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份,诺贝尔奖得主费里德·穆拉德的诺贝尔奖工作站落户合巢经开区的国家大科学中心的大基因中心内,这也是安徽省首个诺贝尔奖工作站。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1998年诺贝尔奖得主,费里德·穆拉德的相关研究对心血管药物、神经系统药物、癌症治疗药物有卓越贡献。此番落户大基因中心,将吸引国内外顶级生物医药项目与专家集聚半汤,提升生物医药研发和精准制药的水平。
“进了实验室以为是在美国,出了实验室以为是在欧洲”,紧随费里德·穆拉德之后,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古巴科学院院士杰勒德·圭伦也先后来到半汤,就任首席科学家与科研顾问。
纷至沓来,六百高端人才入驻发展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现代化的生物医药研发与生产基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七大创新平台之一大基因中心,以及与之配套的全球顶级实验室和实验装置,营造了媲美美国的一流科研“硬环境”。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打造4A级旅游度假区的半汤,成为集聚人才的环境优势,又是软实力打造的创新之举。
在合肥巢湖经开区半汤生物经济实验区,高端人才纷至沓来,这里首创产业森林发展模式,栽下梧桐树,引来600余名人才入驻。
“2014年,我刚来半汤的时候,只从北京带了7个人。而三年后的今天,已经有了1000多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基因中心负责人曹文波记得,刚来半汤时还是一片荒芜。如今,一个大健康产业集群已经形成。
三年的时间打造,半汤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将政府定力、企业活力、环境魅力、人才引力,汇聚成创新动力,形成五力合一,让他们络绎不绝地到半汤来。”曹文波说道。
做科研,人才是关键。而在曹文波看来,引进人才只是一个开始,合肥半汤生物经济实验区通过搭建创新平台、优化政策环境、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等措施,为人才提供个性化、全方位、保姆式服务。正是这样创新的氛围与“无微不至”的照顾,将这些年轻精英聚集在这里,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为我国细胞治疗领域注入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
身份转变,从科研人员到管理企业
2016年,患有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俄罗斯小女孩罗娜不远万里飞到了合肥。在接受CAR-T细胞治疗后,她体内白血病细胞得到了清除,且一直保持完全缓解状态。将生的希望带给罗娜的是一群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就是安徽未名细胞治疗有限公司的研发团队。副总经理刘振云就是其中一员,从北大毕业来到半汤,再到组建团队,他见证了半汤生物经济试验区的崛起。今年,他和其他4名研发人员“华丽转身”,成立了古一生物,致力于恶性肿瘤的开发,运用CAR-T细胞治疗让患者生存。
记者见到刘振云时,包括他在内的几位博士正和曹文波开一场思辨会。在合肥半汤生物经济试验区,思享、思辨、思董“三思会”已经成为常态,为人才提供了分享经验、成果与知识的平台,通过三思会的组织和开展,不断提高人才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提高了我的企业管理运营能力,将更多的创新成果落地,这就是半汤独创的产业森林发展模式。”刘振云介绍,在这里,阳光(团队)、空气(企业文化)、水(资金)、土壤(政策与资产)、种子(创业项目与企业)五大元素有机融合,形成共生共荣、协同发展的大健康产业生态圈。
合肥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蓄势起航
强大的平台让半汤成为人才的沃土。沈社华是原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胚胎学实验室主任,她一直有个梦想:帮助每一个家庭生育健康婴儿。
“当未名集团找我来谈的时候,很快有了那种碰出火花的感觉,因为可以把我在学术、技术、科研、管理以及全球资源上的优势统统发挥出来。”沈社华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待遇,回到中国,在大基因中心平台上创立合巢生殖医学研究院。在她的影响下,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博士G. David Adamson、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临床教授G. David Adamson博士、渥太华大学医学博士Sonya Kashyap等也加入到这个团队。
高端人才不断回归,让合肥半汤对海外高端人才产生强大吸附效应,进一步加快了合肥半汤生物经济实验区国际化发展。
记者了解到,安徽未名现有员工600余人,其中,海外高层次人才40余人,博士以上学历60余人,硕士学历80余人。围绕生物医药、大基因中心和生物装备3大产业集群,组建了大基因中心创新药物研发、精准医疗和分子育种技术研发团队、生活垃圾热解气化处理装置研发团队、烟气处理洁净排放成套装备研发团队和3Cs技术研发团队。
“合肥半汤生物经济实验区以更创新、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聚集模式,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动人才梯队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构建全球竞争力的人才体系不遗余力。”曹文波介绍,合肥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将从半汤起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杨赛君
新闻推荐
市政协委员资政会举行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