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的合肥,周边的生产队大多以生产蔬菜为主业,比如上卫村和下卫村。
上卫村和下卫村就是今天的卫岗,解放以后成立农业合作社,后来属于卫岗乡,“文革”期间改名为向阳公社,主要就是种植蔬菜。
其实那里解放以前就有种菜的传统,不过都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品种单一,主要是白菜、辣椒、萝卜等家常菜,菜农自产自销。
每天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从自家菜地里将菜起出,堆在两个大箩筐里,挑着来到德胜门旁,那里的城墙根下就有一个菜市场,附近小南门街、横街、廻龙桥、官盐巷等地的老百姓都在那里买菜。待到太阳在包河里闪着银光的时候,勤快一点的菜已经卖光了。
卫岗乡人自然主要以卫姓人为主,老一辈还记得蔬菜种植三大季,即夏季种瓜果豆类,秋季种叶根菜类,冬春种茎叶类菜。现在不是提倡什么季节吃什么蔬菜吗,那时就是这样,节令菜上市,大家一定要吃个新鲜,合肥话叫尝新。后来有了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大量上市,冬天也能够吃到夏天的菜了,只是少了那个味道,也丢失了尝新的感觉。
卫岗顾名思义位于岗头之上,“合肥地处江淮丘陵,北起舜耕山,南至巢湖盆地周围,大部分地域岗冲起伏,垄畈相间。”像卫岗这样以姓氏命名的岗,附着的是一个家族的生存历史信息。岗上的人这样解说自己,刚硬的土地培养出坚强的性格,不怕吃苦,就怕天旱。
合肥历史上旱涝灾害频发,老辈人对1934年、1964年旱灾还有印象,那两年的梅雨期只有几天,梅雨量只有10毫米;而1958年、1978年更是出现空梅。每逢旱年,岗上的农民就受罪了,他们头顶烈日,用七八盘水车,一盘一盘恨不得将塘底刮干,甚至将泥浆都车了上来。但干涸的天地还是裂着口子,就像是沙漠里汉子的嘴。
黄先明先生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都是在那里度过的。他回忆说,在旧合肥,出了南薰门一直到卫岗,只有田间小路,四周便都是菜地。当时那里很是荒僻,只有荒凉的小山冈与旱田,其间是弯弯曲曲的田埂。
后来他所在的村庄加入了农业社、人民公社,虽然还是农村,但那时参加生产队劳动和城里人一样,也叫上班。他说他第一次上班是15岁,不过挣的是工分而不是工资。整劳力干一天记十分工,而他只有两分半。就这样还是生产队看他家生活困难,算是特殊照顾的呢。
卫岗乡是合肥郊区蔬菜生产基地,男女分工明确。一般都是男的干重活和技术活,像挑粪、挖地、整墒、修枝等;女人干的是拔草、摘菜等轻巧活。
因为年少,黄先生一开始分到了妇女组,没干几天就干不下去了。一是小男人混到了女人堆里没面子;二是女人们也觉得组里来了个小男人,相互之间开点玩笑都不方便。于是那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
到男人组里干活,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有两件事,一是送菜,当时他送的是黄山路门市部,虽然没有板车,挑着送菜很辛苦,但能够进城还是让他乐此不疲;另一件事是他学会了抽香烟,那些大人聚在一起,抽烟时都是你递给我一支,我递给你一支,偶尔也会撂一支给他,一来二去,他就学会了。
再后来他当了兵,退伍后去了工厂,回卫岗的时候少了,但田野已耸起了楼房,乡村已变成都市,儿时的卫岗永远留在了记忆之中。□柳丝
新闻推荐
包河区集聚着商业区、景区,也是市民去近郊游玩的途径区域,每到假期热闹非凡。五一期间,区环卫中心2000余名环卫工人坚守...
巢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巢湖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