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夏海军
滇池,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湖泊,滇池水现在怎么样了?当地环保治理如何?带着诸多疑问,“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采访组第二站来到昆明。
一片片中山杉矗立在水里,涓涓的流水有鱼儿在欢快游动,林子深处不时传来水鸟的鸣叫,三两个市民牵着狗在杉树林栈道溜达……这是记者在滇池东岸的捞渔河湿地见到的一幕。
“捞渔河湿地由捞渔河、滇池湖滨林带、沼泽及部分滇池水体组成,占地800亩,湿地率为75%,总投资4800万元。 ”昆明副市长吴涛说,湿地公园处于入滇池河道之一的捞渔河入湖口两侧,为国控考核河道,目前建设完成布水沟渠3.2公里、1.5公里湖滨步道、1.6公里林间栈道及生态停车场等工程。
跟多数湿地公园依靠财政供给维护不一样,捞渔河湿地公园采取 “以园养园”模式,为湿地运营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截至今年6月底,湿地接待游客数已超过500万人。”置业公司副总经理范志宜说,“公园现由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委托国有置业公司进行经营管理。主要是通过停车场地、房屋租赁获得经营收入,上半年已经获得600万元收入,年收入肯定超过全年800万元左右的人员工资、维护等开支。”湿地运营公司工作人员97人,全部为大渔街道当地失地农民,解决了地方就业,促进了当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记者随后登上一艘游船,伴随着轰鸣的马达声,船驶入了滇池的内湖。“滇池里的水已经达到四类水质,养鱼没有任何问题。”昆明市晋宁区水务(滇管)局工作人员介绍,滇池的鱼最大的能达到10多斤,口感比人工养殖的好得多。
滇池是昆明人的“乡愁”所在地。这个昆明的母亲湖,从“淘米洗菜”到“青春不再”,曾经历了惨痛的生态之殇。上世纪70年代滇池周围大量围海造田、修建防浪堤,滇池的湿地几乎完全消失。 2000年后,当地政府把滇池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突出治理的精准性、系统性,生态修复效果显著,水清岸绿让滇池恢复了青春和活力。
当天,正在滇池调研的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认为,同为全国重点防治的“三河三湖”之一,滇池治理对巢湖治理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强化生态修复,走好人退湖进的路子;深挖湖底,降低水温,防止滋生蓝藻;让湖水流动起来,引江济淮将成为巢湖综合治理的拐点。 ”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昨日从巢湖市获悉,日前,巢湖环湖防洪治理工程中庙段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工程使巢湖大堤中庙段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