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宜州区刘三姐镇飞高村六里屯的村民罗善龄在雾气蒸腾的大锅前煮好猪食。然后,挑着猪食走在上山小道,来到猪舍给猪喂食,观察猪仔的生长情况,细心照料着。
罗善龄是飞高村六里屯的贫困户,一家6口人,因病和缺技术而致贫。在扶贫政策和当地政府的引导帮助下,他转变思路,勇于探索扶贫产业发展新模式,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发展起了生猪养殖产业。历经重重困难,去年,他终于通过勤劳的双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成为其他贫困户学习的榜样。
多年来,罗善龄一直试图通过劳动来改变贫困现状,多次外出务工,可惜在外打拼数年,依然未能攒下多少积蓄,贫困现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罗善龄经过再三思考,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他决定积极把握好精准帮扶政策,立足实际,发挥地理优势,发展特色生猪养殖产业。
2015年,罗善龄开始学习养殖生猪,他通过自学以及参加区里举办的贫困户就业培训班,学习了畜牧养殖及疫病防治技术,逐渐掌握了养殖过程中的消毒、防疫、疾病等方面知识。掌握科学的养殖方法后,他的生猪养殖逐渐步入了正轨。
2016年3月,罗善龄投入资金成立了养猪合作社。万事开头难,为了节约成本,他和妻子起早贪黑,自己动手把自家的山坡用铁丝网圈起来,再把猪圈修建起来,并把水从村里面接到养猪场。目前,他养殖香猪、土猪规模从最开始的8头发展到现在的存栏70余头。
走进罗善龄的生猪养殖场,活蹦乱跳的小猪仔在山坡上跑来跑去,也有长得膘肥体壮即将出栏的大肥猪。他说,去年卖了30头香猪和7头土猪,纯收入有3万余元。经过估算,今年他家养猪的纯利润也有3万多元。
罗善龄对生猪养殖业越来越有信心,现在他打算扩大规模,已经引进了38头杂交野猪仔。这种野猪肉质鲜嫩,野味浓郁,瘦肉率高,脂肪含量低,营养丰富,是人们追求的绿色保健肉食品,而且卖出的价钱比普通猪的价钱还要高,估计届时收入会比往年翻一番。
罗善龄说,他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双手,摘下“贫困帽”。同时,他希望可以召集更多的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扩宽市场销路,带动更多群众一起致富。
新闻推荐
宜州讯2018年秋季学期,宜州区德胜镇地罗村10岁的覃韦乐如愿进入宜州区第六小学四年级就读。两年前,进城务工的父母就琢磨着...
宜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