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夏阁的冯玉祥故居
○今日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上世纪80年代的黄麓师范
合肥人历史上就讲究耕读传家,而有识之士兴办教育,也是有光荣传统的。比如张治中创办了黄麓师范,卫立煌创办了林业学校,冯玉祥创办了元山中学。
张治中与黄麓师范
黄麓师范位于巢湖岸边,沿环湖大道开车过去很方便。那里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洪疃张本尧,捐资办学校;老人齐欢喜,儿童哈哈笑。”但很多人都疑惑,这所驰名于解放前的学校怎么会建在偏僻的乡下。
上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衰落,农民贫苦,面对现状,贤人志士倡导“教育救国”,从小山村走出的张治中更有切身体会。1928年冬,他返乡扫墓,看到家乡的落后和民众的愚昧,于是慷慨解囊,在洪家疃村北创办黄麓学校(一部),在张家洼改建张氏宗祠为黄麓学校二部。1929年春,学校开学,为号召广大村民将子女送到学校上学。时为国民党上将衔的张治中亲自进村鸣锣呼喊:“农友们,让你们的孩子上学吧。”
1931年底,张治中又捐资筹建师范学校,将这一块“试验田”继续放在了已初具学风的家乡洪家疃,校址在洪家疃清水塘东侧的岗坡上。据黄麓师范校史记载,1933年夏,该校正式命名为“安徽省立黄麓简易乡村师范学校”。
初创的黄麓乡师学制为4年,主要为农村小学培养中低年级教师,它面向全省招生。第一年乡师就招收高小毕业生约100人,编成简师两个班,学生大部分家境贫寒,一般年龄较大,有些还是塾师。
黄麓师范创立时,亲任名誉校长的张治中题写校训“敬勇诚毅”,即“敬以待人,勇以行义,诚以存心,毅以立志”。意味着学校不仅为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培养,服务于社会。
为了发展黄麓师范,张治中更是博访乡教人才,在梁漱溟的推荐下,聘请了杨效春任校长。杨效春曾在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担任乡村教育指导员,又在梁漱溟创办的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任过导师。1935年2月,杨效春赴任黄麓师范时,教育部督学周邦道先生曾赠言鼓励:“昔日晓庄,今后黄麓”。
杨效春莅校后,张治中常与他“商讨黄麓、设计黄麓、发展黄麓”。杨效春从省内外聘请了一批有声望的教师,他们聚集在黄麓洪家疃这个偏远的乡村,黄麓师范成为了当时农村教育的一个著名基地和试验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张治中对黄麓师范念念不忘。在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和经济严重困难时期,1962年,张治中再次慷慨解囊,捐资3000元给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在那时,全民一日三餐都限制伙食时,3000元可不是个小数,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环境。
1963年,黄麓师范成立30周年,张治中在北京题赠“作育光辉”锦旗一面,勉励师生继续努力奋斗。张治中还经常购书给学校,1964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他向学校赠书1800多册,在他临终前还把自己的全部藏书送给了学校。
1964年,张治中回乡对黄麓师范师生说:“我过去所以把这个学校一定要办在农村,为的就是促进农村文化。现在这个学校跟以前相比,正如我们的国家一切事情一样,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它有不可估量的前途。我只希望它牢牢地扎根在农村,有助于我们农村的文化革命。”
殷殷之情可见一斑。
时至今日,黄麓师范依旧驻扎在农村,张治中将军的农村教育实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们忘不了将军的殷殷期盼。1990年10月,在张治中100周年诞辰之际,故乡人民和来自海内外的各界人士300多人,在张治中亲自创办并为之付出心血的巢湖黄麓师范校园内,举行了张治中塑像揭幕仪式。在阳光的照耀下,张治中的教育实践和它的塑像一样在乡村土地上熠熠生辉。
卫立煌与林业学校
“卫立煌,没毫长,大蜀山下办学堂。”这是一首流传在老合肥人中间的民谣,说的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卫立煌创办“蜀山农林职业学校”的故事。
1936年,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的卫立煌受张治中在家乡巢县创办黄麓师范学校的影响,也打算在家乡合肥兴办一所中等职业学校。考虑到我国是个农业落后的国家,安徽的农林业又落后于毗邻的江、浙等省,于是他决定办一所农林职业学校,为发展地方农林业培育技术力量。
大蜀山位于合肥县城西18华里,海拔不足300米,宜农宜林,环境优美。经过勘察,决定把这里作为建校地址,学校的名称就叫“蜀山农林职业学校”。
“蜀山农林职业学校”可能是当时安徽省级别最高的教育机构了,卫立煌将军亲自担任董事长,董事由几部分人组成:一是卫立煌的部下,如叶粹武少将高参;二是地方官员,如安徽省教育厅长杨廉、六安地区行政督察公署专员武庭麟、合肥县长郑西平;三是教育界人士,如合肥私立正宜中学校长刘君尧、省立第六女子中学校长叶伟珍等。
可惜的是,“蜀山农林职业学校”并没有坚持多久。陶子贞和黄梦豪在《卫立煌兴办蜀山农林职业学校》里专门介绍了停学的原因: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全面侵占中国。11月,敌机开始空袭合肥。12月底,“蜀山农林职业学校”宣告停学,校舍由住校特务连看守。次年合肥沦陷后,尽被战火所毁。
如今,蜀山农林职业学校的旧址上是合肥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我在校园里采访的时候听到这样一个故事,1937年12月底的时候,因为日本军队已经逼近合肥城,蜀山农林职业学校不得不停课。然而许多学生舍不得离开,他们和留守人员一道护校,一直坚持到第二年的春天。
看守学校的特务连奉命调到山西忻县的国民党第十四集团军总部,部分蜀山农林职业学校学员坚决要求随军。后来卫立煌将军把他们送到了山西临汾,进入抗日民族大学学习,后来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冯玉祥与元山中学
为采访冯玉祥创办“元山学校”的故事,我特意去了趟巢湖市夏阁镇,元山就在那里,是冯玉祥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
冯玉祥家乡位于夏阁镇竹柯村,他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将领、民主斗士,他一生生活简朴,治军严明,被誉为“布衣将军”。戎马一生的冯将军虽然只有两次回安徽省亲居住的经历,并且时间短暂,但却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于他在家乡创办元山中学的文字记载不多,我在《巢湖地区志》上只看到这样一句话:“冯玉祥于民国25年3月及民国26年春两次回故乡,创办元山学校,修建了夏阁河祝家坝及半汤温泉浴室。”倒是网上有几篇相关的文章提到那段历史,一是杨安生先生的《陶行知与元山中学》里写道:元山学校创办之初,陶行知先生应冯先生之请,从他在南京主办的晓庄师范派李美猷、王锡山、太和中等有教学经验的先生前来执教。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审定元山学校的计划,为元山学校的“顺序而进”出谋划策。陶先生派来的几位先生“本其屡败屡战之精神,以与剥削小孩之劣绅周旋”,克服了各种困难,坚持正常教学,使得元山中学不仅办了起来,而且得到了发展。
二是贾忠慈先生整理的他的岳父冯让教授手稿《我和元山中学》,算是比较详细的记载了,文中只这样写道:“元山学校原系冯玉祥先生于1935年创办,1937年末,巢城为日寇侵占,元山学校也被日本鬼子彻底捣毁,学校断壁残垣,门窗俱无,所有校具均荡然无存,现在要重建元山中学,任务十分繁重。”在时间上与《巢湖地区志》的民国25年(1936年)创办有少许差别,这,暂且存疑。
不过,家乡人至今仍津津乐道冯玉祥将军抱着“为元山劳苦大众、小孩服务”的宗旨,捐资创办“元山学校”的故事。而且前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政协主席张恺帆、舒政海、张健等革命志士仁人都曾在此执教;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特意为该校题写校歌:“古巢风高,河山毓秀起英豪,涌出新思潮。凭巢北、邻柘臬,夏阁河畔,万山近郊,吾校旗高飘。庠序始教,头角峥嵘正龆髫。游于艺,育于陶,同德同心,辟开农村康庄道,与国运齐高。”
家乡人民对冯玉祥将军也是无比尊敬,他在巢的旧居也经多次修缮,今天已经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向前来参观的人诉说着一段当年“布衣将军”隐居在此的传奇记忆。
冯玉祥将军原籍虽为安徽巢县,却在河北青县出生,1936年,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因在“攘外必先安内”与“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原则上与蒋介石意见相左,为了舒缓愤懑抑郁的心情,加之族人的邀请,冯玉祥于当年3月回到了巢县,回到了一直魂牵梦绕的家乡。
“元山学校”解放后于1959年改为“巢县元山初中”,1971年改名为“巢县元山中学”,1994年迁入新校址改为“巢湖市夏阁中学”。
□李云胜
新闻推荐
合肥上调民用天然气价格 5月10日起调整,各档气价均上涨0.32元/立方米低保户免费用气额度增至5立方米
5月16日,合肥市发改委印发的《关于疏导我市居民用管道天然气销售价格的通知》显示,自2019年5月10日起,对合肥天然气销售价格...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