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绍堂
巢湖银鱼、长丰草莓、大圩葡萄、庐州烤鸭、下塘烧饼、三河米饺等,已成为合肥人耳熟能详的品牌食品。磨店豆腐,与上述食品相比毫不逊色。
余秋雨赞不绝口
2004年,著名文化大家余秋雨携妻马兰到合肥时,对“磨店豆腐”一见钟情,赞不绝口。三年后,2007年10月,余秋雨夫妇再度来肥回访磨店,他笑言,“我为磨店免费做了三年广告”,其妻马兰在旁给予证实。余秋雨对磨店豆腐一直是念念不忘,每次品尝磨店豆腐时,总会眉飞色舞赞不绝口。这位文化大家还笑称,“坐飞机到磨店吃豆腐都值得! ”
李氏豆腐为正宗
从品牌文化而言,“磨店豆腐”形成历史较长,文化影响力既有传统工艺的传承性,又有名人效应,更适合大众需求。
“磨店豆腐”,发迹于明崇祯年间,首创者是李心庄,他制作的豆腐鲜嫩细腻、清爽滑利、托之不碎、刀切如玉,烹制后,外脆里嫩、香气扑鼻,可口味美。久而久之,远近闻名,供不应求。周围群众看到李心庄豆腐销量好,不少人开始学做豆腐的手艺,此地的豆腐店铺一下子多了很多。但是,这些豆腐店铺制作的豆腐,怎么也做不出李氏豆腐味道和工艺水平。
为什么李心庄制作的豆腐味道好、制作工艺高,普遍受到群众欢迎呢?因为,他为人厚道,在制作豆腐原料上,选择饱满圆润,没有虫眼,没有发霉,没有杂质的豆子作为原料;用熊砖井水将黄豆浸泡3至5个小时,熊传井的水质清澈甘甜;在制作工艺上精益求精,用大石磨将黄豆水磨很细,再用手纺布筛滤细渣,把生豆浆倒入大锅中用柴灶煮沸后,放入大缸中用石膏作为凝固剂的点豆腐,静置几分钟豆浆凝固成豆腐花。用布把豆腐花包起来,放入木制磨盘,盖上配套压板压制后成为水磨豆腐。
李许原为一脉
李心庄何许人也,与李鸿章有何关系?李鸿章先祖本姓许,先世祖籍在江西省湖口县花尖山脚下。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江西农民起义,许福三为避兵火,迁徙安徽省潜山县龙骨嘴,福三被潜山、舒城、肥东等地许姓氏族称为一世祖。明永乐年间四世祖许胜芬遂同妻迁居合肥东乡下赵园,生有六子。九世祖许光照,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十月初一,长大成人后,为了家庭生计,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学会开糟坊酿酒的手艺。
许光照是酿酒的,李心庄是做豆腐的,两者相距一冲之隔。一个卖烧酒,一个卖豆腐,走村串户叫卖时,经常遇到一起,日久情深,交往甚密。两人经常一起卖酒、卖豆腐,回来后一起喝酒吃豆腐,不分彼此。李心庄无子,经常苦恼喝闷酒,许光照对此怀有怜悯之心。于是,便将次子许慎所过继给好友李心庄。民国十四年编撰的 “李氏宗谱”卷六对其祖先许慎所过继一事作了记录。 “慎所系同县许光照公次子过继。 ”清嘉庆十四年(1809)李氏立谱,自慎所起,就从许氏中分离出来,李氏自成一体,尊卖豆腐的李心庄为始祖,李(许)慎所为李氏一世祖。这就是《清史稿》李鸿章列传中记载的“其先本姓许”的由来。合肥李氏与合肥许氏,虽然姓氏有别,可实际上却同出一个血源。因而李门祖规:许、李二姓不通婚,而与族外之李则不禁。
关于“磨店豆腐”在合肥还流传着二个民间传说,一是李心庄请许光照一家作客,用四个元宝垫桌腿;许光照回请李心庄夫妻时,用四个“活元宝”,即四个儿子抱着桌腿的故事。二是流传着李鸿章曾经将磨店豆腐送给慈禧太后,这位“老佛爷”品尝后,竟大赞 “磨店豆腐味道真好”。
“磨店豆腐”应传承光大
“磨店豆腐”出名,从事豆腐业增多,石磨需求量增加,质量要求高,合肥周边山头的石材是难以制作好的石磨。有需求必然带来商机,商家从大别山采购石磨,此地卖石磨店铺逐渐兴起。磨子店卖石磨店铺多、石磨质量好,自然成为合肥周边的名店。磨子店名气随之放大,磨店地名来历也由此而来。
当下,本地农民制作豆腐的技艺虽达到世代相传,很多人都掌握了一套好手艺,做出的豆腐细、白、鲜、嫩,深受本地群众欢迎。但在制作工艺上缺少创新,尤其是缺少精致的包装,造成“磨店豆腐”远销难;豆腐食品菜系单一,未形成系列,加上宣传推荐力度缺失,“磨店豆腐”只局限在磨店,向外拓展影响力不足。希望新站开发区把磨店豆腐这一品牌重新捡起来,进一步打造与包装,不仅为合肥提供一种优质食品,也将这一历史文化达到传承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晨刊讯3月21日下午,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葛世新主持召开了全市治理违法建设、违法占地专题工作会议,市领导张年明、张明权...
巢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巢湖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