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闻 巢湖新闻 肥东新闻 肥西新闻 长丰新闻 庐江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合肥市 > 巢湖新闻 > 正文

合肥人 创作合肥 尽展庐州风情

来源:江淮晨报 2019-03-01 09:24   https://www.yybnet.net/

榆木先生关于合肥的画作。

丁健关于合肥的剪纸作品。

繁华喧腾的四牌楼,市井热闹的城隍庙、风光旖旎的大蜀山、波澜壮阔的巢湖水,还有那杏花公园的摩天轮、逍遥津的大象滑梯、芜湖路的梧桐街道……听到这些地名,你是不是已经热血沸腾、心怀跳跃了?这些地名背后,是否承载着你的童年,你的记忆,你的情深一片?在合肥,有一群人,用画笔、用歌声、用剪刀、用烙笔,佐以一颗深爱合肥的心,描绘合肥之景、诠释合肥之美,用情勾勒合肥的城市记忆,也勾勒着他们与这座城市的不解之缘。

“新”“老”合肥人的城市梦

合肥不仅有逍遥津、城隍庙、包公园,还有三孝口、四牌楼、明教寺、大蜀山、骆岗机场,它们曾经是合肥“地标”建筑,见证合肥的发展和兴盛,也承载着合肥独有的城市记忆。曾经,一个“老合肥”、一个“新合肥”,将这些记忆深处的“合肥元素”以“合肥十景”的名义,印在了明信片上,广为流传。

“牵头”做这件事儿的,是合肥老人宋先生——没人知道他的姓名,此前的媒体报道也多称他为“宋老先生”。已过花甲之年的宋先生,在合肥生活了大半辈子,在他的情感与记忆里,合肥有着环形天桥的四牌楼、三孝口,城隍庙附近有原安徽省博物馆大楼以及孝肃祠的牌坊、古逍遥津的门楼以及骆岗机场。随着城市发展,这些曾经的合肥“地标”,大都发生变化甚至消失。

“当你开始回忆这个城市,你所记忆的可能已经不复存在。”面对城市的快速发展,很多年轻人都感慨,“每天路过同样的地方,却不见同样的景象。”而对于已经在省城生活了几十年、很多地地道道的“老合肥”来说,这种感慨可能更有一种“沧海桑田”的感觉。宋老先生不舍,他想留下“合肥记忆”,于是亲自策划了“老合肥”系列明信片。那一年是2013年。

恰在此时,擅长画老漫画的青年漫画家榆木先生出现了。

喜欢画画的人可能会知道榆木先生,他爱画身着长衫布鞋的老漫画,其中点缀很多街巷与风景,多有民国甚至古诗词中的写意味道。2013年初,榆木发了一条微博,不舍即将拆迁的三孝口天桥,引发合肥网友热议。有人建议,不妨把将旧貌换新颜的三孝口风光画下来,用与照片不一样的方式留住合肥人心中的景色和感情。这提醒了榆木,他决定画下记忆中的“老合肥”。

一拍即合!一个“老合肥”、一个“新合肥”,宋老先生负责搜集资料,榆木先生负责构思创作,他们为了共同的“城市梦”,携手做起“老合肥”手绘明信片。三孝口、四牌楼、城隍庙、大蜀山、骆岗机场、博物馆、孝肃祠、明教寺、古逍遥津、李鸿章享堂……这些镌刻在合肥人记忆深处的景观在画笔下“定格”。这些画不全是实景,更多的是一种记忆甚至想象,虽然画面上人物并不多,却表达了一个主题:曾有一群人,包括前人,包括你我,都在这里留下或深刻或平淡的生活痕迹,以及在岁月中沉淀的对于合肥这座古城的思想和感悟。

这几年,榆木先生又以合肥及周边地区的民俗风情为元素,创作了“二十四节气”手绘图;创作庐州手绘地图,一个个承载着合肥记忆的地标建筑都绘制其中;水西门、德胜门、南薰门等蕴含庐州记忆的老城门手绘图,也在他的笔下呈现。“合肥有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我不仅要把它画出来还要做出来,让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能看得见、摸得着,真正被人铭记,广为传播。”

“画一个合肥”拾起城市记忆

这几天,“章鱼哥”火了。不,可不是那个《海绵宝宝》里喜欢吹奏单簧管,更喜欢用多重风格画自画像的“大鼻子”,而是个美丽的90后女孩儿、合肥媳妇。

她叫张钰,因为谐音章鱼,自小常被朋友戏称“章鱼”,久而久之就有了“章鱼哥”这个称呼。从“娘家”郑州到“婆家”合肥,一晃2年多过去了,今年春节前夕,张钰突然萌生“画一个合肥”的想法,“合肥的绿色和道路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现在生活在这里的我,希望把这座美丽的城市推荐给更多的朋友。”

说干就干,张钰开启了“问号”模式,到处咨询身边的合肥人,哪儿才是合肥的记忆。逍遥津、包公园、城隍庙、五里墩、芜湖路……一个个承载着“老合肥”历史、文化记忆,也承载着张钰2年多“新合肥”记忆的地点“上榜”了。画笔、画纸、颜料,外加一颗真心,张钰用心、用情“画一个合肥”。

“五里墩立交桥不是‘之最’的桥,但却令人震撼,我大二时第一次来合肥玩就被它震住了,几年过去了,感情依旧。”

“合肥的包公园真美,荷花、绿树、古迹,一切都那么恰到好处。包公是合肥历史名人,也是郑州的历史记忆,他让这两座城市有了牵连,合肥也成了我第二个家。”

“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城隍庙,合肥的城隍庙也不输他处。最诱人的是,合肥城隍庙门口都是好吃的,建议外地人来游玩到这里来尝尝‘老合肥’的味道,保证不虚此行。”

“合肥不愧是三国古战场遗迹最多的地方,光是一个逍遥津就这么大,张辽威震逍遥津、孙权飞骑脱险等,这里满满的‘三国记忆’。还有大象滑梯,这大概是过去公园的标配吧,有合肥孩子的记忆,也有我的童年记忆。”

还有杏花公园的摩天轮、芜湖路的梧桐街道、天鹅湖的“黄金海岸”……在张钰构造的水彩世界里,合肥的一切都变得童真梦幻起来,她用笔尖勾勒合肥的城市记忆,也勾勒着她与这座城市的不解之缘。张钰说,她还会继续画合肥,“希望能有更多外地人知道合肥、喜欢合肥,我未来还要在这座城市生活很久很久,也希望合肥越来越好!”

“合肥旧貌图”展庐州风情

12米的水墨长卷,文昌宫、水西门、段家祠堂、李鸿章故居等著名景点和标志性建筑,以及南淝河、包公祠沿途的老建筑、老字号等700多间房屋,尽现纸上——这幅名为“合肥旧貌图”的长卷,再现了老合肥的繁华盛景,被人称为“合肥版《清明上河图》”。

这幅画的作者名叫张国瑞,是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特邀画家。作为土生土长的合肥人,张老亲历了合肥蝶变,很激动但也很惆怅,他担心“老合肥”风貌民情在市民的意识中会日趋淡薄,决心创作一幅以民国年间合肥城貌风情为背景的“庐州风俗图”。

之后,张老一趟趟往省、市图书馆和市城建档案馆跑,查阅各类资料,并对七十岁以上的“老合肥”进行采访,多方搜集、考证昔日庐州风貌。十年考证、筹备,3年着手创作,经过三易其稿,最终,一幅长12米、宽60厘米的水墨长卷面世了。

《合肥旧貌图》以由西向东流过老合肥城区的九狮河为主线,将老合肥段家祠堂、县桥、文昌宫、李鸿章故居、水西门、明教寺、逍遥津、东大街、东门大桥等著名景点和标志性建筑囊括在内,还包括了南淝河、包公祠沿途的老建筑、老字号及各种房屋,共700多间尽现纸上。除此之外,还穿插绘制了骑马乘轿的达官贵人,玩牌听戏的夫人小姐,沿街游动的吹糖、卖花、乞讨、算命、说书、耍猴、拉洋片、剃头、斗蟋蟀等各态人物多达1000多名,较为全面地再现了民国年间合肥的建筑风貌和市井风情。

画作对外公开后,引起一片哗然,尤其是研究合肥的学者、专家爱不释手,甚至还有人愿出30万高价买入。可是,张国瑞拒绝了,他说,展示画作不是为了挣钱,而是希望有更多的市民看到之后,知道以往的合肥是什么样,并希望画卷唤起老合肥人的故乡情,再对比现在的合肥,能从心底焕发出骄傲来。

合肥人歌唱合肥情深醉人

“我看见一个宁静的夜晚,还有书店的窗户。沿着芜湖路走,秋叶飘散一地……”2017年,一首原创歌曲《芜湖路》,几乎传遍合肥人的朋友圈。创作这首歌的,是安医大的学生刘天阳,一个土生土长的合肥大男孩。

刘天阳自幼生活在芜湖路附近,4.1公里、6000多步,串起了稻香楼、包公园、图书馆、承载着他所有的成长记忆。“歌词里写到的,两边的梧桐树茂密高大,修自行车的大爷和在路边下棋的人们,这就是曾经的芜湖路。它不仅是我的回忆,也是很多合肥人对这条路、对这座城市的感情。”刘天阳说,正是心怀向合肥致敬的情感,他才创作了这首《芜湖路》。

20多岁的刘天阳,却是个有着10年“乐龄”的原创音乐人。自小学毕业,他就开始自学录音、编曲、键盘、吉他、混音等,并尝试着自己写歌。至今为止,刘天阳已经创作了30多首歌曲,《故事写到这》《画桥西》《芜湖路》《躲》等,发表在网易云等音乐平台后大受好评,收获了不少“粉丝”。现在,他每天仍不间断地学习音乐理论、MIDI制作、歌词创作,还组建了一支乐队,“我想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和演出,合肥越来越大、越来越美,我要继续用我的音乐歌唱合肥。”

其实,歌唱合肥的歌还有很多,土生土长的合肥“侠们”、在合肥定居已久的新市民、在合肥求学的“新新人类”,他们以对合肥的一腔爱,唱响了一支支动听乐曲。

“我来到合肥时间也挺长,城市变化一天一个新模样,高架就在门口道路变宽广,处处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我们都住在马鞍山路旁,经常去宁国路吃那龙虾排档,小酒下肚会说爱合肥这地方,我爱合肥这地方,早已习惯这城市景象,我爱合肥这地方,这个城市让我成长……”原创歌手郑磊的《合肥合肥》,描绘了城市夏日街头的生动景象,让人会心一笑又热泪盈眶。

“三孝口、四牌楼、女人街,叉到长江路口,向前走还是向后走,东边吹来一阵包河的风,麻辣锅和大田螺,整个夏天吃着龙虾……”本土歌手石磊的《合肥的石头》,不知勾起了多少“老合肥”儿时的记忆。在网易云评论中,网友们热议这座大湖名城,有人说:“我2岁来到合肥,见证了合肥从一座小城发展到如今的大城市,不得不说这座城市发展得太快了,也确实有实力。”也有人念起了合肥的老童谣:“一里井,二里街,三孝口,三里庵,四牌楼,五里庙,南七里,七里桥,八里岗,十八岗,百花井,满满都是回忆。”更有人说:“这首歌让我觉得合肥很美,想去这城市看看。”

更别提耳熟能详的《美丽合肥》《我在合肥等着你》《我真的到了合肥了》等,合肥人歌唱合肥,分外深情、分外醉人。或许正如网友评价:“在歌唱合肥的歌曲中,寻找着老合肥人儿时的回忆。随着城市发展,合肥不停地在变化,三孝口的人行天桥没了,女人街也重新‘包装’了,可唯一不改变的是我们对这座城市的爱。”

一剪一刀 凝聚“倾城之恋”

“外面用的如意云纹,紧跟着国花牡丹镶嵌其中,四个角是蝙蝠,象征四方有福来,福满人间,中间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当然,最显眼的是合肥市政府、合肥大剧院、科大先研院、清风阁这几个地标性建筑……”小伙儿丁健,摊开自己的作品,一边热情阐述,一边大方表达着对合肥的热爱。

老家在安庆潜山的丁健,是上大学时来到合肥的,至今已经7年了。如今,他早把合肥当做自己的家,“我算是新合肥人了,合肥是我的第二故乡,我非常喜欢这里。”随着在合肥呆的年限增加,丁健越来越想利用自己的才艺创作点什么,把他对这座城市的感情融入其中。耗时一个多星期,作品终于“诞生”了。

他到底创作的是啥?剪纸!

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处于江淮之间的合肥,虽然不是剪纸的代表区域,但是江淮之间的山光水色赋予剪纸以灵秀,淝水之畔的人杰地灵为剪纸提供了精巧构思。一把剪刀、一张宣纸,在指间灵巧转动,两三下的剪裁,一幅栩栩如生的作品便跃然纸上,剪纸已然成为合肥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而生在安庆潜山的丁健,从小就看着老一辈的奶奶们拿起剪刀,“哗哗”几下就剪出一个喜字,觉得美丽又神奇。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丁健渐渐喜欢上了剪纸,课余时间经常剪刀不离手。到合肥上大学之后,他又特地拜师非遗传人,在老师的工作室里学艺,“专业的学习开阔了我的眼界,提升了我的技术。”

当时,恰逢合肥正在举办“美丽合肥”诗文征集大赛,热爱剪纸的丁健决定用另一种方式为合肥“点赞”。“清风阁是合肥历史的代表,也是清风正气的传承;合肥大剧院是现代建筑的代表,很前卫;而科大先研院是合肥创新精神的展现……”一处处地标建筑,精心阐述着合肥的城市精神,丁健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一剪一刀地融入了对合肥城的感情。

现在,丁健在创作一幅合肥长卷,巢湖、天鹅湖、大蜀山,滨湖、政务区、老城区,所有值得记忆的合肥“符号”都将纳入其中,展示这座城市的魅力。目前,他正在设计图稿,或许8月新的“创作合肥”就能面世了。

一烙25年 被誉“中华一绝”

合肥景很多,有人选择画,有人选择唱,有人选择剪,还有人选择“烙”。

他叫郑小良,喜欢“非遗”、喜欢烙画的人,对这个名字应该不会陌生。出生自艺术世家的郑小良,自小就对画画感兴趣,13岁就在报纸上发表速写、插图等。1982年参加工作后,郑小良迷上了火烙画,他找来电阻丝、电线,自己制作简易的电烙笔,一烙就是25年。

烙画又被称作“火笔画”、“烫画”,是古代中国的珍稀画种,源于西汉,盛于东汉。一般是艺人们用烙铁这种独特的工具,通过对温度和力度的掌握,运用娴熟的绘画技巧,在木板等物上烫出各种图案,画面上自然产生凸凹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

经过多年苦练,郑小良在烙画工艺上取得很大成就,他在一块长65厘米、宽6.5厘米的木板上烙出《八十七神仙图》,每一张人脸只有黄豆大小,却烙得眉眼清晰,表情生动,人物姿势也各不相同,惟妙惟肖。不仅如此,他还能在宣纸、丝绢等材质上烙画,技艺炉火纯青。机缘巧合,郑小良看见别人在葫芦上烙画,觉得很新奇,索性也找了几个葫芦,如痴如醉地练了起来。经过几年的钻研,他练就了一手在葫芦上烙画、写字的技艺,曾在一个高约40厘米的葫芦上画了五百个罗汉,在首届“中华百绝博览会”上被誉为“中华一绝”。

随着技艺纯熟,郑小良愈发想为生活的这座城市做点什么,几经考虑,他决定围绕合肥美景创作烙画。包公园、逍遥津、城隍庙,同样的景致,不同的艺术,创作出来的意境又毫不相同。作为一个合肥人,郑小良觉得这座城市有许多代表性很强的文化风景,可以通过烙画展示给大家观赏,他会一直用烙画宣传合肥,“宣传我们的家乡,展示它的美丽。”

晨报记者 王靓

新闻推荐

李鸿章隐藏在家乡合肥的“百年心事” 解读《姥山塔碑文记》《重修包孝肃公祠记》的春秋笔法

仿似一块凹凸镜笼罩着李鸿章的一生,视角不同,观感自然各不相同:看起来很风光,内心却有说不出的痛苦、忧愤、牢骚、抑郁和...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合肥人 创作合肥 尽展庐州风情)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