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江淮晨报记者从合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合肥市文明创建已经实现从城市示范向全域覆盖的根本性转变。
实现从城市示范向全域覆盖的根本性转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合肥市不断持续推动文明创建拓展延伸,实现了从城市示范向全域覆盖的根本性转变。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合肥从城市文明创建起步,拓展延伸为覆盖城乡的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五大创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入人心。
2015年,合肥市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2017年蝉联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多年来,合肥市还成功入选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先进城市,共有全国县级文明城市1个,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2个,全国文明村镇15个,全国文明单位26个,全国文明家庭1个,全国文明校园3所,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28所,省级文明和提名县(市)已经实现全覆盖,县级以上文明镇占比达80.46%,各级文明单位1502家,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从改革开放初期“五讲四美三热爱”到“讲文明树新风”,从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水平与经济水平齐飞,精神大厦与高楼大厦共长,干部群众“精气神”显著提升。目前,全市共有全国、全省、全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12个、117个、389个,全国、全省、全市道德模范5人、31人、163人,中国好人160人,各级新时代好少年、移风易俗带头人、时代劳模以及各类先进典型近万人。
近年来,合肥连续6次被评为“中国幸福城市”,多次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8年被评为“美好生活城市”。目前,全市已建成文明实践中心、所、站985个,区街级志愿服务中心56家,让志愿服务有场所有阵地有平台。目前,有1573个志愿服务组织73.2万志愿者活跃在合肥大地。
年底前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合肥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合肥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在全国实现了为数不多的“试点五联创”,从国家级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再到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创建试点,全面提升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层次。
尤其是2005年以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持续稳步推进,解决了350.1万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接通自来水问题。至2018年底,全市农村自来水管网覆盖77个乡镇1194个行政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8.2%,供水保证率达100% ,供水水质达标率多年稳居全省首位。2019年底前,将全面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目前全市共设各级河长4600余名
中央部署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两年多来,合肥市奋力推动河湖长制在庐州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初步建立了河湖长制“合肥样板”。目前,全市共设各级河长4600余名。各市级河长巡河巡湖150余次,县、乡、村三级河湖长巡河巡湖28万人次。
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1~8月,派河由Ⅴ类好转为Ⅳ类,十五里河劣Ⅴ类好转为Ⅲ类,南淝河氨氮浓度下降明显,丰乐河、杭埠河、柘皋河、白石天河、兆河、双桥河等河流水质保持优良;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市级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
正式跻身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2013年7月,水利部确定合肥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试点期为2014~2016年。
试点期间,合肥以环巢湖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为核心,按照“一湖、两库、六河、多区”的总体布局,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严格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滨水文化景观等工作。
经过多年试点先行,合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现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三赢”局面。今年5月23日,水利部正式公布合肥通过试点验收,宣告合肥正式跻身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多个处理项目明年相继投入使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合肥市全面加大管理力度,着力优化城市环境,城市管理不断向精细化、规范化、数字化迈进。而生活垃圾的处理成为其中的一大亮点。
合肥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合肥市生活垃圾处理严格按照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目标,紧扣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利用”的关键环节,生活垃圾处理实现多元化,如无害化填埋、焚烧发电、沼气发电、餐厨垃圾生化堆肥处理、粪便无害化处理,走出一条“绿色循环路”。
当前,合肥市城区日均生活垃圾进场量约为5400吨,除了传统的填埋外,已建设有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综合处理厂、资源化回收利用等一批项目。2018年,全市处理生活垃圾175.73万吨。
2020年,合肥市肥东中节能项目、龙泉山皖能将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全市生活垃圾处理有望“零填埋”。规划中的五座餐厨垃圾处理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夯实坚实的基础。
已建成垃圾分类示范片区9个
1996年,合肥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化收集,要求市民改变传统的生活习惯以适应城市现代化发展和管理需要。时隔21年,合肥市被列入全国首批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46个重点城市。
2018年开始,合肥开始推广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经过持续推进,截至2019年5月,合肥市共建成垃圾分类示范片区9个,在建示范片区8个,417个社区、769家公共机构、282所中小学已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参与市民19.7万户,约60万人。
目前,区、街道、社居委垃圾分类队伍初步建立。肥东、肥西、庐江、长丰、巢湖生活垃圾焚烧设施“五点布局”正在形成。目前,新规划的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已进入选址阶段,各区大件生活垃圾处理中心和装潢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计划3年新增乡村道路绿色长廊10000公里
合肥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国家园林城市之一;2014年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六次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唯一一座城市城区内拥有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截至2018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8%,建成区绿地率达40.3%、绿化覆盖率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平方米。
多年来,合肥市持续推进公路、铁路、河流、渠道、湖泊、水库岸线绿化,累计新改扩建绿色长廊1万公里以上。在城市快速通道、城市出入口道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和铁路等交通干道沿线,高标准建设3000多公里的生态景观大道。
同时,在主要河流、渠道和湖泊、大型水库岸线,采取沿岸生态保护和近自然水岸绿化,高标准营造1700多公里防护林带。目前,全市正在推进乡村道路绿色长廊建设,计划3年新增乡村道路绿色长廊10000公里。
在老城区,合肥市沿古护城河建设长达8.7公里、面积137.6公顷的环城公园绿带;在政务新区建设长10.2公里、面积296公顷的匡河公园、天鹅湖公园绿带;在滨湖新区金斗公园、塘西河公园、方兴湖公园等,营建全长20公里、面积600公顷的景观带;沿高压走廊一线,建设长50公里、667公顷的绿化带。
形成了6个超10平方公里的森林公园
在打造近郊围城森林圈方面,全长106公里的绕城森林生态长廊,全面贯通大蜀山森林公园、滨湖森林公园、城市饮用水源涵养林、大型林苗基地、退耕还林基地等城郊围城林,森林总规模达2万公顷以上。围绕主城区形成了6个单体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的森林公园。
在构建远郊屏障生态圈方面,合肥市以东部、西南部山区森林,南部大型林苗基地,以及江淮分水岭脊线区域、环巢湖区域水土保持林、速生丰产林等为基础,总长约260公里,森林总规模达4.5万公顷以上。
目前,全市有大蜀山、滨湖、紫蓬山、冶父山、官亭5个国家森林(生态)公园;庐州、百花寨、东庵、九紫、浮槎山5个省级森林公园。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3个、省级森林城镇42个、省级森林村庄398个。
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苗木花卉基地等森林资源,大力开展以休闲、观光、健身、度假为主题的森林生态旅游。2018年全市森林旅游人次达364.2万,收入4.3亿元。
合肥市还大力推进公园、游园和街头绿地的建设和改造,五年新增公园绿地300多处、1750.29公顷;五年新增防护绿地560.14公顷。2017、2018两年全市共建设花境1014处,面积达24.1万平方米。
晨报记者 方佳伟 王骏超
新闻推荐
来马郢 玩摸秋 吃喝玩乐全都有 马郢·第二届丰收喜乐会本周六正式启幕,体验传统农耕文化
马郢志愿者与孩子们一起动手做陶艺。马郢·第二届丰收喜乐会暖场活动合影。今天是“中国农民丰收节”,丰收节...
长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长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