新闻作品饱满地“立”了起来……他,就是已故的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合肥晚报总编辑杨杰同志。杨杰的英年早逝让大家痛惜不已。6月3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走近了杨杰的同学、好友、同事,他们的讲述勾勒出一个满腔热情的报人和他们眼中的可亲可敬的兄长、领路人形象。
朋友回忆:
他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
黄勇和杨杰是校友,也是多年的好友。两人相识在1996年,那时黄勇刚上大一。军训结束,黄勇等一帮人在一起聚会。吵吵嚷嚷间,突然有人敲门。门打开后,一个清瘦精干的小伙子站在门口,“你们这里这么热闹,我来参与一下。”他就是杨杰,那时是他们的学长。杨杰给黄勇的第一印象,是干练、自信,对世界保持着好奇和探究的热情。
后来,黄勇又和杨杰成为业务上的合作伙伴。让黄勇印象深刻的是,杨杰给他打电话,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勇哥,可在办公室?有个事情我想去聊一下。”而每一次聊天,思路开阔的杨杰总是见解独到,让黄勇茅塞顿开。
黄勇说,杨杰比他小,但是他却习惯于把杨杰当老大哥看待。“因为他瘦弱的身体里隐藏着一个近乎完美的伟大的人格,让我一直仰望。”
2019年4月19日,黄勇去参加杨杰的追悼会,在回去的路上,再也忍不住的眼泪汹涌而出,眼前一片朦胧让他无法再驾驶车辆,只好将车子停靠在路边,趴在方向盘上大哭了一场……
同学“埋怨”:
他眼里只有学习工作
现任安徽网副总编辑的杨胜,是杨杰的同学,两个人都是1995年上的大学。杨胜回忆,他到大学校园认识的第一个人就是杨杰。
在杨胜的印象中,杨杰学习能力非常强。他们那个专业,以前奖学金几乎被女生包揽。杨杰是后来为数不多可以和女生PK一等奖学金的男生。“作为同宿舍的兄弟,我们就看着他拿奖学金。”从上学到工作,杨杰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读书。周末没事的时候,他就跑出去买书。家里的几个大柜子满满当当都是书。后来参加工作,有时他们同学聚会,杨杰因为工作非常忙,极少能抽时间参加。有时就是来了,他也能很快就把饭桌上各种天马行空的话题给扯到工作和学习中来。
杨杰在事业上就是一个拼命三郎。几年前,杨胜所在的新安晚报在做新媒体转型。杨杰对此很感兴趣,经常在深夜时分还给杨胜打电话讨论这个问题。杨胜问他,你在干什么?怎么这么晚还这么兴奋?他答道,我在值夜班。而让杨胜诧异的是,第二天一大早,杨杰在朋友圈里又出现在一些活动现场。杨胜不由得喟叹,“这样的小身板,哪架得住这样折腾啊?”
同事视角:
精益求精的完美主义者
江淮晨报副总编辑陈晓敏是看着杨杰一步步走来的。1999年杨杰刚到报社的时候,被分到发行部去实习,其实就是帮着卖报纸。在这样的起点上,杨杰也立刻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禀赋。他每天都会提前到达,把报纸先认真看一遍。然后在卖报纸的时候,他会根据受众身份特点,有针对性地口头推送报纸内容。就这样,他几乎每次都是最先把手头的报纸卖出去的。
崭露头角的杨杰获得了大家的认可。1999年底澳门回归前夕,巢湖市一个小区的居民为了感恩澳门同胞的捐赠,给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马万祺先生写了一封感谢信。杨杰赶赴巢湖采访后,很快成稿传给了陈晓敏。让陈晓敏又惊又喜的是,杨杰的稿件语言干净利索、文字老到,稿件基本不用修改就能传给编辑。第二天,该稿在江淮晨报头版头条刊出,后来这篇稿件还获得了安徽新闻奖。大家对杨杰的一致评价是:口才好、文笔好、性格好、新闻业务扎实,一出手就与众不同。
杨杰凭借自己的努力,很快就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和领军人物,并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
陈晓敏说,在杨杰调任合肥晚报总编辑后,她经常和杨杰搭班值夜班。陈晓敏说,和杨杰“同台竞技”真的压力很大。有一次做合肥徽商大会特刊,陈晓敏翻看杨杰他们正在设计的封面,是用26个古铜色的字母做成的,感觉创意不错。可是半小时后再打开看,一版的版面又换了一个风格。等到陈晓敏他们下班了,他们还在改。而第二天上班,陈晓敏看到报纸后发现,和头天晚上下班时看到的版样又不一样了。这件事给陈晓敏很大触动,她专门把当天合肥晚报曾经设计的版样都拍了下来,发到工作群里,给大家观摩、让大家思考。
“今天杨总值班。”无论在江淮晨报还是在合肥晚报,这句话自有一种威慑力。无数个他值班的夜晚,他对每一个标题、每一个字句、每一个标点的细细斟酌,让与之共事的编辑又敬又畏。“别人的夜班,12点能下班。杨总的夜班,凌晨2点才能下班。”编辑们早已总结出“规律”。
下属缅怀:
一位知人善任的好领导
“我刚进报社的时候,杨总就问我愿不愿意做国内国际版的编辑。我说自己特别喜欢体育,尤其是足球,他二话没说就让我去跑体育新闻。”一个刚到单位的毛头小子就可以和老总讨价还价,这让江淮晨报经营中心副主任万备现在回忆此事时还感慨万千。
2010年,万备被委以重任前往南非采访世界杯。刚入职不久,第一次出差就是这样的大场面,万备心里很忐忑。出发前,万备接到了杨杰发来的短信“不要有压力、开心就好、安全第一、身体第一”。这条短信万备保留至今,对于一个新闻新人来说,这样的信任与关怀使其成长更为迅速。
江淮晨报全媒体发布中心编辑部副主任陈彦文至今还记得7年前的一件事。2012年8月份的一天晚上,刚刚入职4个月的陈彦文做好了两个版面。当天,合肥突降大暴雨,并发布了罕见的红色预警。这时,陈彦文得到了一个令她抓狂的消息,她做好的两个版面撤掉,等前方记者暴雨稿件重新做版。当时已经是晚上11点了,两个版面要重起炉灶,记者的稿件还没传来……
这可怎么办?陈彦文快要急哭了。正在这时,杨总从那边走了过来。得知这两个版面是陈彦文做时,杨总说了这样一句话:“没关系,别着急,我等你。”就是这九个字,让陈彦文吃了一颗定心丸,心安定了下来,并在当晚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陈彦文说,杨总在新闻业务上孜孜以求,一路高歌猛进,但是他有时候愿意放慢脚步,引导一个新人稚嫩地前行。
众人印象:
一位满腔热情的报人
敬业,有才气,满腔的新闻热情!善良,刚正,有原则!无论是合肥报业传媒集团的主要领导还是杨杰的同事、下属,无论是他的同学、朋友还是媒体同行、客户,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会给出这样一致的评价。
在平时的生活中,在日常的会议中,在组织生活会上,杨杰从来没有豪言壮语,也很少照搬理论,他的语言永远那么的朴实,但总能给人以激情和力量,总能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坚定信仰和对党的忠诚。
他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把报社采编系统“搬回家”的总编,因为报纸都是夜间付印,无论上不上夜班,每天他都要盯着所有新闻和版面,直到确认没问题才放心。凌晨1点左右休息成为他的生活常态,遇到重大主题报道,他甚至要忙到凌晨3点左右。
杨杰去世后,一位同事将一张几年前随手拍的照片发在群里,让大家瞬间泪目。那是有一年的两会期间,地上放着一张张版样,值夜班的杨杰跪趴在地上正在一张张看版样……有人评论道,正是有了杨总这样在新闻事业匍匐下身子的人,我们的新闻报道才能更加有风骨地立起来!
他生活简朴,但是在购买书籍上从来不计成本。从记者到编辑再到老总,杨杰的角色在变,不变的是他对新闻业务的刻苦钻研和孜孜以求。他很少因个人原因出去应酬,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这种孜孜不倦的好学精神,直到他病重依然坚持。
江淮晨报总编辑、合肥晚报执行总编辑季东平说,手不释卷是杨总最常见的动作。他们报社的图书室借阅图书最多的人不是记者和编辑,而是杨杰。新安晚报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赵明玉
新闻推荐
○“合肥之源”。据史料记载,合肥发源于古东淝河与南淝河交汇处,该交汇处位于合肥市蜀山区西部。塘岗遗址就位于该区域...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