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正在采访。
参加江淮晨报会议。
他是众人眼中的报业才子,20年来“守望”了无数凌晨;他党性坚定,是同事眼中最清贫的领导;他有文人的傲骨,但却从不恃才傲物,无论是相处多年的老友,还是职场新人,他总是真诚以待。
他,就是已故的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合肥晚报总编辑杨杰。为众人抱薪,为理想开路,为城市守望,杨杰为新闻理想而奋斗一生。
他是
合肥报业公认的“才子”
杨胜犹记得1995年的9月1日,“那是去安大报到的日子,推开宿舍门,我第一个见到的人就是他。”
在大学四年中,杨杰用勤奋与聪慧成为了校园里“学霸”级的风云人物。
在工作后的二十年中,他是合肥报业公认的“才子”,历任江淮晨报记者、编辑、总编辑,合肥晚报总编辑等职务,新闻采编业务能力有目共睹。
他是全国最年轻的正高职称获得者之一,他是安徽省首批宣传文化领域青年英才,中国新闻奖、安徽新闻奖不胜枚举。
角色在变,不变的是他对工作的大胆创新和精益求精。他带头践行合肥报业人的锐意创新精神,用“大时政”唱响合肥声音,用“晨报地理”“记者帮”“档案合肥”“文化合肥”等一个个新闻名栏目、名专栏对“纸媒黄昏”勇敢说不。他还直接参与策划推出了ZAKER合肥项目,这也是合肥市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一次重大创新。
他用才气和过硬的管理能力,带领团队屡创佳绩。“江淮晨报”与“合肥晚报”官方微信均占据主流宣传阵地前列;合肥晚报直播屡次突破百万点击量大关,获得安徽新闻奖融媒体奖。
他的才华不限于此,作为新闻科班出身的文人,他在走向管理岗位后,不断研究新形势下报纸经营业务的转型,率众立足全媒体,做策划、直播、活动,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新闻硬仗。
由于身体原因,杨杰“最爱的菜单”只有白米饭和炒青菜。不抽烟不喝酒,他“简单”地靠过硬的业务“实力服人”,与客户沟通顺畅,谈好业务,也因此成为很多同事的榜样。
“不抽烟、不喝酒,怎么做好经营?杨杰就是做得风生水起。他始终有危机意识、转型意识,在合肥传媒界最早提出转型思路。”安徽网副总编杨胜说。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姜红评价他:专业素质过硬,敬业精神有目共睹,新闻理念非常超前,身上烙印着纸媒黄金时期报人的品质,有新闻理想,有责任感,有家国情怀。
他是
把采编系统“搬回家”的老总
很多人曾羡慕杨杰少年得志,职业生涯晋升之路何其顺畅,履历奖项何其辉煌。但合肥报业的人都知道,他把办公室当成家,凌晨下班是最常态的生活。
工作20年,除了生病住院,从来没有请过一次公休假;每年大年三十主动申请值班;忙到凌晨1点成为常态,一天工作时长高达12小时,他总是办公室里走得最晚的那一个;从采编到经营,从每一个标题的修改到全年发展大计,事无巨细,都亲自过问……
“十几个版样铺在地上,他就那样双膝跪地、双手撑地,逐字逐句查看。看完了版面,他在大厅里来回踱步,没多久,一篇才华横溢的卷首语就成篇了。”多年过去,杨杰深夜在采编大厅里看稿的一幕,还让江淮晨报编辑部副主任陈彦文记忆犹新。
“记者夜里临时被要求核实稿件,编辑零点下不了班。在杨总当值的夜晚,这样的事儿太常见了,他逐字逐句修改的‘采编审’环节已成为一套惯常的流程。”合肥晚报微信新闻部编辑邓奇说。
“今天杨总值班。”无论在江淮晨报还是在合肥晚报,这句话自有一种威慑力。无数个他值班的夜晚,他对每一个标题,每一个字句,每一个标点的细细斟酌,让与之共事的编辑又敬又畏。“平时上夜班,12点能下班。遇到杨总的夜班,凌晨2点才能下班。”编辑们早已总结出“规律”。
他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把报社采编系统“搬回家”的总编,因为报纸都是夜间付印,无论上不上夜班,每天他都要盯着所有新闻和版面,直到确认没问题才放心。
从前线采访到后方编辑、再到广告经营和发行,报社工作的繁复无一日间断,无论前一天夜班值到多晚,第二天一早,总能在报社见到他忙碌的身影。
“每次来报社,都能看到他,有时候前一晚上夜班,也还是亲自来接待,把工作与客户摆在第一位。”安徽盛世新兴格力贸易有限公司监察部部长林先军说。
过去的七八年来,因为体内结石,杨杰每年都要住院一段时间。有一年,他发病的时候,正好是年前报社年终盘点的关键时期,尽管上级领导和同事在探望他时反复叮嘱他不要操心工作,好好休息,但他还是放心不下,把病床变成了办公桌,在病床前开编委会。
直至生命的尽头,他依然惦记着这份热爱了一生的事业,“希望身体还能允许回来上几个月的班,离开得匆匆忙忙,实在舍不得这份事业,不能就这样!”杨杰曾给同事留言,发出如此感慨。
他是
同事眼中“最穷”的领导
他能对着报样反反复复掂量数遍,为一字一句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再三权衡。众人眼中如此“尽善尽美”的文人,却对自己的衣着打扮毫不在意。几件衣服来回穿、反复穿,洗得发白、磨破了衣领子也舍不得丢弃。
“过年去看望他,看到他旧衬衣外面套着羽绒服,衬衣上大洞小洞不少。问他为什么破成这样还不换,他只是笑着摆摆手。”江淮晨报总编辑、合肥晚报执行总编辑季东平说。
虽然生活不宽裕,但他一直坚持原则。
对客户的各种答谢,他一定会想办法退回。对于这份坚持,杨杰曾这样回答同事的不解:“每个都收与每个都不收,一年下来,区别也是很大的,但是收了,你的人生坐标的区别也会很大。”
每次外出工作,他总是坐公交或者步行来到单位车顺路的路边,站着等单位的车,坚决不让单位的车来家里接。即使是在他生病期间,同事心疼他要送他回家,他也坚决坐公交回家。
一边是父母要赡养、女儿要上学,还要还房子的贷款,一边又是看病要钱。有好几次杨杰家中拮据,还是提取父母的公积金去医院治疗,但这些他从不愿说。在后期选择治疗方案时,亲戚朋友给的建议是去北京、去国外,但私下杨杰则在了解安医附院的一个实验性项目,因为这个实验项目是免费的,即便到最后,他也不愿意增加家人的负担,更不想增加单位的负担。
“年后,我提出想去看望他的时候,才知道他正准备转院。一问之后发现,他没有自己的车,也没有打算请单位安排车,而是准备自己打个车。后来我去接他转院,寒风中他颤颤巍巍的那一幕,我实在难以忘怀。我问他,为什么不请单位帮忙安排一辆车呢?他说‘我生病是我个人的事情,不想给单位添麻烦’。”杨胜回忆道。
他是
众人新闻道路上的“领航人”
他有文人的傲骨,但却从不恃才傲物,无论是相处多年的老友,还是职场新人,他总是温和以待,真诚交流。为众人新闻道路领航,为迷途人指引方向。
“有一次,我做好的标题,杨总不满意,临时撤换。我带着小情绪回家,一觉睡到了天亮。才发现杨总夜里2点给我发了一条短信,悉心解释为什么换掉标题。当时也很震惊,以为自己的小情绪不露声色,没有想到他发现了,而且记在了心上,还放低姿态和我沟通。”邓奇说。
工作之余,杨杰便不再是“领导”,而成了大家交心的朋友。即便和同事们交流育儿之道,也让大家受益匪浅。
作为一家报社的当家人,面对工作中出现的过错,他却总是主动担当,独自默默承受。
有一次,因为一则广告出现并不明显的差错,他要求严格处罚,而通报批评和处罚的对象却是他自己。面对商劝,他纠正说:这跟我有没有担当没关系,我是总编辑,出了问题我应该负责。
江淮晨报经营中心副主任万备,在2010年还是刚入职一年的职场新人,便被委以重任前往南非采访世界杯。第一次出差就是大场面,杨杰便在出发之前给万备发来短信“不要有压力、开心就好、安全第一、身体第一”。这条短信万备保留至今,对于一个新闻新人来说,这样的信任与关怀使其成长更为迅速。
合肥晚报记者周洪的手机里也至今还保留着杨杰发来的短信。那是2016年,他和同事临时接到任务去巢湖采访抗洪,杨杰给他发来短信,叮嘱“灾区采访,务必注意安全,不要冒险,安全第一”,并让他转告摄影记者们“更要注意安全,拍照片时注意脚下”。
“我从来没想到,总编辑会有我的手机号,给我发这样一条温暖的短信。”2016年10月,周洪生病出院回家,杨杰又给他发了一条短信,让他好好休息,不急着上班,务必彻底恢复好。“无论谁遇到这样的领导,都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吧!”周洪感慨道。
总熬夜的他却总劝人“多休息”。在前晚报人周维斌的手机里,仍保留着许多和杨杰的聊天记录: “晚上住哪里?”“好好休息,如果觉得身体不对,要及时歇着,天太热了……”
他
心中还有难以丢舍的牵挂
杨杰的朋友圈定格在今年的4月5日。
病魔消耗了他的精力,已经极其虚弱的他,却还在为家中两只收养的流浪猫唏嘘:九年前的黄胖十斤八两,小饼五斤四两;三年前两喵体重相当;如今,垂垂老矣的黄胖只剩下五六斤,吃不停的小饼却达到了14斤。
被工作占据了大量生活时间的他,把为数不多的空闲留给了他热爱的事务,看书、收养流浪猫、打乒乓球、陪伴女儿。
“集团阅览室里的借阅本上,留下最多的也是他的名字,基本上每个月都会借两三本。几次探病,他的床头都放着杂志、书籍。”季东平说。
杨杰的家中原先有个装满书的大柜子,后来他默默清空,用袋子分门别类装好,叮嘱小学一年级的女儿“爸爸存的书,以后你都要看完”。
熟知杨杰的同事们都知道,他是个实实在在的“女儿奴”,在他的朋友圈里,除了转发新闻工作,就是记录女儿成长的点滴。他总是笑着跟同事们说,休息日里带娃是他最大的放松。
然而,即使是在休息日里当“女儿奴”,杨杰也常常为了工作不得不“敷衍”他最心爱的女儿。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依然不断地处理各种工作事务。
去年7月,因体检查出重疾,杨杰不得不暂停工作接受治疗,无论是上级领导还是单位同事去医院探望他,他所谈及的话题,他最关心的事情永远离不开报社的工作。
去年,合肥晚报全新推出的AR新闻、合晚Radio等栏目,正是他在病床上的创意。当看到同事把他的创意变成现实,他也激动地在朋友圈里转发成果。
为众人抱薪、为理想开路、为城市守望,杨杰是安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优秀代表,也是践行“四力”的先进典型。他为新闻理想奋斗一生,用自己对待新闻事业的热爱、对待工作与同仁的真情,诠释了新时代新闻人的责任担当与职业品格。
晨报星级记者 于巧妮
新闻推荐
5月23日,在纸笺加工技艺传习基地,工人在刘靖指导下给“粉蜡笺”描金。5月23日,刘靖在展示“粉蜡笺”成品。“粉蜡笺”始创于...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