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应该是一个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年纪了,可是却有这样一位老人,年过耄耋依然积极发挥余热,8年里打出了1800多个小板凳,全部无偿捐赠给合肥的社会福利院和特教学校,他就是被评为“省十佳志愿者优秀典型”“合肥好人”,住在七里站街道东七社区文明村的老党员王宏云,街坊邻里喜欢称他为“板凳爷爷”。
20道工序,一个人手工完成
王宏云老人年轻时在合肥市铸管厂工作,专门从事模具工艺,因而练就了一手好木匠手艺。现在虽然退休了,但他只要有空,就会继续做木匠活,每天从天刚亮一直忙到天黑,平均一天下来能做2-3个小板凳。
这些小板凳都是用传统的木工手艺制作而成,凳腿、椅身、靠背等连接部位是靠榫头、铆眼、楔子和胶水来固定,整个板凳只在凳面处用了6根钉子,美观、结实又安全,摔摔打打都不会散。这种传统工艺制作的小板凳,从选木料到锯木、打眼、组装、油漆,一套做下来大概要20道工序,全部由王宏云一个人手工完成,非常费时费力。老人注重精雕细刻,一铆一眼都毫不含糊,每道工序全力打造。无论数九寒冬,还是盛夏酷暑,王宏云的小院子里总是传出“咚哐、咚哐”制作小板凳的敲打声,老人忙碌在操作台旁,成垛的小板凳一摞摞地码放在小院的一侧,散发出实木的天然清香。
爱心品牌,要一直做下去
一开始,王宏云做木头凳子是给家人用,后来周围邻居、亲戚看到他做的凳子质量很好,纷纷上门讨要,老人都是慷慨赠送,不收一分钱。慢慢地,王宏云做的凳子越来越多,就琢磨着找个合适的场所捐赠出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一个社会福利院,看到板凳是塑料凳,不结实而且破损较多,孩子们坐在上面很不安全。王宏云立即联系了福利院负责人,表示要捐献100个小板凳给福利院使用。为了防止孩子们被划伤,小板凳的棱角处,都被他打磨得十分圆润。收到这些板凳的时候,孩子们非常开心,他们的笑脸,让老人感到自己的付出很值得,也坚定了他继续捐献小板凳的念头,而这一捐就是8年,1800多个板凳。期间湖南的一位画家,从网上看到王宏云做爱心小板凳的事情后,还写信来要几个板凳作纪念。最近,他手头又做出了200多个小板凳,在区残联和东七社区的牵线搭桥下捐给了合肥笑童颜聋耳康复机构。如今,不光王宏云被大家亲切称为“板凳爷爷”,他所制作的小板凳也已经成为了“爱心品牌”,专门捐给社会上需要的人,“业务”可是繁忙得不得了,老人说:“只要我还干得动,就会一直做下去。”
省吃俭用,八年打出1800个小板凳
自2011年起,王宏云省吃俭用,将节约下来的钱都用来购置木材、油漆、钉子等材料,还经常骑着三轮车满城转悠,见到街头巷尾被丢弃的废木头,就捡回来废物利用。很多人对王宏云的行为表示不解,他说:“我干了一辈子木匠活,现在虽然年纪大了,不能在外面工作了,但我闲不住,就想着用自己的木匠手艺发挥余热,继续服务社会。”王宏云将自家的小院改造成木工小作坊,经过锯、刨、錾、钉、漆等工序,一个个轻便小板凳纷纷出炉。8年来王宏云手工制作的小板凳有1800多个,他将这些带着浓浓爱意和温暖的小板凳无偿捐献给合肥、巢湖等地的社会福利院和特教学校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受到福利机构人员的欢迎。
虽然热心关爱他人,但其实王宏云的家庭状况并不富裕,住的房子还是1988年盖起来的,周边邻居的房子都比他家的好。可是老人说他并不后悔,只要能帮助更多的人,就很值得。现在王宏云老人的身体还很硬朗,他也是“好人志愿服务队”成员,经常参加清洁家园、献爱心等一系列志愿活动,还多次受邀给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明年开工建设新合肥西站、新桥机场二期,启动合肥六中、合肥九中新校区建设……昨日,合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
巢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巢湖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