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闻 巢湖新闻 肥东新闻 肥西新闻 长丰新闻 庐江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合肥市 > 巢湖新闻 > 正文

金庭柏回顾芜湖改革开放(二)

来源:芜湖日报 2018-05-30 01:01   https://www.yybnet.net/

(二)探索芜湖改革发展之路

建国前,芜湖就是安徽重要的工业城市,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在明代,浆染业与上海纺织业齐名:“织造尚淞江,浆染尚芜湖。”清代是中国四大米市之首。1876年,芜湖是英帝国眼中的一块膏腴之地,被辟为通商口岸。建国后,芜湖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不仅有长江的黄金水道,而且是华东第二通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民用为主的制造业,有几十个门类,一百多家企业,一千多个品种。商业贸易也随之发展,是皖南地区的交易中心。经济总量每年都有一定的增长,财政收入在全省名列前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头几年,芜湖还是在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条件下,过着比较安稳的小日子。可是,从1985年开始,问题接踵而来。当时面临的困难主要是:

第一,财政困难。1984年还是芜湖市财政小康之年,那一年,全市财政收入3.8亿元,除上交省财政外,地方可支配收入还有2亿元,所以那时花钱比较放手。为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动用上百万元为市民放了一场焰火,这也是芜湖唯一的一次。那时省里财政非常困难,视芜湖为富裕户。1985年3月全省财政工作会议决定,在十六个地市中,对芜湖采取特殊政策,让芜湖额外上交财政收入1亿多元,并以此定为财政上交的基数。尽管我们对这种鞭打快牛的做法提出反对,但反对无效。以后几年,由于企业不景气,利税锐减,导致财政收入下降。1990年,全省财政收入中,地、市净上交12亿元,其中芜湖市净上交4.1亿元,占全省三分之一还多。这一年,芜湖市财政总收入为5亿元,除去上交4.1亿元,地方可用资金只有9654万元。这样一来,芜湖的财政状况每况愈下,连续两年发生赤字,年终发不出工资,不得不向省财政借款。

第二,通货膨胀。高增速带来过高的货币发行量,导致物价飞涨,物价指数年上升10%以上。从而引发了抢购风潮,不仅抢购粮油肉,就连食盐、肥皂、火柴甚至卫生纸也被抢购一空。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采取了紧缩措施,压缩投资,减少货币发行量。当时民间出现顺口溜“书记本姓金,银行里面无资金”。“市长本姓赵,家家空有煤气灶”。为了稳定局势,帮助银行的资金周转,市委决定采取紧急措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缓发20%,一年后归还,按储蓄付息。我们芜湖的干部真是顾全大局。当我在会上讲明国家困难,宣布这个决定之后,大家都表示理解,竟然没有一点反对之声。

第三,企业纷纷停产。改革大潮汹涌澎湃,势不可挡。芜湖人原来引以为荣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纷纷败下阵来。众多自恃“船小好掉头”的小企业,不堪一击,根本没有来得及掉头,就被打蒙了,产品滞销,仓库积压,银行无钱贷款,工厂发不了工资,纷纷停产,有些企业连工人吃饭都成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市委又采取了一些临时措施,拯救特困企业。成立了拯救特困企业领导小组,抽调一批有企业管理经验的干部,到那些停产或濒临停产的企业进行诊断,帮助“生产自救”;对无力自救的企业,帮他们向一些形势尚好的企业求援,或向银行少量抵押贷款,以解决职工的基本生活,维持社会的稳定。

这些现象,预示着“山雨欲来风满楼”。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一些企业多年积累的问题,诸如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设备落后、产品档次不高、管理水平低下等等,统统都暴露出来了。这些都还是表面现象,根本问题在于经济体制、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残酷的现实,使我们认识到,解救银行也好,拯救企业也好,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改革。

当时中央对改革的要求是,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行动上要摸着石头过河。同时要求,要把改革、发展、稳定三者认真结合起来。

根据这一方针,我们在农村,在巩固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着重抓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开始改变农村单纯发展种植业的习惯;在种植业中,逐步改变单纯种植水稻的习惯,扩大苗木、蔬菜和水果的面积。而在水稻种植中,又逐步增加品质较好的单季晚稻面积,减少双季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变“高产穷县”的状况。这在当时是有争论的,结果证明是必要的。

在城市,我们着重对企业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从放权让利到承包经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工资计件、工资和效益挂钩,提高奖金,实行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打破大锅饭,拉开工资的差距,以调动职工积极性等等,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改革措施,仍然是权宜之计。真正要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实施产权制度的改革,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让那些无力进行市场竞争的企业破产倒闭,让那些在竞争中有生命力的企业浴火重生,这才是根本的出路。但是在当时,即使是那些权宜之计的改革措施,推行起来也有相当的阻力。为了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市委提出了一个“砸三铁”(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方案,我和傅祖浩同志一道到微型电机厂进行试点,《人民日报》作了报道,在北京却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理论界和媒体的争论。

但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改革的年代,芜湖经济如何发展,走什么路子,是我们不断摸索的另一个问题。作为工业城市,芜湖最大的短板就是没有大型企业。从沿江来看,安庆有“石化”,铜陵有“有色”,马鞍山有“马钢”,我们没有。开始,我们也试图自己培养大型企业,就是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对一些在市场有竞争力的产业加大投入,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来壮大企业规模,这叫存量调整。这种调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从哪来呢,银行贷不了款,财政更无力投资,所以,这只能是一个空想。这期间,我们也做过汽车梦。因为芜湖市当时就有几十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我们想在这个基础上造整车,为此我们曾经组织访问团去长春,到一汽去参观考察。一汽集团董事长耿昭杰是巢湖人,想借助他的力量帮我们造汽车,耿昭杰也表示支持。我们回来后,也曾与包括飞机大修厂在内的一些企业商量联合造汽车,因条件不成熟无果而终。这个汽车梦,在九十年代末期,在詹夏来同志主持下圆满地实现了。再就是增量调整,新建大企业,哪怕能新建一两个也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大企业控制在国务院,在国家经委和计委。一旦国家发布信息,要上某个大企业,地方就一窝蜂地上,去要,去争。安徽人老实,跑得少。我当四年书记,除了跑开发区,跑大桥,还跑过两个大项目。事实证明,此路不通!我们还尝试过自己成长一个大企业,以电子管厂为中心,将晶体管厂、电视机厂等电子企业联合成一个电子工业公司,统一核算,扩大生产规模,占领市场。结果闹腾了半天,协议也签了,爆竹也放了,还是以失败告终。捆绑终究不能成夫妻。

芜湖发展的出路在哪里?经过几番探索,几番挫折,我终于悟出了一点想法,并且在我们的领导班子里面也形成了共识:芜湖的出路在开放。这就是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大格局中,利用芜湖的区位优势和工业基础,进一步营造投资环境,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大胆地吸引国外和国内的资金和技术及人才,来改善我们的资本结构、产业结构,改进我们的生产技术,促进我们的产品转型升级。有了这样的共识,我们工作的基本点和着力点就比较明确了,那就是要以开放为主线,把开放放在第一位,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开发;以开放,求发展。形成了四句话作我们的战略思想:全方位开放,综合性改革,突破式推进,超常规发展。

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放到改善投资环境上来。第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思想解放运动。特别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增强开放意识,摒弃旧观念,换掉旧脑筋。并且提出不换脑筋就换人。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奋力争取合芜高速和长江大桥的建设放在首位,尽快实现华东第二通道的通畅。同时全面改善市内交通,加快芜南路的建设,拓宽长江路,开辟延安路,将中山路改造为现代化的步行商业街。第三,加快朱家桥外贸码头和裕溪口煤运码头的建设,充分运用长江的黄金水道,争取尽快实现对外籍轮的开放。第四,认真学习和宣传国家对外开放的法律法规,充分掌握对外商的优惠政策。同时制订芜湖市对外商投资的优惠措施,制订对引进外资的奖励办法,鼓励华侨家属及有海外亲友关系的人士积极参与招商引资。第五,成立招商局。这是内地的第一个招商局,负责招商引资的宣传组织和外商接待工作,协助外商办理申报登记等手续。第六,要力争创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接受外商集中投资的平台和载体。

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宣布上海浦东开放。这是一条震惊世界的新闻,对芜湖自然有很大的震动。浦东开放,这是全国最大的开放地区,是离芜湖最近而又有黄金水道相通的开放地区。浦东开放对芜湖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自然是我们应该十分关切的。事隔几天,我找了几位同志开了一次小型座谈会,专门研讨这个问题。经过分析认为,浦东开放后,将会有大批外国企业和产品涌入,冲击长江三角洲及附近地区,芜湖也不例外。这是一次很大的挑战;但是,随着浦东开放,外商投资的视野将由沿海转向沿江,在沿江的投资目的地中,芜湖具有一定的优势,即使是作为上海的拾遗补缺,也是必不可少的。外商进入上海后,也必将促进江浙地区产品的梯次转移,有选择地接受这些转移,对芜湖的结构调整也是有利的。所以浦东开放,对我们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机遇总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只要主动应对,机遇大于挑战。对此,我们商定了十六字战略:“抓住机遇,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当时省委书记卢荣景同志正巧在芜湖,我专门向他汇报了这些想法,他表示完全赞同。

一个多月后,约在7月初,省委召开了一次常委扩大会,省里五大机关及有关部门领导60余人参加,从安庆到马鞍山,对沿江各市开放的条件和现状,进行现场调研比较,最后到芜湖总结。这次会议提出了“开发皖江”的发展战略,口号是“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同时确定,以芜湖市为皖江开发的重点和突破口,从而拉开了皖江开发的序幕。根据芜湖市的要求,决定了以下事项:创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由省财政投资公司贷款9000万元给芜湖市,作为建设开发区的铺底资金。加紧完成芜南路的修建,后期经费由交通厅安排。这次会议坚定了我们开放的信心,我们也加快了开放步伐。

历史事实证明,以开放为主线的方针,是符合芜湖实际的。随着国家改革的深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证明芜湖市实施以开放为主线的方针的必要性。2014年芜湖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92亿元,其中招商引资占90.9%,其他年份也大体差不多。芜湖现有的几个企业巨人,如整体迁入的海螺,从引进设备开始的奇瑞,还有美的空调、华强方特,无一不是开放的产物。所以,全方位开放,始终是芜湖历届党委和政府抓住不放的主线,而且是一茬接着一茬干,这是外界公认的芜湖经验。

(未完待续)

本文摘自2016年9月市档案局、市老干局、市广播电视台对金庭柏同志的专访。

新闻推荐

烔炀镇 加强青干培养

晨刊讯今年以来,烔炀镇大力加强对镇村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积极拓展培养锻炼渠道,为打造“绿色发展·美丽烔炀”的发展目标提...

巢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巢湖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金庭柏回顾芜湖改革开放(二))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