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八节前的周末,百余名霜染两鬓的老农一早就把百余平方米的教室坐得满满当当,满心期待着巢湖市夏阁镇西峰老年学校蛇年里的最后一节课。办校的也是一个地道农民——年逾七旬的刘训道。从土生土长的“农民秀才”,到备受尊敬的“义务校长”,他用十年的奉献,实现了人生的一次华丽“转身”。
“土秀才”白手起家办校
“他的大作常常见报。 ”在夏阁镇老龄委主任梁正坤眼中,刘训道是当地颇具才气的“土秀才”。虽自高中毕业后就回乡务农,他却一直坚守着读书、写作的爱好。 2004年10月,原西峰乡(现并入夏阁镇)欲创办一所老年学校,邀刘训道出任校长。 “我只有高中文化,对老年教育又是门外汉。 ”自怕力不从心的他起初推辞,但镇领导一句“困难再大,还能难住共产党人”,戳中了这个老党员的心:“于是我下决心大胆干、干到底! ”
初创期的西峰老年学校,教室、桌椅都是借来的,学员仅有15人,授课老师更是“请这不来,请那推脱”,甚至有人说起风凉话:“看他能干出什么名堂! ”可性格谦和的刘训道骨子里却是个“倔脾气”,“一定要干出样子给大家看! ”
多年前,老年学校在农村还是新鲜事物,农民多数认为上老校 “不管用”、“瞎闹腾”。为让大伙改变观念,刘训道走村串户跟人拉家常、“套近乎”。走访中,40多位适龄老人希望办能享相关优待的老年证,刘训道觉得机会来了:他把这事揽了下来,义务跑腿帮他们一一办好。 “他这人心诚,办的学校肯定也不差。 ”村民闵家忠坦言,自己就是冲着刘训道的为人才与老年学校结缘。 2005年春,学校开办后的第二个学期,被刘校长“引”来的学员就增至55人。
“为校付出说不尽”
“把人领进来,还要留下来。 ”刘训道将学校宗旨定位为“陶冶情操,增长知识,丰富生活,促进健康,服务社会”,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固定开课。给大伙上课的老师都是当地 “有头脸的人物”:他请乡里4名退休的中小学教师作为专职教师,还请来镇卫生院院长上保健课,司法所长上法律课,农技站长上农技课,就连镇里的主要领导也常来给学员们上“镇情通报课”。此外,舞龙灯、拉二胡、演小品……各种文化活动也拴牢了老人们的心。
十年来,为改善办学条件,刘训道练就了一副“厚脸皮”:一次,他向曾在乡里工作过的一位市领导寻求 “援助”,硬是耐心等到中午,领导留他吃饭他不吃,给他车费他不要,拿着赞助的3000元,连声道谢后就匆忙赶回。十年来,靠着这股子“缠劲”,他共筹来23000元,桌、凳100余张。
除了“广寻外援”,自力更生亦是西峰老年学校的生存之道。 2008年,学校成立了一支30人的文艺宣传队,把舞龙灯、玩花船等文化活动推向市场,四处演出30多次,创收72000元。用这笔钱,刘训道将乡里的五间闲置房翻修成100多平方米的大教室。去年初,又配置了彩电、音响、VCD等。“为了学校,他的付出说不尽。”独山村村民高龙富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免费校长”一直干下去
如今,西峰老年学校的入学老人已近300人,刘训道肩负校长重担也有十年之长。十年间,他常被人问起,“一年要拿几千块钱吧? ”“政府应该给你点补助吧? ”每问及此,他总是笑着不语。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办学校不仅一分钱收入没有,他还时常贴钱。“文艺宣传队搞活动时,午饭没着落,学校又没有经费,他就把二、三十人都带到自己家去吃;今夏插秧,恰逢学校开课日,他愣是误了一天没管田里事。 ”搭档四年来,校务委员贾殿杨对他的大度深有感触。
“自家的乐是小乐,把几百号老人都逗乐才是最大的乐。 ”眼下,刘训道已是四世同堂,年近八旬的他还赋诗一首一表“守岗”决心:“莫道稀年未足奇,而今从教不为迟。数枝花萼尤争艳,千里骅骝亦奋蹄。无忧无虑常自乐,诗情雅意总难移。校园满座多耄耋,愿作春蚕丝尽时。 ”
蛇年的学期刚闭幕,可在刘训道的心中,又燃起新一年的期盼:“希望能建个健身场,让老人们活络经骨、强身健体;搭起一个文艺大舞台,让大家享受更好的精神食粮。 ”
本报记者 钱程 通讯员 柳庆芳
新闻推荐
可向业主单位讨要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