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新闻 宜州新闻 南丹新闻 天峨新闻 凤山新闻 东兰新闻 巴马新闻 都安新闻 大化新闻 罗城新闻 环江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河池市 > 宜州新闻 > 正文

百年风炉 温暖依旧本报记者 冯敏桂 通讯员 韦克文 文/图

来源:河池日报 2018-12-20 09:06   https://www.yybnet.net/

韦克彪夫妇展示风炉成品。

梁利红在烧制间。

韦克彪夫妇手把手指导学生制作风炉。

“围炉煮雪”“敲冰煮茗”“松峰煮茗竹雨谈诗”等佳话和大自然下极其浪漫的诗情画意,是古时文人墨客冬日独住或者与友人相聚时的一种方式。在这期间,风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没有风炉,就没有古时文人墨客冬日的风雅与情趣。

当然,风炉并非只是文人墨客的风雅之物,更是寻常百姓的取暖和做饭的工具。寒冷的冬日,一家人围在风炉边打火锅,是一种家庭的温馨与和谐,是一种幸福与温暖。

文人墨客的风雅已随风而去,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佳话罢了。而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风炉给一家人带来的温暖也被电磁炉、电火锅等家用电器取代,这种需烧炭取暖、烧柴煮饭炒菜的风炉和其他农村人常用的劳动工具一样,已渐行渐远了,如今,只能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或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可以寻觅到风炉的踪迹。

滚滚红尘之中,“现代”无处不在的当下,总有那么一些人以一种“唯我独尊“的姿态,默默地坚守着传统的具物,传承着传统的文化。

宜州区怀远镇的韦克彪和梁利红,就是这样一对夫妇。他们不管市场的潮起潮落,以坚韧的态度,坚守着风炉制作这门传统手艺,至今已有30多年。

古镇怀远风炉源长

关于怀远风炉,曾经流传这么一个笑话:有一个宜州人在上海工作,好几年不回家过春节的他,为了寻找一个“出得手的礼物”而在大上海逛了几天,最后看中了一个漂亮的风炉。他觉得,带这么一个风炉回去,春节期间可以和家人一起围着风炉吃火锅。于是,便拿出当时已算很贵的几十块钱买下了一个风炉。因为珍贵而不舍得拆封,千里迢迢地把原封不动的风炉带回家。回到家后,打开包装向人炫耀时,发现炉底赫然印着四个字:怀远风炉。

笑话归笑话。但从这个笑话中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怀远风炉闻名在外;二是怀远风炉早就存在。

据《怀远镇志》记载,怀远风炉根源于福建的副榜炉。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福建省辉县有一考生竭尽全力参加科举应试只中副榜,此后他无心科举,废寝忘食潜心研究风炉,用家乡的红黏土成功制造出能烧柴草和木炭的风炉,并取名副榜炉。民国初年,到怀远经商的广东商人看到风炉生意供不应求有利可图,就地取材使用宜州本地白泥制作风炉,一碗白泥加两碗半草灰制成炉坯,使用糠窑烧制,一举获得成功,开创了怀远风炉生产的先河。

怀远风炉的主要原料采用宜州安马乡的白粘土制成,白粘土经过晾晒、粉碎、过筛、搅拌、入模、粗胚、精修、进窑、火烧,冷却、绑丝、检验、包装等20多道工序,方可出厂。

怀远风炉品种繁多,规格大小不一,分为圆形、鼓形、八角形,大如草帽、小似茶杯,大的压千斤而不垮,小的负百斤而不塌,每套风炉十二个,堆砌起来下大上小高达两米,像剑似塔,蔚为壮观赏心悦目。

结缘古法一生坚守

再好的传统工艺,没有传承,终归失传。再好的具物,没有人使用,都会消失。怀远风炉的传统工艺,如果没有后人继承下来,同样逃脱不了失传的命运。还好的是,一个叫韦克彪的人,在他20岁的时候,对怀远风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誓要掌握这门存在已有近百年的传统工艺。

那是1984年,20刚出头的韦克彪为了学到一门谋生的手艺,到怀远当地的一家风炉厂当学徒,跟着老师傅潜心学习风炉传统制作工艺两年,终于学会了行内人称为“古法”的工艺。随后,他继续四处考察学习。1989年,学成归来的韦克彪向亲朋好友借了一些钱,和妻子办起了风炉作坊。

韦克彪做风炉手艺自是不用说,干净利落,一天能做七八十个,而妻子梁利红也是做风炉的一把好手,能说会道的她除了做风炉,还负责风炉的销售、采购原材料等工作。

“那些年风炉市场火啊,只要做得出来,就不愁卖不出去,一年四季都能接到订单,每年大概10万个。”梁利红回忆道,有时候夫妻俩忙不过来,还请了十几个工人来帮忙赶货。

据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正是风炉市场最火爆的时候,以制作风炉出名的怀远镇当时就有三十多家风炉厂,年产风炉三四十万个。

据怀远当地群众介绍,该镇出产的风炉,不仅在全区、全国有名,甚至远销至越南、泰国、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在韦克彪和梁利红家的一楼大厅,迎面摆着一个展柜,上面摆满了大小不一,造型精美各异的风炉工艺品,这些都是夫妻俩闲时打造的,特别费时间和精力。曾有一位金城江的客商放言要买下展柜内的所有风炉,让夫妻俩随便开价,但他们笑着说,这些都是非卖品。

风炉制作有20多道工序,都是要靠手工打造。而风炉的“核心技术”是装窑,烧窑。如果火候掌握不好,次品较多,成相也不佳。每到装窑、烧窑环节,韦克彪均日夜在作坊里守候,生怕出了差错。

因为太辛苦,韦克彪的两个孩子虽然都已成年,但对继承这门手艺毫无兴趣。偌大的风炉作坊,每天只有夫妻俩在这里做工。两人均已50多岁,从早到晚每天也只能做100多个。曾有朋友劝他们转行,关掉作坊,但夫妻俩仍对风炉制作恋恋不舍。“做了一辈子风炉,舍不得关啊!有几个工人跟了我们几十年,厂子关了,他们怎么办?”韦克彪摸着风炉,眼眶有些湿润。

传统工艺今人传承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怀远风炉销量开始渐渐走下坡路,产量从巅峰时期的年产三十万个下降到现在的三四万个。目前怀远仅剩两家风炉厂,一家就是韦克彪和梁利红夫妇的“军彪风炉厂”,另一家因为市场低迷,已打算准备关门。

为了弥补亏空,夫妻俩在风炉作坊旁搭了一个牛棚,养了几头黄牛以补贴家用。

虽然市场低迷,但凭着过硬的技术和口碑,夫妻俩每年还能接3万个风炉订单,客源主要来自融水、三江等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此外,现在群众进新房,也喜欢买个新风炉,将炭火烧得通红的风炉提进新房,以图个好彩头。

12月7日下午3时,正值周五,冷清的风炉作坊突然来了七八个学生,他们是怀远小学的学生,来这里学习风炉制作。原来,怀远小学开设有山歌班、彩调班和风炉制作、白月饼制作等手工艺课堂,鼓励学生学习民间艺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韦克彪和梁利红手把手耐心地教孩子们如何修泥、塑形。孩子们学得也很认真,在一旁仔细观摩。有一名叫罗康宁的五年级男生,对做风炉特别感兴趣,经常学到天黑才回家,放暑假了也自己跑来作坊里学习。现在他已经做得有模有样,还成了其他同学的“小老师”。

“只要还有人买,我们就继续做下去,也欢迎对风炉制作感兴趣的同学们来这里学习。”韦克彪和梁利红微笑着说道,并打算把怀远风炉从日常生活用品逐渐向工艺品转型,走精品路线。

新闻推荐

柳州 14个少数民族同住一个社区 大家摆出长桌宴,共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南国早报柳州讯(记者廖艳明)荷叶粑、彩色糯米饭、油茶……12月7日下午,柳州市车辆厂社区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和谐邻里节...

宜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百年风炉 温暖依旧本报记者 冯敏桂 通讯员 韦克文 文/图)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