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腊月,在长丰县罗塘乡邵集村,村民们都有制作豆饼的习惯。小豆饼不仅是当地家喻户晓的一道美味,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今年73岁的邵业轮,坚守60载用传统手艺为当地带来缕缕豆饼香。
昨日,记者慕名来到邵集村大圩组。在邵业轮老人家中,他正在用竹制的漏勺撇去泡水的豇豆皮。“去皮不净,会导致豆饼颜色不正,上锅易散,口感不佳。” 邵业轮边忙活,边向记者介绍。“一锅好豆饼,在选料、去皮、上锅火候上都必须精准把握,一个环节跟不上,都会影响品质。”
在邵集村当地制作豆饼用的都是上等的豇豆,个大饱满颜色正。用粉碎机对豇豆进行粉碎后,将其放到土制的大缸中,用水浸泡。“夏季要浸泡4个小时,冬季要泡上8个小时。”邵业轮说。待豆子“吃”饱了水,豆皮变松,这时用漏勺反复搅拌,加速豆皮脱落。
豇豆皮捞净后,浸好的豆子便可用豆浆机打磨。“老早以前,全是石磨反复磨,味道更好。”邵业轮坦言,现在年龄大了,加之需求量增大,就用机械代替了。磨好的豆浆,点豆油、去浆沫,就可以上锅摊饼了。
只见土灶上架着两口平底锅,老伴晋玉兰负责烧火加热铁锅。锅台上放着特制的四嘴漏勺,每个漏嘴有铜钱粗细。“先在铁锅上抹一层豆油,把漏勺装满豆浆,轻轻一歪一点勺,豆饼很快就上锅了。”说话间,邵业轮娴熟地运转着手腕,不到十秒,几十枚铜钱状豆饼即成形。刚出锅的豆饼,满鼻豆香,颜色纯正,饼软而有嚼劲。
“好东西不仅要真材实料,还要用心去打磨。”邵业轮告诉记者,每天夜里12点,他就和老伴晋玉兰起床制作豆饼。“现在每天磨30斤豆子,能出58斤豆饼。”做好了豆饼,他便带着去集市上售卖,价格每斤在3~4元,每天能有一两百元的收入。
邵老回忆说,自己13岁就跟父亲开始学习豆饼制作,今年自己73岁。整整60载,他用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家人,也为乡村增添了一道特色美味。
·杜刚 姚海泉 本报记者 王蔚蔚·
新闻推荐
下周一雨雪撤退 冷空气赖着不走
长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长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