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闻 巢湖新闻 肥东新闻 肥西新闻 长丰新闻 庐江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合肥市 > 巢湖新闻 > 正文

新文艺群体——繁荣合肥文化的有生力量

来源:江淮晨报 2018-09-07 01:02   https://www.yybnet.net/

独立编剧詹龙准。 合肥网络作家沙漠。 独立音乐人张驰。 合肥著名音乐制作人陈虹(左二)参与安徽电视台上星20周年晚会录音工作。 有着10年“乐龄”的合肥原创歌手刘天阳。汪昊志 摄

随着时代发展,文艺形态已悄然改变,并由此“催生”新的文艺工作者,如网络作家、独立编剧、音乐制作人等,他们犹如文艺大树的根须,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在合肥,也有一批新文艺群体,他们既志同道合,又具有独立个性,形成开放的文艺创作态势,展现出别样的创作样式及活力。他们“接地气”、懂市场、有活力,以自身的艺术创作和文化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合肥文化繁荣的有生力量。

网络作家

将“合肥故事”传得更远

板寸头、短袖衫,脸上挂着抹微笑……若不是提前做了“功课”还真想不到,眼前这个年近50岁的中年男子是个网络作家,2004年至今已有不少“忠粉”。

他叫汪立伦,出生在巢湖西岸的小村落,乡野间有许多流传千百年的美丽传说,是他的“儿童绘本”和睡前故事,这也是幼年贫寒生活少有的精彩。成年之后,汪立伦常常有股冲动,想用文字勾绘记忆中的乡居图景。1991年,他的“童年记忆”变成铅字,发表在《教育报》上,自此开始写作生涯。

1998年,“痞子蔡”在BBS上连载原创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启中国网络文学的先河,掀起了一股“全民写作潮”,宁财神、李寻欢、九把刀、安妮宝贝、蔡骏、江南等网络作家先后“大火”。在江淮之间、巢湖之滨的合肥,也有一批文学爱好者默默将笔端转向网络,汪立伦算是“入行”较早的。

2004年,耗时3个多月,汪立伦的第一部网络小说《风光无限QQ群》创作完成,发表在论坛上。每天更新1000字,开始没什么人气,后来看的人渐渐多了,常有网友留言“等更新”。初尝成功,汪立伦很兴奋,“粉丝”的支持成为他坚持创作最大的“原动力”。一部写完再写下一部,汪立伦创作的网络小说越来越多,也随之被越来越多的网民所熟知。

两年之后,“85后”青子的灵异网络小说《笔仙》走红,大V网络作家多了“安徽方阵”。这个干过保安、卖过烧烤、当过矿工的小伙子,“脑洞”大得吓人又思维缜密,且还感情丰富、语言生动、笔触细腻,每部作品都会带给人不同的惊喜。他的代表作《茅山捉鬼人》,更是被誉为灵异类“现象级”作品,为同类全平台销售纪录保持者。青子的成功,深深影响着合肥网络作家沙漠。

沙漠本名沙飞鹏,投身网络文学纯属偶然,“当时正在追一部网络小说,对人物关系和结局等都不太满意,心想干脆自己来写。”因为酷爱历史,沙漠将创作“定位”历史架空类,从2009年发布处女作《江山》至今,他自己都没有想到,拿起笔来竟会一发不可收拾。沙漠对作品,字里行间总是透着浓郁的“江淮风”,既大气又不失美感。

和许多“码字”的人一样,沙漠对作品很是严苛,“主题、架构打磨近半年,文本不能一成不变,人物性格特点鲜明,就连喝茶的小细节都要刻画到极致。”第一部作品“炼”布局,第二部作品“雕”文字,第三部作品“琢”人物,到第四部作品《锦衣春秋》发布之后,点击破亿,沙漠成为历史类网络小说无可争议的“王者”,网友评价“最有文采的网络作家之一”。

又一次让全国网友“聚焦”合肥的是法医秦明。2012年除夕,全家人都在看春节晚会,秦明独自坐在客厅一角,抱着电脑敲下一行字:“第一次站在露天解剖室前,面对一具新鲜尸体的时候,我刚刚过完18岁的生日。”——《尸语者》第一案拉开“大幕”。此后的几个月,只要不加班,秦明都会按时回家,先陪儿子玩会儿,21:00以后开始写文,每天6000字,凌晨2:00左右睡觉。

那是秦明做法医的第7个年头,办案无数、感触良多,看到一个医生写的工作“微小说”后,也尝试着将亲历的案件进行改编,发布在网上。水上浮骸、滴血屋顶、深山屠戮、古墓戾影、血色婚礼、幽灵鬼船……一个个通过法医技术指导侦破的案件被“还原”到小说,几年间,“法医秦明”系列已到第七季,拍成电视剧。从“法医先锋”到网络作家,秦明用文字让人们了解法医工作,“鬼手佛心”是对他最好的诠释。

音乐制作人

奏响“歌唱合肥”新乐章

“我看见一个宁静的夜晚,还有书店的窗户。沿着芜湖路走,秋叶飘散一地……”2017年,一首原创歌曲《芜湖路》,几乎传遍合肥人的朋友圈。创作这首歌的是安医大学生刘天阳,一个土生土长的合肥大男孩。

刘天阳自幼生活在芜湖路附近,926米、1300多步,承载着他所有的成长记忆。“歌词里写到的,两边的梧桐树茂密高大,修自行车的大爷和在路边下棋的人们,这就是曾经的芜湖路。它不仅是我的回忆,也是很多合肥人对这条路、对这座城市的感情。”刘天阳说,正是心怀向合肥致敬的情感,他才创作了这首《芜湖路》。

别看刘天阳今年才22岁,却已是有着10年“乐龄”的原创音乐人。自小学毕业,他就开始自学录音、编曲,后来又自学键盘、吉他、混音等,尝试着自己写歌。至今为止,刘天阳已创作了30多首歌曲,《故事写到这》《画桥西》《芜湖路》《躲》等歌曲发表在网易云等音乐平台后大受好评,收获了不少“粉丝”。

现在,刘天阳每天仍不间断地学习音乐理论、MIDI制作、歌词创作,他还组建了一支乐队,“我想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和演出,合肥越来越大、越来越美,我将继续用我的音乐歌唱合肥。”

和刘天阳相比,在合肥打拼的独立音乐人张驰,算是原创音乐圈的前辈了。“理工男”张驰却拥有一颗“文艺心”,自大学起开始创作歌曲并参加各类音乐比赛,在合肥流行音乐圈刮起了一阵“驰旋风”。2015年,还在读大四的张驰举办了两场个人音乐会,新鲜原创的歌曲、清新的曲风、干净的声线,让前来捧场的乐迷几乎“爆场”。

大学毕业,张驰回贵州老家工作,还没到半年又来合肥了,“我的音乐起点在合肥,这里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我要留在合肥继续做原创音乐。”2016年,张驰发表了个人第一张原创单曲EP《别告诉她》,音乐监制是著名音乐人、孙燕姿的恩师李偲菘和李伟松。此后,他开始更多的音乐创作和演出,歌唱“第二故乡”合肥。

如今,为了更好地追逐“音乐梦”,张驰成为独立音乐人,全身心投入歌曲创作中。虽然前程坎坷,偶尔也会受挫,但他从未想过放弃,“合肥的独立音乐文化氛围很好,而且不断地有优秀的新人出现,大家经常在一起交流音乐、互相帮忙。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要做出更好的歌、更好的成绩。”

对于在合肥“玩”音乐的人来说,陈虹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他足以称为“老师级”音乐制作人。陈虹的履历很“硬”:18岁进入合肥市歌舞团,练就一身本领,唱歌、舞蹈、吉他样样精通,歌手、舞蹈、演奏都曾从事;人至三十,对音乐的兴趣愈发浓厚,陈虹转行做了音乐制作人,“我想更深入、全面地理解音乐。”

因为对音乐精益求精,陈虹和他的“陈虹音乐工作室”备受认可,成为音乐制作行业的“明星团队”。《我爱饭米粒》《超级大赢家》《相约花戏楼》《周日我最大》等,一众“本土”品牌节目,都集结着陈虹的音乐“结晶”。《快乐男声》《中国好声音》等全国选秀类节目,他则“坐镇”安徽赛区评委。

2016年,年轻歌手的“梦想之舟”——“大湖飞歌”合肥青年歌手大赛启幕,陈虹第一时间参与其中,担任导师。此后,他又连续两年担任“大湖飞歌”评委,见证合肥“乐坛新人”的成长。“我深爱音乐,无论是节目音乐制作,还是担任音乐评委,我都会尽自己所能,把专业性的东西做好,并且一直做下去。”陈虹说。

虽然不再年轻,但陈虹的“音乐心”却永葆青春,而音乐制作人的身份无疑带给他更多机遇和挑战,“合肥的音乐圈越来越‘百花齐放\’,摇滚、民谣、爵士、原创等层出不穷。无论文艺‘老人\’‘新人\’,都要共同努力,为合肥的音乐发展、文化繁荣献力。”

独立编剧

激情演绎不一样的“合肥梦”

2014-2017年,每年5月前后,以合肥高校和民间戏剧社参演为主的“合肥青年戏剧节”都会如期而至。两个月里,合肥观众不仅能看到本土话剧展演,还能欣赏到北京、上海、香港、台湾、日本等地的戏剧演出,安徽稀见戏曲也曾“登台”。最初筹划这场青年“文化盛宴”的,是詹龙准和他的伙伴们。

詹龙准是个理工男,大学专业是机械与机械设计,却总是“不安分”地“跨界”文艺。在校园里,他就经常参加各类文艺演出,偶尔也写写台本。毕业之后,詹龙准去了宁波,找到一份与专业相应的工作,常有被束缚的强烈不适感。生怕五年、十年后,生活同样枯燥乏味,他决定遵循内心,辞职回合肥追逐“戏剧梦”。

当时的詹龙准只是喜欢戏剧,表演、导演、编剧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都没有太多涉猎,如今年近30岁的他也承认“确实是年少轻狂,敢于冲动”。但年轻也有年轻的好处,詹龙准遇到了还是大学生的海文,两人同样有着对话剧的热爱,一拍即合、说干就干,成立了安徽首家民间话剧团体方盒话剧社,“聚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不以盈利为目的,认真地‘玩\’话剧。”

在方盒话剧社,詹龙准开始真正的剧本创作,最早的作品是为留守儿童编创的《大话三国》和《范进中举》。“前者是以三国逍遥古战场为背景,写了一个三国战争的喜剧。后者容易一点,根据课本教材改编的,想让孩子知道书上的知识也可以快乐学。”詹龙准的编剧“首秀”大受欢迎,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兴奋时还直跺脚。这两部话剧也成为方盒话剧社的保留剧目。

现在,詹龙准算是个独立编剧,专职工作是编剧、策划,业余爱好也是编剧、策划。生活只有戏剧这一件事儿,不枯燥吗?詹龙准笑了,“当然不,艺术无止境,要学的、可做的太多了,一生的时间都不够用。我和伙伴们都希望,踏踏实实地多创作一些精品戏剧,尽己之力,活跃合肥的戏剧文化。”

当詹龙准醉心编剧时,他的朋友,小有名气的诗人李式岭,正在向编剧转型。

合肥有一帮写诗的年轻人,“80后”不下30人,李式岭是其中较为活跃的一位。2008年,他创办逍遥文艺沙龙,一群年轻的文学爱好者“抱团”成长。随着合肥的跨越式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导演看中“大湖名城”的发展活力、文艺繁盛,众多影视拍摄单位将此作为创作基地。不少文艺青年投身影视创作,李式岭也是其中一位。

“最初做编剧很偶然,是帮一个朋友的公司写剧本,还算是得心应手,也很有兴趣,就做了下去。”李式岭说。虽说有诗人的功底,李式岭创作的剧本很容易打动人心,颇受好评。可毕竟是非科班出身,要学的东西很多,电影语言、镜头表达、人物塑造等,各种各样的知识几乎将他的时间填满。

以前写诗时,李式岭常坐着摇晃的公交车,穿过合肥的大街小巷,寻找灵感。做编剧之后,题材各不相同,大多是与合肥城无关的故事,但李式岭在创作时总是不自觉地将本土人文风情融入其中,他说这是改不了的“合肥梦”。如今,李式岭做编剧3年多,创作的剧本有的拍成网络大电影,有的还在筹拍中。他最大的心愿是,在2020年之前拿一个全国性的编剧奖项,为合肥的文艺精品“添砖加瓦”。

网络主播

合肥“草根艺人”的新舞台

65岁的合肥“老爹”李博,绝对是“直播界”的一股“清流”,他也唱歌、弹奏,但只为免费教授声乐。

李博是个“声乐迷”,但苦于条件有限,只能自学乐理知识,掌握了声乐演唱技巧,后来还因此进入部队文工团。转业到高中做老师,李博教语文和地理,偶尔也指点爱好声乐的学生。退休之后,他闲赋在家,和街邻接触多了后发现,身边的声乐爱好者还挺多,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接受专业指导,“看着他们,好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我想帮帮他们。”

2008年起,李博通过各个渠道免费传授声乐,大中院校、社区老年大学的讲台上都有他的身影。李博上课生动,认真负责,很多孩子都很喜欢他,亲热地称之为“老爸”或是“老爹”。今年春节,李博患上急性胰腺炎,无奈把学校的课全都停了。身体刚康复,他又闲不住了,为周边几个社区的老年艺术团免费授课。

在一位学生的提议下,李博申请了网络直播账号,“赶时髦”做网络主播,“现在的直播平台充斥着美女、炫富、拜金,我想做个‘另类\’直播,只传播知识。”就这样,“李老课堂”上线了,每天9:30、15:30准时直播。第一节课,直播仅2分钟就来了“粉丝”,1个小时后在线“粉丝”180多人,最多时近400位网友在线“听课”。

现在,李博直播技巧越来越娴熟,他还将“直播间”搬到了学生的音乐室工作室,希望能把“李老课堂”做大做强。“从事文艺工作的方式多种多样,我想利用新媒体平台帮助更多的文艺爱好者,为合肥市的文化繁荣献一份力。”李博说。

23岁的合肥小伙龙安做直播一年多,和很多同龄“网红”主播不同,他出名不靠颜值,而靠“抖包袱”和原创歌曲。龙安自幼喜欢看曲艺,中学时成绩不好,和父母“磨”了很久,终于如愿上了曲艺学校。可是,毕业之后的闯荡并不顺利,从天津到徐州再到合肥,龙安一直没有太亮眼的成绩,默默无名。

一个偶然的机会,龙安到同学的“直播室”里客串了一把,效果喜人,他索性也注册了一个直播账号。开始人气很差,龙安到处看同类直播,揣摩“抖包袱”时的神态、语调。渐渐地,龙安的直播越来越火,网友们点赞、打赏数不胜数。他作词作曲的一首原创歌曲,也成为“粉丝团”的“团歌”,传唱颇广。龙安说,网络主播要想火,总免不了“跟风”,但他还是在尽力做纯净的曲艺直播。“参赛拿奖是我最大的目标。”龙安说道。

大眼睛、翘鼻梁、V形脸,29岁的凌凌有着时下流行的“网红脸”,再一化妆更甚。这样的长相进入“直播界”似乎理所当然,从2018年初注册账号至今,凌凌拥有“粉丝”近8万,算是个小有成绩的“网红”主播。不过,她并不喜欢“网红”的标签,甚至很排斥,“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不想出名,更不想当网红。”

音乐专业出身的凌凌,做主播的初衷确实和“同行”有点不同,“我喜欢做烘焙,觉得直播推销更生动,能多揽点生意,就这么懵懵懂懂地入行了。”每次直播,她总会拿出自己亲手做的点心,这是花钱拜师学艺习来的手艺。许是凌凌很真诚,唱歌又好听,人气越来越旺,渐渐有了些名气。

时间久了,凌凌慢慢喜欢上了当主播,她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唱歌、跳舞,还在学着创作,希望今后做得越来越好。“其实网络直播是个很好的展示平台,我想将自己的直播室打造的更纯粹,只展示艺术才能和烘焙手艺,不靠颜值靠实力,让更多网友见识咱合肥‘草根艺人\’的真才实干。”

晨报记者 王靓

刘畅司晨

新闻推荐

多举措关爱计生特殊家庭

为更好地服务计生特扶家庭,巢湖市中庙街道多措并举,多方位开展计生特殊家庭关怀帮扶行动,获得特扶人员的一致点赞。政...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庐江,我的家2018-09-04 09:37
评论:(新文艺群体——繁荣合肥文化的有生力量)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