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龚文颖通讯员龙照勇
■2018年,河池市桑园总面积90.01万亩,鲜茧产量12.63万吨、产值60亿元,桑蚕规模连续14年稳居全国设区市首位;预计到2020年,桑园面积突破100万亩,鲜茧产量14.5万吨,产值65亿元以上
■今年,河池市提出以培育千亿元丝绸产业集群为目标,借势“一带一路”向欧亚延伸,建设通往全球的丝绸产业走廊
河池市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丝绸产业发展,近年来走出了一条助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企业盈利、村集体受益、合作社增收、贫困户脱贫的互惠多赢之路,古老的丝绸产业,正在河池这片红色热土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规模稳居全国第一
河池市宜州区是“中国蚕桑之乡”,德胜镇上坪村洞口屯村民兰永静是养蚕大户,他高兴地对记者说:“我将对养蚕‘神器’再改良,争取用更少的人,养更多的蚕。”兰永静口中的养蚕“神器”,是经他创新改进的蚕房通风隔热系统、自动上蔟平台、电动轨道平台、自动取茧机等10件装备。在他的带动下,该屯99%的养蚕户采用了这一套养蚕技术,年养蚕收入超8万元的有370户。
地处桂西北的河池发展丝绸产业得天独厚。2006年以来,河池抓住“东桑西移”战略机遇,大力发动群众种桑养蚕,桑园面积、养蚕量、鲜茧产量逐年增加。从2016年起,该市将桑蚕作为“十大百万”扶贫产业之一统筹推进,在贫困地区广泛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以及“桑蚕复合经济”“桑蚕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推行“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政府+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经营模式,抱团推动桑蚕产业大发展。
“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广西,广西桑蚕看河池”的美誉度日益凸显。2018年,全市桑园总面积90.01万亩,鲜茧产量12.63万吨、产值60亿元,桑蚕规模连续14年稳居全国设区市首位。主产县(区)农民养蚕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51%以上。预计到2020年,全市桑园面积突破100万亩,鲜茧产量14.5万吨,产值65亿元以上,将带动684个贫困村15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打造丝绸工业升级版
走进河池的工业园区,多家规模超亿元的茧丝绸企业正开足马力生产,一辆辆满载高品级生丝的货车驶出厂区。不久后,它们将漂洋过海,进入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企业,成为众多奢侈品牌的指定原材料。
茧丝绸已成为河池工业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最近几年产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在河池召开的全国现代蚕业创意创新创造跨越发展现场会、全国茧丝绸产销形势分析会暨全国优质茧丝基地现场交流会上,业界领导专家盛赞河池思路清、举措实、亮点多、效果好,经验做法可复制推广。如今,宜州大宗茧丝绸指数成为广西大宗茧丝绸交易市场的风向标。
这主要得益于河池打出“组合拳”,打造丝绸工业升级版:
——出台茧丝绸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各类投资人投资建厂或对境内企业联合重组,引进和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全市现有茧丝绸企业2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3家,白厂丝产量、茧丝绸加工能力领跑广西乃至全国。
——打响地理标志品牌,“宜州桑蚕茧”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东方丝路丝绸公司等多家企业产品准予使用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标志;宜州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被命名为“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恒业丝绸公司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嘉联丝绸公司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丝绸行业创新企业;“绮源”白厂丝、“刘三姐”蚕丝被等一批名优产品驰名中外。
融合发展走向世界
近年来,河池以打造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为契机,积极引导蚕农和茧丝绸企业加强桑蚕资源的多用途开发利用,促进丝绸三次产业有机结合、良性互动。
“茧-丝-绸”“蚕沙-有机肥”“桑-菇-肥”等循环利用模式应运而生,“工业+旅游”也玩出新花样,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不仅可以到河池的茧丝绸企业参观生产流水线,还能游桑园、摘桑果,选购优质丝绸品,品尝桑葚酒、桑叶鸡、桑鱼汤、桑叶馒头、特色蚕蛹等蚕桑大餐。
河池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于今年5月主动上门与我国丝绸制造业的龙头品牌企业——丝绸之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姻”,开展多领域、全方位务实合作,充分释放行业龙头的溢出效应。
为加强丝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中高端供给和有效供给,今年7月,河池市联合上级主管部门、全国20家实力企业及有关高校在宜州区举行河池市丝绸全产业链发展研讨活动,提出以培育千亿元丝绸产业集群为目标,从整个产业链着眼,建好中国丝绸城这个“链头”,通过打造广西欧亚丝绸文创产业圈拉长“链身”、串好“链条”,形成以河池为中心,覆盖广西、广东以及东南亚等地,并借势“一带一路”向欧亚延伸,建设通往全球的丝绸产业走廊,推动河池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闻推荐
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陆旺实习生李小翠通讯员谢春程)7月10日上午,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河池市中级法院依法将罪犯韦作真验明正...
宜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