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安徽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贯彻落实,宣传推广新常态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浓厚氛围,共青团合肥市委员会、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第二届“合肥市未成年人保护十大事件”评选活动。
全市上下各有关单位、组织和个人按照活动要求,认真梳理了2015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发生的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各类真实典型事件和案例,并向活动主办方进行了积极申报。经过初审、复审,并邀请市未保委主要成员单位代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专家学者及社会组织代表、律师代表、心理咨询师代表召开终评会,按照网络投票占比20%、专家评审现场投票占比80%汇总统计,最后评选确定了第二届“合肥市未成年人保护十大事件”。
通过第二届“合肥市未成年人保护十大事件”评选活动,基本展现了2015年以来全市上下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新举措、新作为和新成绩,推进了合肥市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化进程,推进了合肥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构切实有效运转,推动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继续关心、支持未成年人保护各项工作,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合肥自护教育模式初见雏形
光华学校实现青少年自护教育课程全覆盖
合肥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培训、考核、认证等模式积极组建“社会观护团”法律、心理专家团队,以青少年自护教育为主题,先后走进30所学校免费授课。其中,组织了17名志愿者讲师赴合肥光华学校开展自护教育进校园活动。自护教育课程包括“爱护我们的身体”、“青春期健康知识”等内容。志愿者为光华学校45个班级开展讲座45场,受益师生1800余人,实现了全校师生自护教育课程全覆盖。此举有效增强了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携手社会观护团积极探索谋划创新,组团队、编教案、搭讲台已成为开展青少年自护教育活动的新常态。
巢湖市公安局构建
“立体化”青少年普法教育新模式
巢湖市公安局结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依托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采取“抓源头、重预防、齐联动”的工作方式,以普法宣讲、专题展览、专题讲座等为载体,抓重点,全覆盖,积极选派辖区派出所所长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校园周边警力执勤以及涉校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切实维护学生安全,积极构建“立体化”青少年普法教育新模式。
社区民警联合乡镇街道工作人员组成“宣讲团”,并邀请离退休干部、教师、政法干警等担任“特邀宣讲员”,深入各中小学开展普法宣讲活动。以“两法两条例”为重点,利用综治宣传月、“六一”、寒暑假等重要节点,开展各类未成年人保护、禁毒法治宣传进社区、进学校活动,为青少年提供法律咨询与心理引导。
“刑事法庭进校园”: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活教材”
2016年6月8日,合肥中院在合肥财经职业学院公开开庭审理一起未成年人盗窃上诉案,省关工委、团省委等十余家单位负责同志以及500余名师生全程旁听了案件审理,《人民法院报》、安徽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庭审结束后,参与师生一致表示,将庭审搬进校园,极大增强了师生的法治观念,让学法、守法成为了大家共识。“刑事法庭进校园”活动用真正的庭审引导青少年学法、用法、守法,有力促进了青少年健康成长,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评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合肥版“变形记”温情上演
一场农村娃和城里娃互助友爱的“变形记”,在2016年的暑期温情上演。肥西县柿树岗乡利和小学的留守儿童和杏林街道南门小学的10名小学生结成一对一“童伴”关系,互相到对方家中体验生活,一起参加“定向挑战赛”、“一封家书”、“田野游戏”等团体活动。留守儿童在心理学专业社工的帮助下重新认识自我,学会心理调适,理解父母、懂得家庭的意义,获得了提升与成长。
电视纪录片《阳光路上》和《微光处处》网络电台记录下了“阳光童伴”的精彩时光,“童伴”们约定:一起长大,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
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调制“心灵鸡汤”
合肥市积极构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
为全面落实“治未病”工作理念,为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保驾护航,2016年,合肥市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以促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为目标,立足于服务未成年人,从未成年人自身心理特点和需求出发,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市、区县、学校(社区)三级教育网络体系建设,着力推进“走进校园”活动,重点开展人际交往、亲子沟通、考前减压、情绪管理等主题的心理讲座和心理团体辅导活动。一年来,先后走进了城关中学、蜀山区习友小学等17所中小学,打开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为心理健康教育薄弱学校起到了帮扶作用,对全市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爱心课堂”惠及特殊青少年
“爱心课堂”由肥西志愿活动中心于2016年1月发起,利用新媒体招募社会上有爱心的培训机构和在校教师作为师资力量,聚散为整,依托学校或企业免费提供的场地,面向留守儿童和特殊青少年开设了美术、武术、朗诵、舞蹈、音乐、手工、航模等兴趣班,进行为期一年的公益培训。自“爱心课堂”启动一年多以来,共有40多名个人或培训机构加入文化志愿者队伍,超过10家企业参与其中,1000多个家庭和孩子受益,为这些特殊孩子的家庭节省培训费近20万元,被评为肥西县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微电影《童心结》助力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
共青团包河区委员会在多家单位的协作与支持下,制作完成20分钟微电影《童心结》,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反响,并在全省“阳光护苗·关爱重点青少年群体”优秀微电影征集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该片描述了在合肥求学的16岁少年王轩向路人实施抢劫,在无法联系到法定监护人的情况下,预青专项组委派社区团干李卫担任其合适成年人陪同审理。在李卫及检察官的多方努力下,王轩重新回归社会的故事。
《童心结》以微电影的表现形式推广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和对过错未成年人的保护措施,增加了观赏性和震撼力,更有利于做好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进而强化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有效保障。
守护美丽彩虹 反对校园欺凌
2016年,瑶海区积极开展“守护美丽彩虹、反对校园欺凌”主题教育活动,助力和谐校园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各中小学通过矛盾纠纷隐患排查、一对一结对帮扶、健全家校联系制度和关爱弱势学生群体等主题专项行动,宣传有关法治知识和典型案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友善的要求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让学生入脑入心,不做欺凌之事,不当欺凌之人,拒绝校园欺凌,远离校园暴力。同时举办模拟法庭、主题电影、专题展览和演讲比赛等实践体验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让同学们在体验和参与中关注校园欺凌,反对校园暴力,构建阳光和谐的校园,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片沃土,撑起一片蓝天。
肥东“未检”化情怀为火种
点亮涉罪未成年人的重生之路
肥东县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室始终秉承“不抛弃不放弃”的工作宗旨,致力将司法情怀融入每一起未检案件的每一个环节,让司法柔情感化每一位涉罪少年。在办理一起外地涉罪未成年人盗窃的案件时,该院召开合肥市首例未成年人拟附条件不起诉案件听证会。附条件不起诉进入考察环节,该院创新开展题为“灵魂碰撞、健走正道”的专题警示教育活动,带着被附条件不起诉人来到安徽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接受警示教育。考察期满,决定作出不起诉,该院邀请孩子们的监护人一起召开座谈会,谈人生,谈理想。未检人化情怀为火种,点亮涉罪未成年人的重生之路。
“布谷鸟小课堂”爱心助教留守娃
“布谷鸟小课堂”项目属庐阳区四里河街道实施“七彩志愿”特色之“爱心助学”部分的纵向延伸。在学员吸纳方面不设限、纯公益、不收费,支教志愿者专业针对性强,且队伍稳定。以帮助农民子女及流动留守儿童义务托管和免费支教为主,生源主要在5~15岁之间,服务科目涉及国学、绘画、手工制作、舞蹈等方面。支教方式分为课堂互动教学、课外素质拓展、课业辅导等。小课堂自2014年5月正式运行,每周六全天教学。假期增设暑期夏令营班,定向招募学员。项目通过“个人+支教团队”专业志愿招募模式、“阵地+人文服务”人性陪护推进模式、“安全岗+网格包保”立体化安全保障模式常态运行。
新闻推荐
合肥将打造自驾游中心城市,环巢湖拟建自驾车营地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