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清
8月17日上午,烈日当空,在市救助管理站,记者见到了风尘仆仆从泸州赶回乐山的魏亚兴。他此次去泸州是护送一名受助的未成年人返乡。眼前的魏亚兴留着平头、微微发福。他今年51岁,是一名共产党员,现任市救助管理站业务科科长。
他当过兵,1990年从部队退役后进入乐山市收容遣送站(市救助管理站前身)工作,一干就是28年。作为一名救助“老兵”,他成功帮助近2万名受助者与家人团圆。谈及多年救助工作,魏亚兴说:“干救助工作要有爱心、善心和责任心,要换位思考,因人施策、因人施救。每次经过努力为受助者找到了亲人,安置好了去处,自己也由衷地感到欣慰。”
为受助者提供关爱与救助
市救助管理站业务科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内外联络协调、对受助人员进行医疗救治、护送受助人员返家。“20多年的救助工作,我接触了很多受助对象,他们中有流浪乞讨人员、有伤残人员、有刑满释放人员、有智障人员等,大多是社会弱势群体。”魏亚兴说。
2012年12月,被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的汤某,由于方言口音重,加上精神、行为、言语均有些异常,给寻家之旅增添了诸多困难。在后来4年之久的寻家路上,汤某病发,市救助管理站根据救助管理相关规定,经报批将她安置在了乐山市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但魏亚兴及同事依然没有放弃帮助汤某寻找家人的工作,先是根据其口音推测她大概的户籍所在省份,再根据其对多个地名的反映来缩小锁定的寻找地域范围,通过多次与当地救助站、派出所核实再核实, 2016年11月上旬,在市救助管理站和安徽省巢湖市相关部门的全力救助下,阔别亲人10年之久的汤某终于踏上了家乡的土地,一家人大团圆。
2015年夏天,在中心城区街头流浪的胡建伟被送至市救助管理站。胡建伟身体有残疾,生活无法自理。在救助过程中,魏亚兴多番询问和实地走访调查核实,了解到胡建伟是市中区悦来乡人。但因为流浪多年,身份信息早已丢失,成为“黑户”,很多政策无法享受。(紧转第2版)(紧接第1版)对于胡建伟的救助,急需恢复户口,于是魏亚兴来回奔波,到胡建伟原户籍地,收集齐所有证明材料和户籍资料,帮助其恢复了户口。并将胡建伟的情况报市中区民政局,今年3月胡建伟被安置到了市中区嘉州福利院,这位残疾流浪老人终于可以安度晚年。
多年来,山东、安徽、浙江、云南、贵州等多个省市都留下了魏亚兴的足迹。今年6月,流浪到乐山后滞留了7年的自贡女子侯莉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在外漂泊3年多的邱明明(化名)从山东回到了沐川老家;在乐漂泊的13岁男孩陈强(化名)回到了浙江亲人家中;5名身无分文的农民工在大年三十顺利回家;毫无身份信息的李东(化名)回到了河北……在魏亚兴和同事的努力下,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近2万名流浪、求助人员重新回归家庭。
担当敬业成同事榜样
多年的工作,魏亚兴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一听二看三询问”,即:看受助对象的穿着打扮、身型特征、精神状态,听其口音、谈话内容,询问其相关情况,从中寻找点点滴滴有用的信息。有时,他还会根据受助对象的情况,找来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进行手语翻译。
以往查询的传统方法是,打电话、翻山越岭带着照片实地询问,帮助受助人员返家。如今,市救助管理站的查询工作方式多样化,通过登报寻人、全国救助系统寻亲登记、新媒体、“互联网+”方式等来拓展寻亲的渠道,同时加大与公安部门的合作力度,为无身份信息的受助人员提供DNA比对、人脸识别,有效提高了为受助人员寻亲的效率。
工作中,魏亚兴与时俱进,将新方法与传统方式相结合。他加入了“中国救助联盟”“中国救助管理群”“全国救助一家亲”“乐山让爱回家公益群”等微信群,根据需要拍摄受助对象的小视频发到微信群里,扩大寻找范围。
作为一名党员,魏亚兴十分热心于市救助管理站党支部“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开展的相关活动。他和单位的党员们在每年夏季、冬季的夜晚和周末开展“夏送清凉,寒冬送暖”活动,上街搜寻需要救助的人员,将“坐等”救助变为主动救助,救人于危难之中。
“他带着感情来工作,有担当、很敬业,急受助人之所急,为救助事业奉献了青春,对单位的年轻同志言传身教,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市救助管理站党支部书记、站长费宏如此评价魏亚兴。
新闻推荐
晨刊讯近日,市物价局开展“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专题警示教育集中研讨会。会上观看了警示教育片,并以典型案例为反面教...
巢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巢湖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